南懷瑾老師:沒有人騙你,都是自己騙自己
南師說:
明代有一個人,對於買賣古董的看法,說了特別高明的三句話,他說:
「任何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
我當時看了,拍案叫絕。豈只是買賣古董,即使是古今中外的英雄豪傑,誰又不是如此。人不自欺,幾乎是活得沒有人味。我們從生到死,今天、明天、大後天,隨時隨地,總覺得前途無量、後途無窮才有希望,才有意思。其實,那些無量、無窮的希望,都只是「意識」思想形態上的自我意境而已,可以自我陶醉,不可以自我滿足(講到這裡,特別聲明,不要誤會了人生,就心灰意懶。你明白了大學之道,才知道做人的意義)。
——《原本大學微言》
人沒有悟道以前,沒有一個是聰明人。當年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就是要找一個「不被人欺」的人。我們普通人都經常被欺,那麼是誰騙了你呢?其實沒有人騙你,都是自己騙自己。
我們前面說過,一般眾生的心理狀況有八十八種結使,歸納而言,就是見思二惑。見解觀念和思想形態兩方面的顛倒迷惑。所以說「當知此想,從顛倒起」。
由一些顛倒錯誤的心行,引發了許多顛倒錯誤的實際行為,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我們這個痛苦煩惱的生命就是「皆由前世顛倒行故,而得此身」。
有了這個身體,我們又被這個身體所騙,以為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就是「身見」,始終要抓住這個身體,捨不得離開它,認為它既可愛又寶貝。
其實「如此身者,種子根本皆為不凈」。
你們研究過這個生命,這個「身」的種子是什麼呢?照現代醫學常識來說,我們這個身體是由女性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結合而成的。光從這一點上看,這當然是不凈的。再加上多生累劫種種顛倒不凈的心念、行為,於是就形成了現在這個污穢不凈的身子。
但是一般人並不以為然,通常是對著鏡子,越看自己越可愛。
——《禪觀正脈研究》
人,因為有「自欺」,才會「欺人」,最後當然要「被人欺」。換言之,人要自愛,才能愛人,最後自然可被人愛。也可以說,人要自尊,才能尊人,這樣才能使人尊你。
那麼,曾子所說的「誠意,毋自欺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必須要先注意一個「毋」字,這個字,在古代是和「弗」、「勿」、「莫」通用的,等於現代語的「不可」、「不要」。毋自欺,就是不要自己騙自己。
「意識」,是「心」起分別理想作用的先鋒。它旋轉跳躍變化得非常快速,而且最容易作自我欣賞、自我陶醉、自我肯定或否定。它就在我們腦子裡盤據活動,發揮思想、理想、幻想等成千成萬的作用。但它本身是把握不住,想過了用過了便溜了。它把好壞交給我們的「知性」去判斷。它把種種影像收集歸納以後,又交給了「心」來安排收藏。
要使「意識」凈化,除非你真要做到「內明」反省的學問,隨時留意它的活動,使它能「知止而定,定而後安,安而後靜,靜而後慮」,才能得到真正的「誠意」境界。這裡的「誠」字,是包括專一、安定、無私、明凈的意義。
所以子思著《中庸》,便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者,自成也。」同樣是發揮「誠意」的內涵。這是「內明」之學的精髓所在。
同樣的,我們平常生活中,對人處事,也是這個「意識」的作用最為重要。但你如果對「內明」學養不到家,
那被「意識」所「自欺」、或「欺人」、「受人欺」是勢所必然,事所難免。因此,孔子特別指出對於「外用」方面就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才好。
換言之,在「外用」方面,孔於是教我們對人對事的原則,不可隨便任意妄為,不可認為必然如此,不可固執己見,不可認為非我不可,這都屬於「意識」不自欺的警覺。因此,曾子開頭便說:「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譬如說,人人都會埋怨被別人騙了,
其實,人不自騙,誰又能夠騙了你呢?相傳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初到中原,將要入山面壁的時候,有人問他,大師啊!你來中國的目的是做什麼?達摩大師便對他說,我要找一個不受人欺的人。達摩大師才是真大師,人能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小心,也許我正在自欺,而且又欺了大家)。
——《原本大學微言》
——以上篇幅,皆選自《南懷瑾選集》,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編輯| 南師國學堂
@圖片|來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點擊
「閱讀原文」
與
南師國學堂
結緣
※【9.07南師語錄】:總是有缺陷不圓滿的。
※【9.06南師語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因果報應
※太直傷人,太真傷己(說的真好)
※南懷瑾老師:農曆七月十五通常做的這件事,我告訴大家絕對有用
※中元節的二十個禁忌,一定要知道
TAG:南師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