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魏延的「反骨」

魏延的「反骨」

人們對於三國人物的印象,大多來自於《三國演義》,沒辦法,《三國演義》實在太有名了,比如一說起魏延,人們立馬想到的大概是兩件事:

一是他從長沙歸降時,諸葛亮一見他,就號令將他推出斬首,理由是他腦後有反骨;

另外一個就是諸葛亮剛剛去世屍骨未寒,魏延就發動叛亂,結果被馬岱誅殺,印證了「反骨」的說法。

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首先,魏延不是降將,而是一直跟著劉備的家兵,據《魏延傳》記載,他「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這裡面的先主,說的就是劉備,「部曲」,是家兵或者私兵的意思。

劉備對魏延不但非常信任,而且特別看重。看重到什麼程度呢,我們舉個小例子,劉備在漢中稱王時,魏延遭遇突擊提拔: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這個位置有多重要呢,當時的人們有個普遍看法,叫「無漢中則無蜀」,想想看,沒有漢中就沒有蜀國,魏延當時的位置,就相當於是京畿戍衛隊對北京的重要性啊。當時人都都以為這個位置非張飛莫屬,誰也沒想到會落到魏延這個小角色身上。這說明什麼?說明劉備非常信任魏延,反過來,也說明魏延有能力,要不然劉備也不會這麼信任他。

這個時候,蜀國的格局是大事以劉備為主,諸葛亮為輔,魏延和諸葛亮,性格雖然不同,但是也相安無事。

可劉備死後,問題就來了。我們都知道,在劉備死去的第五年,也就是公元227年,諸葛亮決定北伐,並且給後主劉禪寫了那封有名的《出師表》。從《出師表》可以看的出來,這時的諸葛亮在蜀國,已經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

寫完《出師表》,諸葛亮就帶著隊伍出發北伐了,從公元227年到234年這7年里,諸葛亮一共組織了六次北伐,在《三國演義》里被稱為六出祁山。但實際上,真正的出祁山只有兩次,其餘四次都是在別處用兵。這六次北伐,魏延全部參與其中,可謂勞苦功高;其中還有一次,完全是他唱主角並大獲全勝。這就是建興八年、公元230年的第四次北伐。

反觀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卻是連連失利,有一次還因為戰敗自貶為右將軍。

正是在北伐中,魏延和諸葛亮的矛盾集中爆發了。

矛盾,主要是因為二人的性格不同進而導致的戰略上的不同。我們知道,「諸葛一生唯謹慎」,尤其是在失利的局面下,就更讓他傾向於穩打穩紮,步步為營。但魏延呢,過去劉備之所以看好他,就是因為這個人有衝勁。魏延的方針,四個字可以概括,就是「出奇制勝」,據《三國志》記載,當時,「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按說,這本來應該是挺正常的事,行軍打仗,主帥說了算,戰略與主帥不符,主帥當然不準。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魏延是誰啊?是戰功赫赫又曾深受劉備信任的大將,當年劉備為了樹立魏延的威信,曾經特意安排他當著大家的面發表施政綱領,在當時的蜀軍大營里,甚至流傳著一種說法,說諸葛亮死後,繼承諸葛亮位置繼續領導蜀軍北伐的,就是魏延,魏延呢,也是以此自許。(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魏延傳》)這樣的一個人,在此時卻處處受到諸葛亮的壓制,有牢騷正常,沒牢騷才不正常。

反過來我們再看諸葛亮呢?雖然說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取得了絕對的領導地位,但是,如果是劉備時代的舊臣和他意見不同,還是會讓他對自己的地位有所不安,加上當時的形勢,諸葛亮最擔心的,莫過於自己去世之後自己的施政綱領被改道更轍。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說這是誅心之論。但是只要看看諸葛亮對身後事的安排,就會明白了。

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去世之前,自感將不久於世,背著魏延召集楊儀、費褘、姜維等人安排後事。諸葛亮特意留下遺囑:撤退時「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撤退時令魏延斷後,其實是姜維,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就不用管它,軍隊自行出發。文件精神按規定要傳達到「軍級幹部」,卻偏偏將「軍級幹部」魏延無端排除在外。

再加上,主持執行諸葛亮命令的人,偏偏又是和他「有如水火」的政敵楊儀,《魏延傳》里說:魏楊二人「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

想想看,在諸葛亮死後,被排除在密謀之外的魏延得知了消息會有什麼反應?

魏延的反應,是差點跳起來: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親府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魏延為什麼有這樣的反應?

第一:面子上過不去。這是肯定的。

但是咱們要是往深里想,就會發現,諸葛亮的事後安排,絕非僅僅是面子上的過不去,而是一種更大的壓力。那就是,一旦楊儀根據「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的密令率領主力徑自撤退,魏延一部要獨自面對司馬懿的數萬鐵騎。諸葛亮統帥大軍尚且只能與魏軍相持,魏延以偏師對付魏軍主力,豈非是以卵擊石?

但是如果跟隨大軍撤退,就是違背了諸葛亮的政治囑託,回到蜀國,老對頭楊儀肯定會拿此來秋後算賬。

可以說,諸葛亮的安排,讓魏延進入了這樣一種處境:扯碎龍袍也是死,打死太子也是死。魏延脾氣是急了一點,但是久經戰場的他,不會看不清這樣的形勢。

所以魏延發飆了,還沒等楊儀出發,他就率領所部先行撤退了,並且還把撤退的木道全部燒了,阻擊楊儀的部隊撤退,同時,魏延還上表一封,奏告楊儀謀逆。

今天我們在得知全部信息的角度來看,魏延的選擇,沒有問題。

問題是在魏延上表的同時,楊儀也揭發魏延造反。一天之內,兩人的表章同時送到後主案頭。

可是咱們看,楊儀執行的是諸葛亮的命令,從程序上說,他的做法也沒有問題,倒是魏延的做法,正好給了楊儀說他造反的口實。所以楊儀派兵抵抗魏延的阻擊時,魏延的部下都知道魏延理屈,隨即散去了。最終,魏延被馬岱的追兵斬殺了。一代名將,沒有死在殺敵的戰場,就這樣被自己人滅掉了。

如果說魏延有「反骨」,以上就是所謂的「反骨」的故事。需要補充一點的是,在當時,無論是歷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還是裴松之的《三國志注》,都認為魏延沒有謀反之心。

這是魏延的悲劇嗎?這分明是蜀國的悲劇,從開創基業之初直到最後消亡,蜀國一直沒能出現曹操那樣戰將如風謀士如雲的輝煌局面,不是蜀國沒有人才,而是這種諸葛亮魏延式的內耗導致蜀國的人才無法發揮,劉備在時,這種內耗還可以在劉備的掌控之下遮掩起來,一旦劉備不在了,這種內耗也就一覽無遺的暴露出來。如果建立制度杜絕這種系統內耗,依然是出於創業時代的我們需要面對的難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拍賣時光 的精彩文章:

費孝通的兩個世界

TAG:拍賣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