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煤礦花海,昔日煤碳基地今日漫山花海
本文攝影:馬貴仁 微西寧網綜合整理
大通煤礦曾是青海省工業民用煤炭能源的重要供應地,曾為青海的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經歷了百餘年的開採後,礦區地表大範圍沉降、煤礦棄渣矸石壓占土地、房屋建築開裂坍塌毀壞嚴重、農田塌陷生產力下降和棄耕,原來小煤洞溝高出地表十幾米的煤礦廢渣,很容易形成泥石流,而且鬆散的廢渣增大了泥石流的破壞程度。複雜而突出的歷史遺留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直接影響百姓的生活生產。
國家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投資3.9億元,對13.85k㎡的礦山地質環境進行了綜合治理。小煤洞溝採取分層壓實覆土的方法進行了平整治理,有效恢復增加治理區內的林地、耕地及建設用地的面積,其中新增林地面積13.27公頃,耕地面積927.07公頃(其中凈增耕地面積191.52公頃),建設用地面積21.1公頃,建成礦山公園1處,處理廢渣352.61萬方。廢棄礦業用地和地質環境破壞的坡地建成梯田,2014年4月當地村民已經開始耕種。此外,還在小煤洞溝建成礦山公園1處。2016年,依據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青海省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施方案》,大通煤礦這個曾經紅及一時青海重要煤炭基地,隨著國家產能過剩的總體規劃,退出歷史舞台。
大通縣橋頭鎮小煤洞村位於縣城北部,是昔日大通煤礦的主要核心礦區。全村共有238戶,總人口937人。其中,黨員31名,貧困戶11戶36人,兜底戶5戶18人,全村共有耕地1800畝,人均1.92畝,以旱梯田占絕大多數。在大通煤礦生產期間,村民除以耕種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外,主要依附於煤礦產業取得經濟收入。煤礦停產後,村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人員多為老弱群體。面對這一突出的現狀,8名村民根據礦區地質環境治理後的現狀,結合國家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引導,合資成立了以農作物、蔬菜、牧草觀賞性花卉和中藥材種植、銷售為主營業務的專業農民合作社。
2017年,合作社綜合分析了市場需求、地質條件等各種實際情況,並緊密結合煤礦歷史背景,投資開發了150畝煤礦主題九層立體花海,以展示鄉村旅遊為主題、融合礦山文化的休閑觀光農業旅遊景區。昔日礦區,搖身變一片生機勃勃花的海洋,盤山而上的觀光竹板小道,帶你領略一片片由芬芳撲鼻、搖曳多姿的金盞菊、格桑花、鼠尾草、向陽花等鋪就的花團錦簇,沿途隨處可尋的是曾經奮鬥在這裡的煤礦工人們的身影,還有遊離於層巒疊嶂花圃之間撲蝶留影的身姿,位於山頂的花海觀景台上微風徐徐、鞦韆蕩漾,放眼望去大通縣城一覽無餘,老爺山、娘娘山、氂牛山和明長城等遙相呼應,景色美不勝收。
此外,合作社還在多年實踐經驗基礎上,結合現代新型農業種植和管理理念,摒棄原有淺犁地、高化肥、密撒種的傳統人工耕作模式,採用深耕淺種、測土配方施肥和地膜種植等機械化和人工互補協作的種植模式,科學劃分種植區塊,規模化耕種無公害綠色農作物1600畝。其中,通麥2號小麥200畝、互助紅小麥200畝,高原437小麥100畝;305油菜籽100畝;深種青海13號蠶豆250畝;地膜起壟覆土種植青薯168馬鈴薯600畝。
合作社現有播種、收割等四類農業機械20餘台,管理人員8人,從業人員100餘人。吸納本村50名勞動力為常年務工人員,年可獲得穩定性工資收入73.5萬元;花海旅遊帶動當地80戶農戶從事治安維護、餐飲小吃等,觀光時節可實現收入50餘萬元。大通縣農經站、種子站、農牧局等相關專業單位,長期為合作社提供專業指導和支持。
廢棄礦山變花海桑田,特色種植創新型農業。大通煤礦主題花海對於研究鄉土歷史文化,治理礦區生態環境,打造旅遊新景點,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和「產城融合」發展,唱響了大通休閑觀光農業新篇章。
點擊展開全文
※搞笑集合:汽車欺負摩托車,沒想卻被欺負了?
※「大力士」面匠哥,發麻呀!
※在青海,你分不清哪些是有錢人!
※大美青海:動車讓門源火了一夏,在這初冬再次回憶那金燦燦
※青海丫頭的8種任性,你中了幾個
TAG:青海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