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飲食管理:您真的會吃嗎?
最近幾天,朋友圈內「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到底哪個該多吃哪個該少吃的話題突然火了起來。這要追溯到《柳葉刀》最近發布的兩個研究論文結果——碳水化合物攝入過量可能提高總死亡率,脂肪攝入過低導致死亡率升高。
於是被某些人斷章取義地解讀成「要多吃脂肪,少吃碳水化合物,才能遠離死亡」。隨著朋友圈的廣泛轉發,很多的肉食愛好者開始高呼「終於找到可以多吃肉的理由啦」、「從明天開始我只吃肉」、「這下沒人可以批評我吃肉啦」
雖然我不是專業的營養師,但作為一名專業的藥師,並且同樣是肉食愛好者,還是想呼籲一下:別給自己多吃肉找借口了!過量和過低都是有具體的百分比做前提的,論文中說的碳水化合物過量是指碳水化合物在日常飲食中的比例超過了60%的情況,而導致死亡率增高的過低脂肪攝入是指脂肪佔比低於20%的情況。
營養學從來不是一味要求「多吃XX」、「少吃XX」的科學,更多強調的還是適量均衡!正巧,下周二即將給大家帶來孕期高血糖管理的直播課程,所以在這裡先跟大家來聊一聊孕期糖尿病怎麼吃的話題,算是給周二的課程熱熱身。
隨著「二孩」政策的放開,孕期高血糖的准媽媽隊伍也壯大起來。理論上講,孕期高血糖不僅會影響胎兒的併發症和死亡率,還會導致母體的併發症發生率上升。因此,必須予以重視。那麼如何才能控制好孕期的血糖?很多准媽媽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怎麼吃?吃的多了,血糖容易高,吃的少了,又擔心影響寶寶的發育,怎麼平衡呢?下面,同為孕媽媽的我就來給您支上幾招:
第一:適量均衡營養,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比例
(1)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穀類及其產品、水果和蔬菜,進入身體後被分解成糖類,如葡萄糖,作為人體的主要能量來源。所以每天碳水化合物的進食量應佔到總熱量的50-60%。
(2)蛋白質:主要來自肉類(如禽、畜、魚肉)、蛋類、奶類及豆類,是維持子宮、胎盤和胎兒正常發育的重要營養物質,每天的進食量應佔到總熱量的15-20%。
(3)脂肪:包括各種食用油、堅果等。此類食物的攝入也應佔到總熱量的25-30%。烹飪油推薦橄欖油、大豆油、玉米油;應適當限制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油脂、紅肉類、椰奶、全脂奶製品等,盡量減少攝入人造黃油、植物起酥油、巧克力、冰激凌。
第二:少量多餐,有利於血糖的平穩控制和預防夜間低血糖
一般建議把每天的食物攝入分成5-6次,3次正餐和2-3次加餐。早、中、晚三餐的能量應控制在每日攝入總能量的10%~15%、30%、30%,每次加餐的能量可以佔5%~10%,有助於防止餐前過度飢餓。加餐可以考慮適量的水果、酸奶。水果優選草莓、菠蘿和獼猴桃等,而香蕉、甘蔗、龍眼和葡萄,含糖量較高故不宜多吃。堅果也是一個不錯的加餐選擇,但建議每天10g左右,一周50-70g。
第三:合理選擇膳食纖維、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的補充
膳食纖維是不產生能量的多糖。水果中的果膠,海帶、紫菜中的藻膠,某些豆類中的胍膠和魔芋粉等具有控制餐後血糖上升程度、改善葡萄糖耐量和降低血膽固醇的作用。推薦每日攝入量為25~30g。飲食中可多選用富含膳食纖維的燕麥片、蕎麥麵等粗雜糧,以及新鮮蔬菜、水果、藻類食物等。
孕期由於胎兒的發育,准媽媽們需要攝入更多的鐵、葉酸和維生素D,以及鈣、磷、維生素A、B、C等維生素與礦物質。因此,建議大家有計劃的多補充一些富含這些物質的食物,如瘦肉、家禽、魚、蝦、奶製品、新鮮水果和蔬菜等。
第四:正確理解飲食管理,規避如下誤區
認為應該少吃或不吃主食
糾正: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可引起飢餓性酮症,影響胎兒正常發育。正確的做法:適當限制碳水化合物但每日攝入量不少於150克
認為只吃粗糧比較好,而不吃細糧
糾正:這樣做不僅違背了平衡膳食的原則,而且吃太多粗糧會因增加胃腸
的負擔而影響蛋白質、維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的營養吸收,長期可致營養不良。
其實,孕期的糖媽媽們如何做到「吃好、吃對」,需要學習的內容還很多。而除了做好飲食管理之外,還要進行運動管理,必要時要考慮「藥物治療」,以及整個孕期都要做好各種自我的監測,如對血糖、血壓、尿酮體的監測,胎兒發育的監測等等。
如果您想學習更多的內容,那就來聽下周二(9月12日)晚9點的問藥師直播課程--「科學自我管理,輕鬆應對孕期高血糖」,我在直播間準時恭候大家!
※產婦怕疼跳樓,順產到底有多疼?聽完這個寶媽的經歷你就知道了!
※驚呆!連雲港10歲女孩,卵巢里長出超大囊腫!孩子有這些表現要注意……
※女嬰兒出生一頭白髮,醫生的一句話讓媽媽的心如刀割
※中國產婦跳樓自殺!然而日本醫院和家庭對剖腹產的態度卻是這樣的…
※26歲產婦跳樓:如此慘烈情何以堪!
TAG:冀連梅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