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慈師講故事: 冤親轉換

慈師講故事: 冤親轉換

蓮池海會諸上善人以為親人朋友。我們現在親朋是一生所聚,大家認為這是我兄弟或朋友等等,但是一生所顯,我們把他當成真實了。實際我們生生世世互為父母兄弟,相互輪迴,無有休息。若人知七生之事,就不堪於婚姻、不堪於親情了。因為生命相續,多有妻子是過去自己祖母或者母親之類。過去很多人一旦有宿命智或者宿命念引發,就出家了。不恥人倫啊!他長一輩親人變成他的妻女或者什麼,甚至是動物之間、怨懟之間互為親人朋友乃至父母兒女,這樣他很容易不恥人倫的。



我經歷了幾個出家師父,因為偶發一種宿命念,還談不上宿命智,但是他一觀察就沒辦法在世間生活了。宿命念是什麼?他念即知。好比說想看他周邊親人過去與他是什麼關係?他靜下來就看到了,一看到就受不了。現在我們親人之間關係受得了,何以故?不知道過去因緣。所以我們能容忍人倫相續、夫妻感情、朋友關係、兄弟姊妹之類。要是透達宿命,觀察到怨懟相集、債主索債或者種種善善、惡惡、好好、壞壞聚集一起,轉相聚集,互為報復。你說也有善聚會的家庭吧?是的,但是怨懟相生較多。所以宿命智或者宿命念一現,多不恥於人倫,就是他沒辦法面對人倫相續。




一切聖眾為我親朋,我們現在念佛人亦復如是。不是一生所顯親緣,這樣的親人是十分狹義的。我們作為學佛人,要知道如菩薩戒所講:一切男子為我父,一切女子為我母。這個父母就是世間有情了!我們這樣看世間有情,做所謂大乘人或者實踐者,以天下男女為自己父母,人心也只有尊重,只有尊重方便觀察了。




我們知道善星比丘,多生為世尊因地所作菩薩之子。他因為多生多劫隨釋迦文佛作子,一生一生累積了很多釋迦牟尼佛因地的過失。就是釋迦牟尼佛因地哪一生犯個事,他記住了;又一生犯一個事,他又記住了……累生累劫下來,他就給別人說世尊有什麼?不就比我們多個光環么!因為他是世尊因地之子,太親了,長時記憶著世尊因地種種生活作為中的過患,記憶太多,阿賴耶識所熏習種子中殘留太多。他不是解性賴識,不是運用解性的阿賴耶識,就是凈識中他沒有用,他用熏習的記憶來記釋迦牟尼佛的過患。釋迦牟尼佛因地像我們一樣有種種世俗、種種業力、種種作為……在這種作為中他記憶太久。所以善星比丘講法無礙,但是他就不用它。他認為世尊講是給別人講的,自己也不用。所以生墮地獄。



你說世尊因地兒子怎麼會墮地獄?這實是菩薩種種施教方便:哪怕是親子,若違於聖教、若違於法性、若違於因果,必受其報。這都是示現方便,示現也沒有啥。很多人認為示現就很高明,是了不起之事,但哪個人不是在示現?我們所有人的生命都在示現,都在一個短暫因緣中表達一個事情——我們要覺悟它,都是示現者;要迷失其中,都是沉淪者。示現沒有什麼。




善星比丘示現的是什麼?熏習的種子,常記人過,包括世尊這個自己生生世世的父親,他也不饒過!所以經常詆毀世尊。他為世尊作二十多年侍者,經常在後面嘀咕:哼!不就多個光環嘛!就是不服氣,因為親近太久了。



像我們人與人之間,說君子之交淡如水,還比較好;一旦久了就會:哼,他有啥了不起?記憶一些平時你認為他不足的地方,一點一滴、一點一滴……熏習久了就認為有啥了不起?所以在阿賴耶識熏習的種子,特別容易記人過患,包括親人。所以很多此生此世親人來生會變成怨懟,記憶熏習所造成,轉相為懟為怨。天天憶念與反對,來世成怨懟;天天想、想、想,來生為親眷;今生怨懟,來世為親,冤親轉換!像很多夫妻之間,心中生怨也不表達,慢慢地一點一點攢,攢到什麼時間報復你?來生!他不見得是有意報復,但是來生轉相為報!無量壽經講到五惡五痛五燒中講得十分清晰。



二諦融通是我們要把因果與出因果之法則認識清晰。我們在緣起心智中,作什麼樣的緣起?所以曇鸞法師講在心、在緣、在決定——決定特別重要!要以法界為心,是一個法則;以如來藏為心,如來藏心;以阿賴耶識為心;以業感為心——這四種緣起我們要注意!我們面臨每一個事情,都可以用這四種來過一遍。我先用法界心來看這個事;再用如來藏或者真如門、生滅門,或者染、凈二緣來看這個事;再用阿賴耶識——業報賴識,像隨業感而生心;解性賴識,順法界心來看;要是順業感,現緣就是心,多生憂喜。


 


這個緣起,若是聖者,甚為方便。為什麼引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業感太好了!周邊環境或者依正二報之業感都沒問題,使我們不退轉。但現在大部分有情在業感上作為緣起。我們真正作為念佛者、修行者,這是可以選擇的。若選擇賴識這種緣起,要順解性緣起來認知,要不然業感緣起會起作用,因為外境天天轉著我們,我們被外境轉來轉去。這三個運用得當,都可以轉境、轉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和尚 的精彩文章:

「佛教一元功德箱」公布供僧款項2017-09-05
這樣懺悔 因緣馬上變化
凈土法門的最關鍵處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之十一 須菩提觀意(二)

TAG:小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