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易經智慧:迷茫時莫忘希望將要到來

易經智慧:迷茫時莫忘希望將要到來

先迷,後得主(卦二·坤)「迷」指迷茫;「先迷,後得主」是說人往往先苦後甜,因此,迷茫時要看到希望已至。

【案例】據《史記》記載,淮陰人韓信少時家中貧窮,又沒有能力去做官做生意,只好東一家西一家地混飯吃,迷茫無所依。一天,有個殺豬匠侮辱他說:「你雖然長得高大,又經常舞刀弄槍,但不過是個膽小鬼。」又說:「你如果有勇氣死,就刺我一劍;沒勇氣死就從我胯下鑽過去。」滿街的人都跟著瞎起鬨。韓信受此大辱,恨不能一劍刺死殺豬匠,但知道敵不過對方,只好忍氣吞聲,受此胯下之辱。從那以後,韓信奮發圖強,先後投於項羽、劉邦帳下,最終與張良一起輔佐劉邦打下了漢朝江山。

【易理】

(1)任何人都會經歷一段漫長的迷茫期。這是人類成長的規律,對此不必自怨自艾。人只有經歷迷茫後,才會清醒。

(2)任何人都會受辱於人,能忍辱負重的人日後才會一日千里。

【易理應用】

(1)人如何走出迷茫?只有迷茫到底,才會走出迷茫。韓信在家鄉混日子時,毫無出路,乞食於人而不能自立,連「潛龍」都不是,只是條沒成形的龍。但當他一混到底,時間自然使他這條龍成形了。只要我們輸得起時間,一切自然會有轉機。世界上絕對沒有永久的迷茫,迷茫期之後必有清醒期。這是人自身的清醒,當然也有賴於外界的催化。《史記》記載了韓信的三次屈辱,這催化了他的三次清醒。屈辱讓人清醒,這是個簡單的道理,對個人來說如此,對一個家族、一個企業、一個國家來說,莫不如此。

(2)人如何面對屈辱?人應該直面屈辱。躲避屈辱只會遭受更大的屈辱。韓信三次受辱於鄉人,三次他都扛過去了,最終決定離開家鄉,去外面的世界打拚。這三次屈辱是:受辱於亭長之妻。長期混飯於朋友家,終於有一天,人家不給飯吃了。受辱於漂母。漂母給韓信管飯幾十天,韓信說要報答,誰知漂母大怒,說:「誰要你報答,我是可憐你!」受辱於殺豬匠。張良被黃石公考驗三次,得到了兵書;韓信三次被鄉人欺辱,得到了深刻的教訓:不要老是求人。

求食於人,必有斷食之日;嗟來之食,食之不甘,也食之不長。不要空口許諾。別人幫我有時只是可憐我,當我還沒有能力回報時千萬不可輕言報答,否則會被施捨者恥笑。沒有能力就會遭受胯下之辱。從此以後要做強人。韓信的「忍功」之深不亞於周文王、勾踐與張良,胯下之辱對一個熱血男兒來說是不可忍受的,但韓信忍了,可見其絕非池中物,所以他後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韓信忍得不夠長,不能像周文王一樣忍到老死,所以後來韓信被殺。這也證明了必須「一忍到底」的「潛龍,勿用」規律確實不容懷疑。「忍功」的背後是「苦功」。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對於韓信這條飛龍來說,所謂的「大人」就是那個讓他飽受胯下之辱的殺豬匠。人只有被打才會清醒。

先迷,後得主。——《易經》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俗諺

感謝各位讀者的閱讀,想了解更多周易問題,可在評論區評論文章。周易預測認證,獨昏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經 的精彩文章:

易經陽宅風水365 先把自己的問題先解決,才有可能解決好別人的問
易經智慧:要成功先知曉一切變化的規律是不變!
易經智慧:隨意挑起戰爭這註定敗給智者!
易經智慧:不結交小人就能長久安平泰!
「易經與牛頓的科學成果哪個貢獻更大」?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