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字,是孩子一生最大的財富
作者 | 豬小淺
01
表弟今年參加高考。
成績比一本線高出50分,
足夠上個好大學。
本來是皆大歡喜的事,
但那段時間,舅舅家裡卻烏雲密布。
問題出在,
舅媽和表弟的意見完全南轅北轍。
表弟想填北京的大學。
但舅媽的意思是,
表弟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都沒離開過家,
大學乾脆也留在省內。
畢竟大城市競爭壓力大,沒必要去湊熱鬧。
然後專業的選擇上也出現分歧,
表弟一心要填遊戲動漫專業,
舅媽卻想讓他學金融。
兩人僵持不下,最後表弟完勝。
舅媽一臉無奈地跟我感嘆,
孩子大了,真是想管也管不了了。
你說他一個人去北京,
人
生地不熟的,我們怎麼放心?
可能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共識:
孩子一大,翅膀就硬了,
他們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聽自己的話。
於是父母們沒辦法,只好時常以愛的名義,
強迫將孩子和自己黏在一起,
或者認為孩子永遠長不大,
讓孩子服從自己的意願。
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謊言。
父母覺得是孩子離不開自己,實際上恰恰相反,
是父母不肯也不願意離開孩子。
而他們可能也沒有意識到,
這種不懂和孩子分離的愛,並不是真愛。
英國的心理學博士西爾維婭·克萊爾說過,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
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
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
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這種分離越早,就越成功。
02
我們的一生,其實是不斷分離的一生。
從呱呱墜地到離開父母結婚生子,
這是一個漫長而又痛苦的過程。
父母對孩子的愛,
不是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這一點,股神巴菲特做得特別好。
他從小教育自己的三個孩子,
人一生最大的財富,就是能夠做自己。
富可敵國的巴菲特,
沒有刻意引導或逼迫孩子繼承自己的事業。
他的大兒子是農場主,女兒是家庭主婦,
而他的小兒子彼得,
選擇用音樂譜寫人生的樂章。
彼得原本在名校斯坦福大學念書,
巴菲特支持他發揮自己的天賦,
退學從零開始打造音樂夢。
這種認同和鼓勵,是一個孩子最大的幸運。
而後來獲得「艾美獎」的彼得,
也用精彩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
一個人只有做自己,
才會拿出滿腔的熱情去實現夢想。
能夠做自己,才是一個人一生最大的幸福。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分離和愛同等重要,
它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
它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
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成熟的分離,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
親密而又獨立。
一邊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呵護孩子成長;
一邊告訴孩子,你是你,我是我,
我們是不同的個體。
我們只用各自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各自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宋丹丹寫給兒子巴圖的信,
就讓我十分感動和欽佩。
她在信里寫到:
沒有孩子願意天天跟父母在一起,
所以,巴圖,
你如果不是真的想我,
千萬不要給我打電話,
你媽自己玩得挺好,你自己也好好玩。
我希望給我的孩子最大的空間。
我生了他,他就是自由的,不束縛他。
不束縛他,讓他做他自己就好。
03
可能我們身邊的很多父母,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多少有點著急。
於是熱衷於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或者子承父業,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幫孩子鋪路,
讓孩子少走彎路。
幾乎很少會有人關心,
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前段時間,
田亮在微博中曬出自己帶兒子旅遊時,
把兒子扔入水中跳水的視頻。
配的文字是:傳承。
意思很明顯,
他希望兒子可以成為新的跳水王子。
不僅是田亮,
拳王鄒市明更是一直用拳王思維教育倆兒子。
不久前,妻子冉瑩穎在微博曬小兒子慶生照,
並分享了父子間甜蜜互動。
皓皓直言長大了要做
「自己睡覺,自己吃飯,自己洗澡的男子漢」。
而冉瑩穎在微博里寫,
我知道爸爸想什麼,
對拳擊的熱愛,他希望孩子們繼承下去。
子承父業並沒有錯。
如果孩子剛好喜歡父母的職業,
那麼子承父業完全是錦上添花的事。
但如果孩子不喜歡,
那就應該讓孩子去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
給孩子獨立空間,
讓孩子自主決定自己的生活。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父母經商。
於是很自然地讓他學經管,把家業發揚光大。
但他從小的興趣卻是成為一名作家。
在父母的逼迫下,他只能暫且擱置自己的夢想。
這些年,他們家的生意越做越大,
但他時常說,我是在為父母而活。
心理學家平克曾在《白板》一書中寫到:
父母應當把孩子當成同伴,
而不是有待塗抹的白紙,
或者有待塑造的一團膠泥。
換句話來說,
父母愛孩子,應該如他所是,
而不是如自己所願。
讓孩子做自己,才是愛與自由的真諦
。
04
仔細觀察周圍,可能你會發現,
在一個和諧友愛的家庭里,
父母和孩子都各自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
而不是父母為了孩子而犧牲自己的夢想和生活,
更不是孩子為了父母而放棄做真正的自己。
做自己,才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財富。
作為父母,除了要懂得適時地和孩子分離,
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讓孩子有做自己的勇氣:
1. 尊重孩子的選擇
曾經看過這樣一部六分鐘的新聞短片,
一對年輕夫婦決定尊重自己五歲女兒的意願,
讓她變成一名男孩。
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
可能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認同這樣的做法,
但這樣一個關於愛和尊重的故事,
至少讓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一點啟發:
在確保安全不違法的前提下,
我們應該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快樂地做他真正的自己,
而不是父母希望成為的樣子。
2. 呵護孩子的夢想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小的時候,
在院子里跳來跳去,媽媽問他在幹嘛,
他說,我想跳到月球上。
而
媽媽的回答是,
原來是這樣,那你記住別忘了回來。
若干年後,
這個小男孩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每個小孩都會有很多奇怪的夢想,
往往大人不是一笑了之,
就是嘲笑他們不切實際。
孩子說,我長大後想當設計師。
父母會說,就你那畫畫水平,還能當設計師?
孩子說,我想當明星。
父母會說,就你長這樣,還能當明星?
而聰明的父母,會像阿姆斯特朗的媽媽一樣,
不管孩子的夢想有多荒誕,
都不會去嘲笑打擊他們,
而是和他們一起呵護夢想。
這樣長大的孩子,
即便後來沒有實現兒時的夢想,
至少他會有自信陽光的性格,
他能夠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3. 尊重孩子的獨特性
生活中,我們時常有這樣的偏見:
男孩子不能撒嬌,女孩子不能頑皮。
男孩應該有淚不輕彈,女孩應該溫柔受保護。
我們給孩子貼標籤,限制他們的行動和想法,
讓他們漸漸失去做自己的勇氣。
卻忘了,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
心理學家、家庭治療創始人薩提亞女士說過,
尊重和接受自己的獨特性是奠定自尊的基礎,
不這樣就會違背人的本質,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來認識自己的價值。
換句話來說,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顆松樹的種子,
那就讓他長成松樹,而不是讓他長成柏樹。
這就是尊重孩子的獨特性。
愛與自由,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父母能給孩子的最高層次的愛,
是
鼓勵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也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作者簡介:豬小淺,青年作者,資深撰稿人。在當媽的路上,和孩子一起成長,幫百萬媽媽解育兒困惑。
※孩子受傷了?家長必備應急小貼士
※好好愛那個早戀的孩子
※預告| 這款無墨照片印表機,智能美顏,手機大小,秒殺拍立得;爆款真絲被返場
※開團|小提琴爸爸,為兒子造了一台神器!育兒大咖力薦,培養敏銳耳朵,音樂啟蒙+語言學習輕鬆掌握
※記憶力可以被鍛煉嗎?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