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家庭長大的孩子,普遍愛無能
《4個方式,學會跟孩子共情》
孩子不知反哺、不懂愛和感恩的話,總是很容易牽動我們的神經。
前陣子說出「我太優秀,父母不配擁有我」的10歲男孩,就是這麼激起父母們的憂慮的。
我一個朋友,她兒子6歲。
前幾天她生日,希望兒子能夠送她一個橡皮泥手工當生日禮物。
誰知當她提出這個要求後,兒子卻不情不願。
朋友耐住性子繼續誘導:你生日我都送你禮物了對吧?
哪知孩子滿口否認道:有嗎?
朋友當時心就涼了。
她嘆道:他生日,我都會為他挑禮物,他怎麼能這麼沒心沒肺?
我問:你送了他什麼?
她答:當然是我精挑細選的,我覺得適合他的啊,益智玩具啊,書啊什麼的。
我大約明白了。
孩子否認收到禮物,可能並不是孩子氣的瞎說,而是反映出了孩子內心體驗著的真實。
我想起了那個小故事。
一位媽媽小時候家裡很窮。總也吃不飽。所以她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以後,很注重吃。
平日里,她都變著花樣給自己的女兒做好吃的。每回女兒過生日,她也會親手為孩子備好豐盛的宴席。
然而,她的女兒並不稀罕,也不快樂。
因為,小女孩真正想要的生日禮物,是櫥窗里那個被媽媽認為「沒啥用、又不能吃」的洋娃娃。
這個媽媽對孩子的那些「好」,並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事實上,她的一切付出,不過是在哺育內在的那個小小的、飢餓的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在滿足的都是自己,而不是眼前的孩子。
我們拿自己的意願代替了孩子的。
我們為孩子做了那麼多,卻不是孩子最想要的。
一個孩子的個人意願並未被尊重,內心未曾被看見,其實內心很難產生滿足、有愛、感恩的感覺。
那些情感世界貧乏、愛無能的小孩,往往就是這麼養出來的。
具體說來,到底什麼樣的家庭和父母,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第一種,只知道給孩子物質滿足
我認識一位單親父親。他兒子因為不學習、調皮搗蛋反覆被投訴,每次他都不得不跟學校各種賠不是和作保證。
父親說:我這麼努力掙錢,就是希望能給他提供更好的條件。別人有什麼,我就給他什麼,絕不讓他委屈了。可他怎麼一點兒不知道體貼我?
他幾乎要放棄那個孩子了。
後來,我有機會跟那孩子聊了聊天。
我們沒談學習,只談他感興趣的,包括最喜歡的遊戲,最看重的朋友,最討厭的事,等等。
談話結束後,很意外地,孩子抱了抱我,然後羞赧地跑掉了。
這明顯是個缺愛的孩子。而他在我身上看到了媽媽的影子。
他的那些行為問題,不過都是在呼喚愛。
心靈上未曾好好被愛過,哪怕得到再多的物質滿足,孩子內里都是空的,匱乏的。
時間久了,孩子不僅學不會愛,還可能跟父親成仇。
因為他依賴慣了父親。父親給錢給物,給到他心安理得。有一天,若父親不給了,或者給的不夠多了,他反倒會埋怨父親,甚至恨父親。
第二種,愛得太功利
當朋友圈裡那個10歲孩子說:
「我的父母不配擁有我這麼優秀的孩子。」
「成績再好也沒用,父母窮鬼。買不起大城市房子,也送不起留學。有錢比成績好重要多了。」
人們看到的是,是這個孩子的過分犀利跟冷酷,我看到的,只有荒蕪。
這個孩子的言行當真無師自通嗎?不,他是從大人那裡學會的。
如果每一次,孩子不去做父母認為對的事,父母就不高興;
如果每一回,孩子做到了什麼,父母才說你真乖,我們好愛你;
如果父母過於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現實成就,
如果當孩子考了好名次,父母就給孩子物質上的獎勵,
如果父母給孩子的愛總是有前提的,
那麼,所有這些行為,都在悄悄地把單純的親子關係變成了一種交換。
持續這麼做,就會把孩子的心搞得越來越荒涼。
他們不信自己什麼都不做就值得被愛。
這種親子間有條件的、交換式的關係,會擴大到孩子的整個人際交往中。
愛於是越來越少。
直到只剩下交易、功利和冷漠。
第三種,親子關係過近,變成捆綁
有個女孩曾滿臉恐慌地跟我說:
「我做了個可怕的夢!我夢見我殺了我媽媽……」
「殺死」是假的,對媽媽的憤怒和恨卻是真的。
這個女孩一直都是媽媽的乖乖女。為了她讀書,她媽媽放棄了自己的事業,選擇做全職主婦,多年來,始終在家裡悉心照料女兒的學習和生活。
做這個噩夢之前,她剛跟媽媽吵了一架。原因是她想搬出去住,可媽媽不許。
她說:「最怕我媽在我面前哭訴。最怕她說,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就這樣回報我的嗎?我想我的確不是個體貼的女兒……」
這般煎熬的親子關係並不少見。因為從來不缺為了孩子過度犧牲的父母親。
當父母把自己的精力過度注入孩子的成長,以至於「犧牲」自己時,就會產生不合理期待:要求孩子予以回報,否則就對不起自己的付出。
孩子反哺父母,本是自然而然的美好人性,一旦被當做束縛孩子自由的理由,就會步入畸形。孩子背負著父母強加的負罪感,要麼痛苦地忍受、自傷,要麼反抗,或逃離。
上面這些家庭里,要麼父母是孩子的上司,一切都得照父母的意願來;要麼父母變成孩子的僕從,一切圍著孩子轉。
再要麼,兩者均佔了,就像文章開頭那個例子。
但卻始終沒找到和孩子平等相處的位置。
正是這樣的不平等,導致父母一直付出著,自以為愛著,孩子卻根本沒收到。
那麼,親子關係里,父母怎樣做,才能找到那個合適的位置?
父母首先要愛自己
如果我們為了滿足孩子,卻一次次忽略自己,把自己看得過輕,會讓孩子承擔太多,最後容易變成吞沒。
因為父母把自己過得糟糕、不快樂,孩子一定會被愧疚感和無力感困住手腳。
你需要先學會愛自己。
當自己憤怒的時候,當自己無力的時候,當心懷焦慮、恐懼的時候,給自己一份慈悲,而不是苛責自己做的不夠好。
還沒好好對待自己的時候,你很難給到孩子更多的愛。
因為你沒法給出你自己沒有的東西。
別輕易貼標籤;接納並尊重孩子
一些父母會憂慮孩子親情冷漠,不懂感恩,遇到孩子的不體貼行為,就傾向貼標籤。
父母須知,孩子小的時候,的確是不懂感激的。越小的孩子,越會心安理得地向父母索取。
他們需要確定:我不需要做任何事,只需要我是我,就能被父母愛著。
這份對愛的確信,是每個孩子生存的根基。這樣長大的孩子,內心將飽滿且有力量。
孩子們還需要確保:若我想做一件事,就可能得到父母的支持。哪怕父母不支持我,但也一定會理解並安慰我意願無法達成時的失落與難過。
對孩子懷抱理解與尊重,孩子就能學會理解跟尊重。
相反,粗暴對待孩子,過多、過嚴地懲罰孩子,只會讓孩子屈服,變得退縮,或者也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但他們一定學不會愛的方法。
給孩子機會表達愛與感激
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嘗試向父母回饋愛了,只是可能被你忽略了。
比如,當孩子讀到一個有趣的故事,要念給你聽;
比如,孩子新學到一個可愛的動作,沖你喊「看我看我」;
比如孩子畫了幅看似亂七八糟的塗鴉,送給你做禮物,
他其實就是在用自己能想到的方式,去回報你的愛。
對這個世界,孩子還知道得太少,但他知道,你的存在對他而言無比重要。所以,父母千萬不要覺得孩子煩。如果你粗暴地打斷或者不給予及時反饋,那麼,你就是在摧毀孩子剛剛萌生的愛與感激的能力。
最後,是一些具體的,練習愛的方法:
讓孩子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兒,包括吃飯穿衣安排自己的學習等;
為孩子分配家務;
邀請孩子對家庭的重大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
帶孩子一起記住家人的生日;
父母以身作則,向孩子展示出與外界友好相處的樣子。
鼓勵孩子適當向人求助。幫孩子明白,他人大多願意給別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不會索求任何回報。
孩子有助人、愛人的行為時,誇他有愛,有責任和擔當;孩子表現出不體貼時候,忽略掉。
總之,要點在於,父母照顧好自己,以減輕孩子的不必要的內疚感;同時教會孩子為自己、為他人負責。
內疚只會讓人感到虛弱無力。
責任感,則能讓孩子感到強而有力,真正擁有愛人的能力。
文章最後,插播一條自家廣告哈:)集趣味性、科學性於一身的《積木寶貝闖世界》上卡酷了,吼吼!播出時間和愛奇藝兒童、新浪微博同步哦。下面是播出時間表,快帶孩子一起看看吧!
更多育兒視頻,請看:
《直面原生家庭帶給你的愛與傷害》
《你的不經意 影響孩子一輩子》
今日互動話題
INTERACTIVE TOPIC
﹀
﹀
﹀
聊聊你看完文章之後的看法:)
點擊展開全文
※陪孩子走過人生最重要的三年:一位80後父親的早教筆記
※我給女兒在家進行的繪畫啟蒙
※一個二孩家庭的孩子要自殺:這件事父母最好不要做
※震驚!榆林產婦跳樓:女人面臨生死時,為什麼要老公說了算?
※陪孩子慢慢長大是我最重要的工作
TAG:微視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