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教育的差距
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但說真話,莫問前程。
中國的父母只重智商,美國父母注重培育孩子的情商、重視孩子的領導能力。看一看美國錄取學生的標準。
其實,每一所美國大學招生標準都不一樣,因為他們各自的標準都要基於能否實現他們的辦學宗旨。比如,哈佛的使命是為了培養在21世紀中能夠改變世界的領導人才。因此,哈佛招生時希望能招到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才華、興趣、背景、觀點和有潛力的人才。
頂尖大學的招生近似於建隊,這建立起來的隊伍必須能在未來為該大學爭光,能帶來長遠的利益——美國大學不僅教學設施好,而且能給為數眾多的好學生提供獎學金,經費的主要來源就是校友捐助。所以,頂尖大學把招收的新生看為是大學閱讀的新投資。因為有那麽多的複雜因素,頂尖大學的招生也就沒有絕對的統一標準。
招生小組首先根據學生的學業成就做第一輪評估,這包括檢查學生的全國統一標準考試成績:如稱之為美國高考的SAT-I或ACT的標準考試、 SAT-II專業考試、所在高中四年所修學科的考試和學業排名、地區性或全國性的學術競賽獲獎項目等都在評估範圍之內。
此外,學生在高中期間選的課程難度也在評估範圍之內。一般來說,學生選的課程越難,在高中時的四年總成績越高,在高中的排名越前,在全國統考的各項標準考試中成績越高,通過第一輪評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高達80%的報考學生能夠通過第一輪篩選,而哈佛大學2008年的最終錄取率低達%。在接下來的評估中,招生小組會審查報考學生在校內外參加了哪些課外組織和活動,擔任什麼職務,做出了何種努力等等。而且招生小組會根據學生本人寫的自我評價和小文章看學生怎麼看自己,根據老師和指導顧問寫的推薦信看別人怎麼看學生,再通過面談人員的評論看學生的臨場表現。這樣,招生小組就根據學生在課外活動上的成就以及個人素質方面的綜合評估來選擇符合他們招生標準的最優秀的學生。
請讀者注意,美國大學錄取學生要看學生做義工多長時間,這是考察愛心,看學生做了有薪工作多少小時——做義工獻愛心機會多多,但是如果打工能賺到錢,說明學生有一定的能力。
所以,美國的家長總會要求孩子打工,大冷的雪天,天還未亮,小孩子就要從暖被窩裡爬起來,去送報紙,而他的父親是大學教授或是不差錢的什麼銀行高管。
當然,讓孩子打工,除了為上名校增加籌碼,還有很多原因。首先,父母對孩子是有限責任,就是上大學,父母只出學費一部分。不同於中國的獨生子家庭,一般美國家庭有兩三個孩子,出於公平的原則,家長不可能把錢都用來供一個孩子讀昂貴的私立大學。名牌私立大學,學費一年在四五萬美金,一般父母絕對不會全拿,除非他是華人。所以,美國的學生基本都要靠打工賺部分學費,除非學生想上收費低廉的社區大學。
我之所以把美國學生打工放在美國父母重情商教育這一節里,是因為,美國的父母認為:打工賺錢,能讓孩子早日真正地走向社會,從而學會與人交流與合作。學校里都是同齡人,沒有利害衝突關係簡單,打工才能與不同的各色人等交往提升情商。要想打工賺錢,不僅要與同事與老闆基本融洽,也得有能力讓顧客滿意。比如在飯店端盤子或在超市做收銀員。美國父母非常看重這種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認為一定要從小就開始培育,情商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就像我們現在重視早教——當然僅限於是背唐詩學認字的智力教育——從三歲開始一樣,美國父母相信情商比智商重要,相信情商要及早開始培育,等一個孩子超過18歲了,性格定了型,與人交往的能力基本是什麼樣兒就是什麼樣了。至於學知識,聞道有先後,啥年齡也能學。
打工還能培養孩子的理財習慣;還能讓孩子忙碌起來,又是上學又是打工,每天要做很多事情,才能效率高;還能培養孩子的敬業精神。對工作對的熱愛和投入,也要從小就培育.
當然,美國的孩子都去打工,也與高考壓力不大有關。不是所有的美國人都想上名牌大學,孩子們放學或假期都有時間打工,而中國,高考像山一樣,孩子就是睡夢裡也都在寫作業,哪有時間去打工?當然,美國也的確為中學生提供了許多打工機會,而我們沒有給中學生除學習外的任何機。
美國大學在錄取學生時,非常注重學生是否有領導能力。
中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不同,可以在文化、育子觀念、教育體制等方面找到解釋。
從文化上說,美國人更注重個體,中國人更看重家庭和集體,忽視個人價值,強調家庭和集體。比如美國夢的含義是,每一個移民來到美國都有機會追求自己的成功,只要你肯努力。美國提倡的愛國是,每一個人實現美國夢了,美國也就強大了。而中國夢的含義是,國家好,民族好,然後個人也就好了。殊途同歸,都有道理。
美國人更傾向於把每個人看成獨立的個體,那麼,孩子是獨立個體,父母也是。父母不會為孩子犧牲自己的一切,該度假時度假。跨國婚姻中,常見這樣的場面。美國丈夫與中國妻子正在吃飯,躺在嬰兒車裡的孩子哇哇地哭了。妻子立即要去抱,丈夫說:「孩子哭一會兒沒什麼,你吃飯是更重要的事兒。」
與美國父說母對孩子的有限責任不同,更注重家庭的中國父母心甘情願地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事業和幸福。如果孩子大學畢業仍不能自立,仍要啃老時,他們仍默默地繼續盡著無限期的責任。而在美國,親子關係在孩子超過18歲後變得鬆散,孩子以花父母的錢上大學為恥辱,當然,也幾乎沒有孩子與父母同住,父母養老全靠養老保險。
不要說我們中國不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學校里也開思想道德教育課,但是,與美國對孩子的愛心教育始於蜂鳥不同,我們的教育則講愛祖國愛黨,這對於小學生來來無疑對牛彈琴。關於這一點,高鋼老師在書里詳細論述了。
本文開頭說到中國學生在智慧、真理、財富、權力四項,毫不猶豫地直奔權利和財富,這是社會風氣所致,也與學校的教育有關。
本來,中國私塾教育是很注重道德教育的,尊師,教敬父母。父母在不遠遊。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有一些東西沒有傳承下來。經過文革,傳統的道德底徹底走向消亡,我們現在的學校,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現代科學樣樣俱全,但現代教育的精神諸如師生平等,諸如精神獨立學術自由,獨立的批判精神,全然沒有學到。
在現在的學校師,傳統的尊師主以及師生親密關係不復存在,但是,老師對學生的嚴厲管教卻繼承了下來;師生之間平等的關係也沒有從西方學到。在高考指揮棒下,師生被功利捆幫在一起。學生的分數高考的成績與老師的工資掛勾。這樣急功近利的老師和學校,能培育出胸襟寬大、有家國情懷的學生!
說到教育體制,很多人就控訴應試教育。以至於我日前參加一個討論戶外教育的沙龍時,一開場,主持人先聲明說,大家不要控訴應試教育,否則就成了開不完的訴苦會了。
那一種教育都要考試,美國的大學每星期都考試,考試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考試本身沒有錯,關鍵是,考試考什麼,怎麼考。中國的高考之所以廣為家長所詬病,就是因為這種考試越來越僵化,成了比清代八股文還有糟糕的考試。
而這樣僵化的考試,與中國高校、中學的僵化的學校管理模式相關聯,成了無法革除的癥結。
中國的大學,是與官僚體制捆幫在一起的、僵硬的行政化的管理制度,全然沒有引進西方現代大學的管理機制。
這真是一個奇怪的現象。我最近讀民國的書,發現民國時的大學徹底引進了西方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校長沒有行政級別,由學校的董事會或理事會任命。而現在的大學卻是正部級副部級,校長是高級官員。大學徹底喪失了在學術在思想上獨立之精神民主之風氣,成了完全行政化的教育體制。
由這種死氣沉沉,全然沒有民主與自由風氣的大學,用高考招生的指揮棒指揮中學,能把中學引到好的境地?
我們不妨來看一看美國的中小學是怎麼管理的。
首先美國的中小學生一般採用就近入學的方式上學,如果想上好的公立學校,父母就要在好的學區買房或者租房,只有這個學區的居民才可以在本區免費入學。換言之,只有住在好學區的居民才有權力享受好的公立學校的教育。公立學校的經費來源除了政府撥款,主要是本學區居民每年繳納的財產稅:包括房屋財產稅和汽車財產稅等。全學區居民每年財產稅的絕大部分由財政部門撥給本區教育局做教育經費。因此好學區多數是在居民收入較高、教育水平也較高的地區。學校的教育經費多,社區環境好,意味著教師工資高,加上學生來源好,自然就能聘用到較好的教師。最好的學區小學老師的教育程度平均是碩士以上,甚至還有博士。每個學區視居民的多少,建立數目不等的中小學校。學區的教育理事會(Education Board)由所在區居民投票從居民中產生,是個介乎諮詢與監督之間的機構,雖然沒有直接行政權,卻有權決定任命誰為學區行政最高負責人,在經費問題上有否決權。每隔四年,學區都會重新投票選舉教育理事會成員,願意從事這項公共服務的小區居民都可以報名參加成為候選人。投票採用差額選舉的方式進行。這時候,居民不少人都在門口草地上插了支持某候選人的牌子,那景象跟選總統、選參議員一樣熱鬧。鄰居之間意見不同也不介意,各造各的聲勢。另外每所公立學校都有家長聯合會(PTO),負責協調家長與學校的關係,平衡各方利益,監督學校工作,部分參與教學管理並協助組織教學與課外活動。
除了公立學校以外,還有私立學校。私立學校的經費是學校自己籌集的,學生入學一般經過篩選,每年的學費大約在15000美元以上。從宏觀上看,美國學生的家長作為納稅人有直接或者間接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學校的教育質量和教育機會與家長的經濟地位緊密相聯。沒有錢在房地產較貴的地區買房、租房的人就很少有機會在好的公立學校享受免費教育,當然就更難享受私立學校的教育機會了。
後記:
我的結論是,要改變中國的教育,先改變中國中學和大學管理體制。如果大學沒有獨立的地位,依附於官僚體制,那麼,在這樣的奴才大學的引導下,中學及其高考生,只能做奴才的奴才。
※粗口辱華的周豎峰,有種你到內地來!
※你在我面前哪來的優越感
※後天母愛和本能母愛
※城市的變遷之二——水上人家
※震驚!父子兩天內竟雙雙領盒飯,喪病編劇還我吳家東院的日常!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