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佩琦:我們去故宮最應該看什麼?

毛佩琦:我們去故宮最應該看什麼?

毛佩琦

嘉賓簡介: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明十七帝疑案」主講學者。

明朝人如何過中秋:賞月拜月飲酒品蟹

鳳凰歷史:中秋節祭月賞月的傳統歷史悠久,您是專攻明史的大家,明朝中秋節的風俗是什麼?哪些習俗歷經六百餘年,流傳到了今天?

毛佩琦:明朝人過中秋節的風俗,其實和現代人差不多。比如,中秋時親朋好友要在一起聚會、賞月,在月下擺酒席,貢些時令鮮果和月餅,當然還有拜月的活動。

拜月其實不是特別複雜。民間和宮廷拜月的方式不一樣,民間比較簡單,可以全家人在一起,給月亮磕個頭。傳說中月亮里不是有玉兔嗎?也可以給兔爺磕個頭。但有的地方,男人要拜太陽,女人才拜月亮,有太陽和太陰之分。有的地方就不分,比如北京地區,男女都可以拜月亮。

另外,秋天是成熟的季節,除了時令瓜果,還有一種東西是離不開的,那就是螃蟹。「秋風起蟹腳癢」,是南方的說法。北方也有吃螃蟹的傳統,說法是「高粱紅蟹黃肥」,高粱一紅,蟹就肥了,正好是吃螃蟹的時候。所以在中秋節要拜月、飲酒、吃螃蟹。螃蟹雖然一年四季都會有,但在秋天是最肥的,它是一種時令食品,講究的就是吃這口鮮,吃這口特別的風味,特別是要伴酒。南方喜歡把老酒、黃酒燙好了喝,也有的地方講究吃醉蟹喝老酒。

北方一般喝白酒。最早的白酒,實際從元朝開始出現,用度數低的葡萄酒再次蒸餾,變成叫哈拉基的高度酒,大概是西域釀造的。後來中國傳統的釀酒法,就是學了這種葡萄酒再蒸餾的方式,提純糧食酒,形成了白酒。

以前中國有句詩:「李白斗酒詩百篇」,其實寫的不是高度酒。《水滸傳》中用「三碗不過崗」來形容酒很烈,但《水滸傳》是明朝小說,它不是寫在宋朝,宋朝喝的酒度數很低,所以南宋的《斗漿圖》里,有的人飲茶,有的人飲酒。烈酒其實是在明朝才有的。(編者註:據考古發掘,已在四川成都發現了600多年前元末明初中國已知最早的釀白酒作坊:水井街酒坊遺址)

中秋節熱鬧的背後:明朝南京為何比北京的商業更繁榮?

鳳凰歷史:中秋節熱鬧的背後,需要繁榮的城市經濟作為支撐。明朝從南京遷都北京之後,南京和北京哪座城市更繁華?國家的經濟重心偏重南方還是北方呢?

毛佩琦:明朝實行了兩京制度,一個是北京,一個是南京,北京作為京師時,南京叫做陪都,南京作為京師時,北京叫做行在,就是皇帝出行所在的地方。哪個地方更繁華呢?這要看不同切入點,北京作為國家政治中心,國家的最高衙門全在這裡,達官貴人冠蓋雲集。但是南京位於蘇杭這一帶的長江三角洲上,經濟最繁盛,商業也更繁華。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明朝的兩幅畫,一幅畫叫《皇都積勝圖》,出自明朝早期,記載了北京地區很多城門街巷和市井賣東西的人。同時還可以看到一幅《南都繁會圖》,出自明朝晚期,《南都繁會圖》描繪的街市非常熱鬧,街上到處都是招牌,古代的招牌都是立起來的,不像現在街上的招牌規範化了。那時招牌上寫的字都很有意思,這兒賣洋貨物,這兒可以兌換銀錢,那兒賣南洋的貨物等等,所以南京很繁華。

有一種說法是,中國在明朝中後期出現了社會轉型,我們在這幅圖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明朝出現了從古代社會向近代商業社會的轉型,從傳統的君主制向後期社會的轉型。因此,南京從商業角度看更加繁華,北京從政治角度看更加繁華。

北京故宮建築藝術匠心獨運傳達著中國人對自然的看法

鳳凰歷史:明朝遷都後,興建了北京皇宮。故宮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凝聚了古代工匠的匠心和智慧。故宮裡有哪些地方體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是我們參觀時不可錯過的呢?

毛佩琦:東方的建築體系大概在唐宋以後成熟,後來萬變不離其宗,但各個時代也有不同的變化。我們看故宮時,不僅要看那些陳列的玉器、瓷器、書畫、刺繡、青銅等等,也要看它的斗拱、天花板上的藻井、欄杆上的雕刻。比如說,做斗拱樑柱結構是沒有釘子的,完全使用木頭架構起來,非常穩固,而且非常優美。不同時代的斗拱還有不同的層級,看多了,就會辨別宋、明、清的不同,就像喝酒一樣,品多了,就知道酒的好壞了。

再有就是橋,一座很普通的橋,但故宮把它做的很美,就像《阿房宮賦》中寫的,「長橋卧波,未云何龍?」故宮太和殿前有一道金水河,彎曲的弧形非常好看,上邊有五座橋,白橋曲水與輝煌宮殿搭配起來,交叉顏色互相輝映,多麼漂亮,但我們在參觀時一般不會注意到。

而且,宮殿帶有禮治的意義。皇帝身居九重,與老百姓和大臣相距很遠,那麼普通人要走多少級台階上去仰望他?從天安門走進去再進到午門,還沒有看到皇帝,自己都已經疲憊不堪了,再往前走一段路,爬坡到皇帝面前叩首時,就什麼力氣都沒有了,這正體現了皇帝的威嚴。當然,皇帝的正宮、寢宮在哪裡,嬪妃在什麼地方,都有一定的意義安排,所以我們不僅要看室內陳設,也要看室外建築,除了建築的藝術以外,它們也反應出中國的一種理念:對天的看法,對大自然的看法,天子和臣民之間的關係,後宮的關係,都蘊含在建築當中了。

明朝雞缸杯匠心獨具後世模仿無法得其神韻

鳳凰歷史:明憲宗的御用酒杯成化鬥彩雞缸杯,現在是價值連城的文物。雞缸杯流傳600年多年,後世仿製者眾多,卻都無法得其神韻。雞缸杯的匠心獨具之處體現在什麼地方?

毛佩琦:這裡有一個藝術的規律,比如,現在滿街的美術用品商店門口,都擺著石膏模子做的維納斯雕像,但是卻沒有神韻,為什麼?因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作品文化,後世模仿時,只可以追溯它,但是永遠無法達到、超過它。所以我覺得,後世模仿的雞缸杯永遠無法得其神韻,雞缸杯的產生不僅僅在於工匠、陶土、顏料,而在於整體氛圍,模仿雞缸杯的是清朝人,他的思想、日常生活、思維方式、繪畫師承、流派都和明朝人不一樣,儘管可以去學,可以臨摹作品,但是永遠不能代替,更無法超越。藝術是有個性的,雞缸杯是藝術品,藝術品就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

元朝、明朝前期,青花瓷非常出色,但到了明朝成化時期,出現了鬥彩,它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編者註:釉上彩,用彩料在已燒成的瓷器釉面上繪製紋飾,二次入窯,彩繪在釉面之上;釉下彩,在瓷坯上用材料繪製圖案後施釉,圖案在釉面之下。)的結合,製作時先用青花在胎上描畫出圖案,再用一千三百度的高溫燒制,燒制好後在上邊畫彩,上下互相輝映。它的顏色很溫潤,讓人能夠融入其中,而不是特別鮮亮、搶眼,新造的顏色肯定達不到這種柔和、高雅的效果。雞缸杯的技藝非常高超,很難模仿。

清朝無法複製雞缸杯的原因:皇帝審美差林徽因曾批乾隆審美「低級」

鳳凰歷史:您認為明朝工匠創造的雞缸杯,之所以達到了藝術品的高度,是跟匠人本身的關係比較大,還是與時代或師承有關?

毛佩琦:這要看兩者的關係,就像一個社會,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是人民創造歷史,還是英雄創造歷史?社會普遍貧窮時,我們沒有那麼多力量去創造藝術品,這時的藝術品就很粗糙,吃飯的碗也很粗糙。當大家都有錢了,是不是會買好看的碗?工匠可以通過勞動掙更多的錢,也有時間去把這隻碗製造得更精細。這與時代大背景密不可分,藝術繁盛的時期,一定是經濟繁盛、國家穩定的時期。動亂時期的藝術品、人民用品、生活器具肯定會粗糙。

同時也有師承和藝術修養的積累。很多匠人有一代一代流傳的心訣、口訣,也有不外傳的製作方法。再有就是皇家對他們的嚴格要求,大家都知道,宣德時期的瓷器非常好,現在價值連城,但是我們能在景德鎮廢棄的窯址里,發現很多被砸碎的瓷器,甚至有在我們看來非常完好的瓷器都被砸碎了,為什麼?因為當初審查不合格,就要全部砸爛,這種嚴格要求也是製造精品的重要原因。所以,國家的經濟實力、藝術氛圍、匠人師承能力加起來,才產生了雞缸杯。

都說後世的作品很俗,很不好看,像乾隆喜歡花里胡哨的粉彩,紅色綠色、黃色白色,中國外國的元素全都疊加上去,好像一個女子不知該怎麼打扮,只好滿頭插上花,把眉毛、眼睛畫得很濃。批評乾隆審美的人,以林徽因為首,有一次她的同事來設計國徽,有人設計了一種圖案,林徽因看完就說,你這個圖案太「乾隆」,太低級了。整個清朝的審美,是一種爆髮式的感覺,缺少文化內涵。

對於珍貴文物的保護「修舊如舊」的說法我認為不夠準確

鳳凰歷史:藝術品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除了工匠製作時的用心,也離不開後世的保護,您對於我們如今的文物修復工作有什麼見解?

毛佩琦:我想說一個理念,現在有一種修復文物的說法,叫「修舊如舊」,提這個口號的初衷,是為了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不過多破壞和摻雜現代因素,這是對的。但是仔細看這句口號,首先從漢語上就是不通的,是個病句,在理念上也不準確。「修舊」怎麼能「如舊」呢?已經破損的文物,修復後還如它破損的樣子,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用「修舊如初」來取代它,就是把文物恢復到最初的面貌,而不是恢復到帶有破損,帶有風霜痕迹的舊面貌。原來的面貌包括原來的材料,原來的等級,原來的歸置,所有的理念都要恢復到原來,這樣才是準確的說法,在漢語上也說得通。當然,不可能完全恢復最初面貌,可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600年的社會變遷說明消除城鄉差別才能更好地享受中國傳統文化

鳳凰歷史:故宮從興建至今已經過了600年,這六百年中,中國從傳統的農耕社會進入了現代工業社會,社會結構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現代文明的語境中,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來持續地發揮影響力呢?

毛佩琦:弘揚優秀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是為了中國,因為我們的優秀文化有用,我們願意把它與大家共享,才大聲地說出來。所以傳統文化應該提倡現代的解讀,面向現代,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傳統文化的內涵,包括很多傳統節日里所體現的人文精神,我們都應該發掘出來,讓有利的東西在當代社會有所作用。

最後我想說,我們要改變一個發展模式,最近若干年世界各地都在發展城鎮化,但它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人與自然從前是比較接近的,城鎮實際上是讓人與自然離得越來越遠。所以我們就要思考應該如何城鎮化,現在中央提出新型城鎮化,我提倡三個理念:分別是「城鎮鄉村化」、「鄉村現代化」和「城市園林化」。城鎮化的一切是為了人,為了我們能夠生活得更好,但不是為了把人從土地搬到樓上去,所以我提倡「城鎮鄉村化」;「鄉村現代化」,就是鄉村的生活品質要和城鎮一樣,要超過城鎮,我認為發達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沒有城鄉差別;「城市園林化」就是我們的城市要像大花園一樣。

這樣的發展態勢,我覺得更適合人類生活、自身發展。如果能實現這「三化」,傳統節日就更有根基了,我們也更有大自然的情懷。我們要給自己營造一個美好、適宜的生活環境。

後記:我們習慣用「天工」來形容中國工匠技藝的至臻境界,一方面源自中國匠心「道法自然」、「形神合一」的藝術追求;另一方面,一切歷史悠久的匠藝無不是在守正與創新之間交替,從而實現有序的傳承。於是乎,悅於形而匠於心,成為匠心至真的形象描述,它不僅造就了中國藝術品工藝的盡美,同時也賦予了這藝術品文化的盡善。

宮牆之內,舉杯邀月,今天的我們可以通過故宮國寶文物穿越耐人尋味的大明王朝,當然也可以飲一杯水井坊酒,品味歷經歲月陳釀的味道,與600餘年的中國文明進行一場尚友古人的對話。

另,水井坊將於2017年9月12日在同樣擁有600年傳承積澱的皇家宗廟--北京太廟,舉行天宮御宴,共同闡述600年傳承的匠心匠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滅元後,元朝皇帝哪裡去了?
老外不解:為何明朝能打敗葡萄牙、荷蘭和日本,卻輸給了滿洲人?
此小國想攻打明朝,卻騙中國錢養另外一個小國,被打慘後默默無聞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