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刷臉」時代的信息安全悖論
人類的面部特徵能傳遞各類情感信號,也是構成複雜社會互動的關鍵。不過科技正迅速趕上人類在「看懂」臉孔方面的能力,讓「臉紋」成為新的「指紋」。在中國已有多種應用的「刷臉」會成為新一代iPhone的屏幕解鎖手段,亞馬遜、微軟等巨頭都在使用雲服務提供人臉識別。臉孔是公開的,但低成本、快速、大量地記錄、存儲和分析人臉圖像的能力,終有一天會帶來隱私、公平和信任等觀念的根本性改變。
今天帶來本周封面文章《無處躲藏》,歡迎登錄商論App九月刊,瀏覽雙語版原文。
人臉識別
無處躲藏
人臉識別不只是另一種技術。它將改變社會
人類的臉是一件傑作。面部特徵之紛繁各異令人驚嘆,它讓人們能相互辨認,也是形成複雜社會群體的關鍵。人臉傳遞情感信號的功能也同樣重要,無論是通過下意識的臉紅還是有技巧的假笑。人們在清醒時花費大量時光研讀一張張面孔——在辦公室,在法庭,在酒吧,在卧室,尋找著興趣、敵意、信任和欺騙的跡象。他們也花大把的時間試圖掩飾自己的神色。
科技正迅速趕上人類研讀臉孔的能力。在美國,教堂使用人臉識別來追蹤教徒做禮拜的出席情況;在英國,零售商用它來辨認有扒竊前科的顧客。今年,威爾士警方利用人臉識別在足球場外逮捕了一名嫌疑犯。在中國,人臉識別被用於驗證網約車司機的身份、讓遊客刷臉進景點、讓顧客微微一笑就能刷臉買單。蘋果的新款iPhone預計將用這一技術來解鎖屏幕。
與人類的技能相比,這樣的應用看似只是錦上添花。飛行或互聯網這樣的重大突破明顯改變了人類的能力,而人臉識別似乎只是對面孔進行編碼。儘管人的面孔為個人獨有,但也是公開的,因此乍看起來,技術並沒有侵犯隱私之嫌。但是,低成本、快速、大量地記錄、存儲和分析人臉圖像的能力終有一天會使隱私、公平和信任等觀念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終極戰線
先說隱私。人臉相比指紋等其他生物特徵數據的一個巨大區別就是它們能夠遠距離起作用。人們只要有手機就可以拍下照片,供人臉識別程序使用。俄羅斯的一款應用FindFace抓拍陌生人的照片與社交網路VKontakte上的照片比對,識別人的準確率達70%。Facebook的面部圖片庫不能被其他人提取,但是,舉個例子,這家矽谷巨頭可以獲得汽車展廳內到訪者的照片,然後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在自己的網站上找到這些人,向他們發送汽車廣告。即使私人公司無法將照片和身份聯繫起來,國家往往可以做到。中國政府有公民的面部記錄;美國半數成年人口的照片儲存在資料庫中,可供FBI使用。如今,執法機關在追蹤罪犯方面擁有了一個強大的武器,但它可能會令公民隱私遭受巨大的損害。
人臉不僅僅能表明身份,它還顯示了許多其他信息,同樣能由機器讀取。這同樣帶來了一些益處。一些公司正通過分析臉部特徵來自動診斷罕見遺傳疾病,比如Hajdu-Cheney綜合症【譯註:顱骨發育不良伴肢端溶骨症】,和其他可能的手段相比,早早就發現了病情。測量情緒的系統也許能讓自閉症患者更好地理解對他們來說難以捉摸的社交信號。但這項技術也造成了威脅。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面對一個男同性戀者和一個異性戀者的照片時,演算法識別他們性取向的準確率可以達到81%。人類只能達到61%。在那些視同性戀為犯罪的國家,一個能從面部推斷出性取向的軟體讓人恐懼。
鑰匙,錢包,頭套
不那麼暴力的歧視也可能變得普遍。僱主本來就可能會根據自己的偏見來拒絕僱用某個人,而人臉識別也許會讓這種偏見成為常態,令公司能夠通過種族以及顯現智力水平和性取向的特徵過濾所有工作申請。夜總會和體育場館也許會受到壓力,可能需要掃描訪客的臉來識別暴力威脅,從而保護人們——儘管由於機器學習的性質,所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都不可避免地面對概率問題。此外,這類系統可能會對那些非白色皮膚的人有偏見,因為用來訓練演算法的數據集里大部分是白人面孔,這樣的演算法不太適用於其他種族。在影響法院保釋和量刑決定的自動評估工具中,已經出現過這樣的偏見。
最終,持續的面部記錄和用計算機數據測量真實世界的小工具可能會改變社交互動的本質。掩飾有助於潤滑日常生活的齒輪。如果你的伴侶能發現每一個強壓下去的哈欠,你的老闆能覺察每一絲惱怒的表情,婚姻和工作關係都會變得更真實,但也更不和諧。社交互動的基礎可能也會改變,從基於信任的一系列承諾,變成對風險和回報的算計,這些算計則源自於計算機對人們面部信息的解讀。人際關係可能變得更理性,但也變得更像交易。
至少在民主國家,立法可以幫助改變利弊之間的平衡。歐洲監管機構已在即將出台的數據保護法規中嵌入了一套原則,規定包括「臉紋」在內的生物信息屬於其所有者,使用這些信息需要徵得本人同意。這樣,Facebook在歐洲就不能像在美國那樣,直接向參觀汽車展的人推送廣告了。反歧視法律可以適用於篩選求職者照片的僱主。商業人臉識別系統的供應商可能要接受審核,證明它們的系統沒有在無意中傳播偏見。使用這些技術的公司也應該被問責。
然而這類規定並不能改變發展的方向。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普及,攝像頭只會越來越普遍。從太陽鏡到化妝,試圖欺騙人臉識別系統的種種努力已被挫敗。劍橋大學的研究表明,人工智慧可以重建偽裝之下的面部結構。谷歌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將面部信息和身份匹配,擔心這會被非民主政權濫用。其他的科技公司似乎沒那麼講究。亞馬遜和微軟都在使用它們的雲服務來提供人臉識別,這項技術也是Facebook計劃的核心。政府不會想放棄自己的利益。改變即將到來。直面它吧。
您已經免費試讀九月刊文章《無處躲藏》,歡迎登錄商論App瀏覽雙語版原文
互動有禮
歡迎在下方「寫留言」參與評論
每周留言獲贊最多的三位讀者將獲得獎品
訂閱全年《經濟學人·商論》,福利二選一:
免費加入學習社區
或獲贈¥188 Moleskine口袋筆記本!
TAG:經濟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