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話:治未病與治已病相結合
學醫經歷大致寫完了,只要是我提到的書籍,大家感興趣的可以看看,限於各種原因,有些事暫時不能公布,比如醫案、如何修養,但在以後的文章中,會逐漸體現出來,敬請期待。(還了一些朋友的情,現在是放鬆了)。
幾年前,在北京去拜訪一位中醫高手,他給我說了一句話,到現在我還記得。他說:「你學中醫,就要有坐在院長位置上的能力,這樣才能學好中醫」。當時對這句話很不理解,後來經歷一些事後,才明白他是在告訴我如何建立整體觀念。
比如你是一個中醫院的院長,那你得考慮整個中醫院各個部門之間的平衡、發展,這個就是整體觀念。你還得關注單個的部門之間的一些問題,這個就是辨證論治。
所以,中醫思想從某種角度來說,就是領導與管理的藝術。
領導之術就是治未病,管理之術就是治已病。
古人講:牆毀於隙,木毀於節。又說,千里之提,毀於蟻穴。何解?就是今天的災禍來自於我們未成看到的昨日所存在的節、隙,你若能看到就是治未病。
如同不熬夜就是治未病,熬夜出問題了,吃藥就是治已病。
好吧,有點空了。還是繼續講故事吧!
我有一個朋友,以前在一個企業里當管理。有天領導給他一個活,就是讓他辭退唯一一位業績非常牛逼的員工。按照我們多數人的觀念,辭退就辭退吧,馬上干。
但是他自己說,立即辭退那位員工不行,因為他業績很好,你要是辭退了他公司以後沒有業績,公司絕大多數員工、領導都會怪罪於你,老闆只好開除你來平息民憤,畢竟人都是要吃飯的。但是你不辭退吧,領導就對你非常不爽,認為你不忠誠,對自身就是一種不利,你說怎麼辦?當他看到這個問題,就發現這就是治未病的苗頭,要怎麼才能讓雙方都受益?
當看到了這個治未病的苗頭時,才開始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就是治已病。怎麼破?
這個時候就要用《道德經》的原則: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具體方法不方便透露,請諒解)。
所以在《輔行訣》中說:寒熱互用,虛實同參。即一個是取之,一個是予之。這個故事中就包含了治病秘訣,所以我對我的學生,都要求他們讀歷史,歷史裡面包含了很多智慧。
再扯一個故事:
最近大家關心比較多的是陝西一孕婦跳樓事件,有朋友來問我,從中醫的角度應該怎麼看?
我想了一下說:
你看朋友圈就知道,朋友圈的文章都是在教我們如何「正確」的夫妻相處、如何「正確」的做人、如何在離婚時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等等,這些都是在治已病,而非治未病。
又:
你見過朋友圈的文章教你如何正確的選擇合適的對象了么?教你如何去選擇適合自己的人了么?如果你能遇到是你的大幸,這就是在治未病。
今天之禍,乃昨日之選擇,乃自身識人不慎,故中醫有六不治。
※自強不息之經歷:運用《莊子》來解決養生問題
※遊學經歷:西醫,你過來,看我不打腫你的臉!
※遊學經歷:治病不失人情(二)
※太素:各家養生學說的延伸——祝由(二)
TAG:玉堂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