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時,美國為何不直接出兵援蔣,卻在朝鮮戰爭時出兵?
1946年6月, 國共全面內戰正式爆發,以蔣介石為首的中華民國是美國的堅定盟友。美國當然希望蔣介石贏,但眼看著國民黨節節敗退,美國卻採取了觀望的態度,並沒有直接出兵幫助蔣介石。然而之後不久的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卻急不可待地出兵朝鮮,要知道中國對美國的重要性遠遠大於朝鮮的,這是為什麼呢?
美國在結束了二戰之後,實力的確空前高漲。但是在1945到1949年之間,美國的外交和軍事中心,毫無疑問是在歐洲,無論是徹底解除德國的武裝,實施馬歇爾計劃,還是阻止蘇聯在歐洲進一步滲透和擴張,以及協調歐洲各國的關係,錯綜複雜的局面牽扯了大量的政府精力和軍事資源。
在1946年,國共內戰之重要性,總來的說是被美國低估的,亞洲的地位低是一個因素。美國關心的不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中國的問題會引發的一系列世界的問題——世界勢力的此消彼長。正是其對自身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考慮,使其一度做出了支援國民黨政府的決策。對於美國來說,只有一件事能夠促使其重新掂量對國民黨政府的援助問題,那就是蘇聯對共軍的大規模援助。與此同時,美國也意識到,一旦美國對國民政府提供足夠的武器支持以改變中國內戰形勢,它必須要考慮到蘇聯的態度。
經過了長期偵測,美國情報部門最終獲取了一些重要的情報,這些證據表明:蘇聯對中共的援助確有其事,但並不是如一開始預想的 「無私援助」那麼簡單。一條哈爾濱和蘇聯之間的鐵路已被恢復,源源不斷地向蘇聯運送大豆、小麥、牛肉、豬肉以及皮毛,用來交換煤炭、柴油、香水、火柴、香煙和其他商品。
最後美國得出結論:蘇聯實際上傾向於混亂的繼續以及中國地區主義的發展。蘇聯可能理所當然地以為,一旦取得中國中央權力的中共,將會表露出與現在的中國國民黨政權所具備的、同等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排外情緒。」而「共產主義中國」一旦成立,它將不會成為蘇聯共產主義世界的傀儡。因此,蘇聯對中共的援助是有限的。
另外,美國還要考慮是否要犧牲美國士兵的生命來支持國民黨。對此,馬歇爾就相當悲觀了,他曾經說過:「進入中國的話,我第一批就需要五十萬士兵,而且,(萬一戰敗)我怎麼把他們弄出來呢?」由於二戰後美國民眾和國會的強烈的要求,到1945年12月,其陸軍已消減了將近一半,只剩下423萬人,半年後又消減了一半多,只剩下190萬人。一年之後,即到1947年6月,美國陸海空三軍加起來也只剩下了不到100萬人。也就是說,美國當時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能夠直接干涉中國內戰。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只能出錢,出軍火來援助蔣介石了。當時美國還傾向於認為,美國可以等一等。然而等不了多久,國民黨就支持不住了,在一片哀鴻之中,出兵就成了越來越不可能的選擇。中共取得了內戰的勝利後,美國便急於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為了不再犯錯,於是在一個小小的朝鮮,美國也要全力爭奪,不惜直接出兵干預。實際上,當時美國可以打一場小規模的戰爭,卻無力也不敢在中國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那將意味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點擊展開全文
※1958年毛澤東下令炮擊金門,蔣軍傷亡慘重,蔣介石為何連說「好」
※這個小國最無恥,獅子大開口要中國援助,不給就翻臉
※她身世顯赫,卻特立獨行,堪稱民國第一混世魔女
TAG:阿文品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