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子的發展史:從大秦到清朝 從皇室到百姓
轎子是一種靠人或畜扛、載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曾在東西方各國廣泛流行。就其結構而言,轎子是安裝在兩根杠上可移動的床、座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無篷。轎子最早是由車演化而來。
《漢書》載:會稽太守嚴助「輿轎而隃領(嶺)」。唐顏師古註解為:「服虔曰:『轎音橋,謂隘道輿車也』。臣瓚曰:『今竹輿車也,江表作竹輿以行是也』。」漢時的所謂轎不過是能行山路的車。《明史·輿服志》乾脆明說:「轎者,肩行之車。」所以舊時轎又稱「肩輿」、「平肩輿」。「轎子」之名,據說最早始於宋。聖經《以賽亞書》中也有記載。古羅馬時代,只有皇后和元老院議員的夫人才能乘坐。17世紀到有彈簧坐墊的馬車出現之前,在整個歐洲都很盛行。
轎子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千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初期。《尚書·益稷》中有一句話:「予乘四載,隨山刊木。」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經過時講的。後人解釋,這四載是:「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欙。」(《史記·夏本紀》)這個「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轎子。它倒底是什麼樣子,有的古文獻說:「山行即橋」(《史記·河渠書》),這是由於欙是過山之用,負在一前一後兩個人肩上,遠望過去「狀如橋中空離地也」(《癸已類稿·轎釋名》),所以,在上古時,轎、橋二字相通。而它的具體形狀目前還無從可考。
秦以前,主要交通工具是馬車,自漢之後,才陸續有了乘坐轎子的記載。《漢書.陳余傳》云:「上使泄公持節問之孥輿前。」唐代顏師古注曰:「孥輿者,編竹木以為輿形,如今之食輿矣。」孥輿就是用竹木製作成的轎子。東漢班固的《西都賦》:「乘茵步輦,惟所息宴。」步輦乃是去掉了輪子的小車,由人用木杠抬著前行,形同於轎。三國時,魏文帝曹丕的《校獵賦》里也提到了這種轎子:「步輦西園,還坐玉堂。」
北宋王得臣的《麈史》載,在唐代,轎子只是帝王和后妃的代步工具,其他人是沒有資格享受的,就連宰相也只能騎馬。北宋年間,歷經四朝的元老文彥博,因為年老體衰,與另一位身患疾病的名臣司馬光,被皇帝特許乘坐轎子,屬於是優待老臣的恩典。在乘轎的制度方面,與趙宋王朝對峙的遼國,也師法於宋。《遼史》中記載,只有遼國的皇帝才能乘轎,即使是皇太子也只能乘車,沒有資格坐轎子。
到了南宋,臣民不準乘轎的規矩就被打破了。《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載,宋室自汴梁遷都臨安之後,宋高宗認為江南的氣候潮潤,路面濕滑,一些上了年紀的大臣騎馬出行,很容易滑倒被摔傷,就說:「君臣一體,朕不忍使群臣奔走危地,可特許乘輿。」於是,隨著禁令的取消,轎子也成為了當時非常普及的交通工具,就連從事醫卜星相的各種民間藝人,也可以乘坐二人小轎,往來於各地。南宋姜夔的《鷓鴣天.巷陌風光縱賞時詞》:「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乘肩就是坐著轎子,旁邊跟了一個小女僕從,很隨意的樣子。從詞中描述的生活畫面,可見乘轎在當時,乃是很常見的景象。
清代是對轎子的使用和等級規定得最為細緻、也最為嚴格的時期。清人以弓馬得天下,剛開始,惟恐王公大臣乘坐轎子慣了,享於安樂而荒廢了騎射之術,所以規定不論滿漢文武,京官一律騎馬,不準乘轎。後來朝廷更改了儀制,准許文職官員乘轎,但是滿漢官員的標準不同:漢人一至四品的文職京官,在京城內可以乘坐四人大轎,出京則可以改乘八抬大轎;四品以下的文職京官,在京城內可以乘坐二人小轎,出京則可以改乘四人大轎。
外省的漢人官員,諸如督撫、學政、鹽政、織造等三品以上的官員,可以乘坐八抬大轎;其餘的從布政使到知縣,可以乘坐四人大轎。其他的雜職人員只准乘馬。不過,也有一些偏遠地方的雜職人員,由於天高皇帝遠,監管不力,偷偷地乘坐二人小轎,乃為地方官員所默許。武官中,若是有將軍、提督、總兵,因年紀太老,騎馬不方便,可以上書朝廷申請乘轎。若是外官入京,一律乘車,不準乘轎子。
滿人官員乘轎的規定更為嚴格。親王和郡王可以乘坐八抬大轎,但平日里為了方便,也是乘坐四人轎。親王、郡王、世子的福晉,她們乘坐的轎子規格,以及轎上的各種裝飾,都有嚴格的規定。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則是乘坐朱輪車轎。一品文職大臣、軍機大臣乃乘坐四人轎;二品大員要等到年過六十,才能乘坐轎子。蒙古王公則一律不準乘轎。其中只有一個特例,咸豐年間,因鎮壓太平天國有功,被封為親王的僧格林沁,被咸豐特許乘坐轎,是屬於僅有的例子。
至於平頭百姓乘坐的轎子也有規定,必須齊頭,平頂,黑漆,帷幔也只能用皂色的布。另外,清代還有一種用牲口抬的轎子,乃用兩根長杠子架在前後兩頭騾子的背上,中間部分置轎廂,人坐卧其中,可以應對較遠的路程,名曰「騾馱轎」。《紅樓夢》的第五十九回,賈府的女眷要隨祭一位薨逝的老太妃,賈母就是率領眾人分乘幾隻馱轎入朝。這種馱轎的舒適程度,比起賈元春省親時乘坐的八人抬、金頂、金黃綉鳳帷幔的轎子,自然也就無法相提並論了。
※讀懂了這些古語,也許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
※唐三彩簡介:唐三彩的顏色是哪三彩?
※「曲狀元」馬致遠散曲作品:《雙調·拔不斷》原文
※豬狗不如:罵人為何用「豬狗」?感恩為何用「牛馬」?
TAG:娛樂奇聞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