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比管理時間更重要的是管理注意力

比管理時間更重要的是管理注意力


 Sept.


8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注意力缺失,是這個時代人類最大的災難。




作者丨李尚龍




 

01

 




我最近遇到一些很奇怪的事情:有位同學每天學習十個小時,另一個同學每天只學習三個小時,後者比前者考試的分數高。


 


有位女生每天在健身房鍛煉兩個小時,另一位女生每天只鍛煉四十分鐘,三個月後,後者鍛鍊出了馬甲線。

 


一位剛畢業的白領每天坐班十二個小時,另一位作家在家每天寫三小時的書,後者比前者的工資更高。


 


這是為什麼?


 

世界不公平嗎?


 


不,請聽我說完,世界一定是公平的。


 


事實表明,高效學習三小時比拿出手機學習十小時效果要好;每天只鍛煉一個地方四十分鐘,比囫圇吞棗哪裡都訓練的效果要佳;每天坐班卻從不主動工作的,比主動工作三小時的效率不知道要低到了哪裡去。

 


所以,比時間管理更重要的,其實是注意力管理。


 


注意力缺失,是這個時代人類最大的災難。


 



 

02

 




那天我跟一個朋友去聽講座,老師一邊講,我一邊拿著筆記本記。


 


他呢,一會兒看著老師,一會兒低著頭看下手機。


 


他每過五分鐘都拿出手機看看,我以為他業務多,一開始沒說話,後來他一直看,惹起了我好奇。


 


我偷偷的看了一眼他的屏幕,才發現壓根沒人找他,他只是在看別人的朋友圈,然後無聊地刷著微博,再給別人的朋友圈點兩個贊。


 


後來我實在忍不了了,有人找你嗎?


 


他說,萬一有人找我呢?


 


我說,這不還沒人找你嘛,你好好聽唄,老師講的很好。


 


然後他忽然坐正了,湊過來,正經的問我,龍哥,我現在總是喜歡看手機,而且每時每刻都看,總覺得有人找我,總覺得有大事發生我沒有關注到,慢慢的我發現除了手機好像什麼也讀不進去,我是不是病了?


 


我回答,是。


 


其實,他得了一個很嚴重的病,這種病,已經在互聯網社會迅速蔓延起來,它叫「手機綜合症」,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獨立思考,而且被信息牽著走,迷失方向,接著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說幾個癥狀,看你中招沒:


 


1. 你是不是總是產生幻覺有人找你,發現沒有,一有時間就打開微信、朋友圈、微博刷著?




2. 你是不是更喜歡看短視頻,而不喜歡文字的東西。




3. 你是不是更喜歡閱讀短的東西,而讀不進去長的東西,比如小說、歷史、哲學?




4.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的記憶力越來越差,需要別人反覆確認你才能記住事情。




5. 你每天玩手機的時間是不是已經超過五個小時?




6. 你是不是此時此刻,正躺在床上玩著手機……


 



 

03

 




好了不說了,如果你中招三條以上,這種疾病就在攻擊著你的中樞神經,逐漸佔據你碎片化的大腦,正在讓你變成一個不會思考的笨蛋。




是真的。


 


知識爆炸的今天,互聯網給人帶來了太多的便利,幫人利用了許多雞肋時間,這些諮詢、信息、熱點大量衝擊著我們的生活,可是,這些信息諮詢,卻很難變成能幫助自己的知識。


 


畢竟,真正的知識,是需要長時間深度總結、撰寫、思考才能擁有的。




這個時代的信息有多少呢?


 


先給你看一則數據:每年,全世界生產800萬首新歌,200萬本新書,1.6萬部新電影,300億篇新博客、文章,1820億條推特(微博)信息,4萬件新產品。


 


我看到這則信息很震驚,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已經走進了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現在的信息已經不是缺乏,而是泛濫,不僅泛濫,而是眼花繚亂。


 


每天我們讀到的信息,不斷更新著,不斷爆炸著,其實都不過是曇花一現的熱點話題,有些甚至是廣告,營銷手段罷了。


 


所謂熱點話題,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得不那麼舉足輕重。


 


就比如說王寶強,你跟風批判別人有什麼意義,討論他的家產又有什麼意思?


 


真正的知識,是要學會思考其背後的意義:比如,婚姻法是怎麼解釋出軌的,美國的離婚法律如何規定這種情形,到底什麼樣的愛情能長久,藝人背後的產業鏈……


 


這些,不是一條新聞,一篇微信文章能夠說明白的,相反,它需要大量的思考和查閱資料,才能變成被自己利用的知識。


 


呼嘯而過的信息,我們把他稱為垃圾信息,頂多給別人帶來一些談資,卻很難轉換成知識,給人帶來一些本質意義的提高。


 


1971年,諾貝爾得主Herbert Simon曾經說過一句話:在信息豐富的世界裡,唯一的稀缺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


 


於是,商家想盡辦法,去俘獲你根本不在乎卻又最寶貴的東西:注意力。


 




 

04

 




再強調一遍,真正能轉換成知識的,是很少一部分的信息源,而這些知識,來自於長時間的思考和廣泛的涉獵閱讀。


 


而長時間的思考,肯定不是來自於手機里的信息。


 


那些信息都已經被人咀嚼過好多次,甚至許多觀點都被不停的洗刷過,讀到最後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比如我在很久之前寫過一個觀點《放棄無效的社交》。


 


然後呢,好多文章就出來了:《高質量的獨處比低質量的社交更重要》、《為什麼要放棄無效的社交》、《放棄無效社交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這些文章我仔細讀過,文筆都比我好,但是呢,觀點沒變。


 


所以,觀點就那麼幾個,讀來讀去也就沒意義了,讀著讀著也不過是浪費時間。


 


而只是碎片閱讀,不去深度思考,再怎麼讀,也不過反芻地去咀嚼一個觀點,到頭來,是浪費時間。


 


比如,你是否思考過:如果不要無效的社交,到底什麼是有效的社交;一個人具體要做一些什麼才能讓自己的獨處是高質量的;所謂獨處,除了一個人呆著還能有什麼方式?


 


所以,碎片化的閱讀和斷續的吸取信息,對大腦最大的摧殘,就是讓一個人集中能力越來越差,慢慢的,人只能去閱讀幾分鐘以內的東西,不會去看長篇的故事,不會進行深度思考,人也就會越來越無法集中。




再說幾個現象,看你中槍沒:


 


1. 你有多久沒有花三天或者一周的時間讀完一本小說了?




2. 你有多久沒有看完一部電影然後寫寫影評了?




3. 你有多久沒有花兩個小時寫一篇兩千多字的文章敘述你的想法和觀點了?




4. 你有多久沒有聽一節兩個小時的課,一直沒有看手機了?


 


 

 

05

 




又中槍了吧。


 


可是,有人開始問:面對這麼大的信息,我們難道不應該充分利用雞肋時間去汲取這大量的信息嗎?信息那麼多,我想去看看。


 


其實並不是。


 


因為隨著信息的獲取越來愈容易,大量的諮詢和新聞呈現在你面前時,你要做的,不是都記住,而是做減法。


 


一個會做減法的人,會刪除無效信息的人,一定是一個明白自己要什麼的人。


 


總是跟風,一味的追逐新事物,從不問自己要什麼,這樣的人,也很難發展起來。


 


我的一個朋友小剛很喜歡接受新事物。


 


小的時候別的孩子都在學音樂,他就纏著父母讓他們給自己報吉他班。


 


後來,他看見同學們都進了體制內,他就趕緊去考公務員。


 


又看到別人都在辭職,他也慌忙辭職去了一家互聯網創業公司。


 


前幾天,又發現別人都在做微信,又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


 


別人關注什麼,他就跟著發點什麼。


 


發著發著,迷失了。


 


他經常跟我抱怨,說我一直在學習,怎麼總學不好,每個變革的節骨眼,只要別人都在做的事情,我也都在做,該接收到的信息,我也都知道了。為什麼我現在一事無成?


 


答案很簡單。


 


你看看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是因為恐懼而學習,因為恐懼而變化。別人都在學習,所以我也學,別人都在關注,所以我也要關注,別人的都在做,所以我也做。


 


不問自己想要什麼,只因為恐懼而推動自己,到頭來一定是一事無成。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在讀一段信息前去問問自己想要什麼,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接下來,讀完了,也就把時間浪費了。




 

 

06

 




所以,當信息開始變得爆炸,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全部閱讀、照單全收,而是問自己需要什麼,然後查閱需要的信息,看對自己有用的諮詢。


 


其餘的,你大可以不用關注,與其用雞肋時間讀啊看啊把自己思路全部打散,還不如拿一本書,用間隙時間看完,背背單詞,讀讀外語,或者戴上耳機,就聽聽音樂發發獃,效果更好。


 


信息是為人服務的,而不是控制人的。


 


人也一樣,應該去控制注意力,而不是被焦點拴著,無目標的,到處行走。


 


在這個世界裡,所有人都在追求財富,卻不知道,注意力一定排在財富的前面,你會發現這個時代的牛人,都在注意力超級集中地做著什麼,沒有被任何事情打亂,在做這些事情時,他們有自己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他們平靜地成長著,變成了所謂的「牛人」。




—THE END—


?

作者:李尚龍,青年導演、作家,微信公眾號:李尚龍(ID:lslmoviegoers),微博 @尚龍老師 代表作《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修正版上市,

本文經授權發布。



MORE

延伸閱讀 


??知乎上45個神回復,看完整個人都神清氣爽


??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你獨處的能力,暴露了你的人生格局

??一個人靠不靠譜,吃頓飯就知道了

??中組部筆杆子徐文秀:做人做事做官「新20悟」「新20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想活得優雅且從容,到底有多難?
薛之謙:事到如今,我還是最愛你。
中國版「敦刻爾克」!他一人拯救150萬人,打破日本滅亡中國美夢
中產階級的教育焦慮,到底月薪幾萬才能填得滿?

TAG: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