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中國人你難道不應該把字寫好嗎?
吳煕載,原名廷颺,字煕載,後因避穆宗載淳諱更字讓之,號晚學居士,江蘇儀徵人。他長期寓居揚州,以賣書畫刻印為生,晚年落魄窮困,棲身寺廟借僧房鬻書,潦倒而終。吳煕載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其行草學包世臣,篆隸及篆刻則師法鄧石如。尤其是篆刻,不僅自成面目,而且進一步完善了鄧派印風,後來學鄧派印者,多從吳讓之入手。吳煕載以篆書和隸書最為知名。其篆書點畫舒展飄逸,結體瘦長疏朗,行筆穩健流暢。古樸雖不及鄧石如,而靈動典雅似則過之,頗具嫵媚優雅之趣,在晚清書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對後來的趙之謙,吳昌碩均有影響。
吳熙載(1799-1870),原名廷揚,字熙載,後以字行,改字讓之,亦作攘之,號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蘇儀征(今江蘇揚州)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書畫,尤精篆刻。少時即追摹秦漢印作,後直接取法鄧石如,得其神髓,又綜合自己的學識,發展完善了"鄧派"篆刻藝術,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吳昌碩評曰:"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於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曼之氣,氣象駿邁,質而不滯。
余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於讓翁。"吳讓之印作頗能領悟鄧石如的"印從書出"的道理,運刀如筆,迅疾圓轉,痛快淋漓,率直瀟洒,方中寓圓,剛柔相濟。其體勢勁健,舒展飄逸,婀娜多姿,盡展自家篆書委婉流暢的風采,無論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應手,技術上已如庖丁解牛。讓翁在繼承鄧完白的基礎上有所創建,特別是那種輕鬆淡盪的韻味,直達書印合一的神境。吳缶老贊曰:"風韻之古雋者不可度,蓋有守而不泥其跡,能自放而不逾其矩。"一生清貧,著有《通鑒地理今釋稿》。吳熙載工四體書。
篆書和隸書學鄧石如,行書和楷書取法包世臣。書法功力雖深,但受鄧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縛太深,未能創造自己的風格。亦善畫。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鄧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漢印。晚年運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習氣充滿印壇的當時,將皖派中的鄧派推向新的境界,對清末印壇的影響很大。吳熙載一生刻印數以萬計,但多不刻邊款,以致流傳甚少。吳讓之出生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早年居住在
吳讓之作品儀征,青年時期因從事科考,每三年兩考,他都要往返於儀征、泰州。吳讓之最終只被錄取為"生員(秀才)",僅是一個普通的縣學"諸生",但從這時起,他和當時泰州的文人雅士有了比較多的交往,建立了友誼。
中年後,吳讓之長期寓居揚州。據清董玉書《蕪城懷舊錄》記載,吳讓之在揚州時,曾住在石牌樓觀音庵。當時觀音庵內還寄居著畫家王素,"王畫吳字"為時推重,士大夫家皆以"非王畫吳書不足相配"論之。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吳讓之受宿遷王惜庵之託,以棗板續刻高鳳翰集撰的《硯史》後半部分。此書刻成時他題有長跋,其中談到"余於今年分典文匯閣秘書"並曾"分輯《南史》注"。揚州文匯閣是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這裡本是吳讓之的用武之地,但為時不久,在清兵對太平天國的作戰中,文匯閣付之一炬。
※書法台閣體竟然都是宮廷官員的書法!
※成語「東床快婿」的由來和王羲之有關!
※書法作品粗中有細,洒脫的張旭!
※書法佳話《落水蘭亭》的故事讓人佩服!
※這個成語「動符軌則」的故事居然是這樣來的!
TAG:墨客七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