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全的經絡穴點陣圖譜,記不住就收藏起來吧!

最全的經絡穴點陣圖譜,記不住就收藏起來吧!

最全的經絡及穴點陣圖譜,簡單易懂!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其中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統稱十四經脈,是經絡的主體部分。

每條經脈在機體發生病理變化時都有特殊的表現,各條經脈在體表都有相應的穴位。

經脈通過相互聯繫網路全身,對於維持人體生命活動、調整機體健康狀況、治療疾病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1

手太陰肺經

循行路線

(1)手太陽小腸(腑)的經脈起於手小指外側端(少澤 );

(2)沿著手背外側上行至腕部尺骨莖突處;

(3)直上沿前臂外側後緣,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

(4)沿上臂外側後緣;

(5)出於肩關節;

(6)繞行肩胛部;

(7)交會於大椎(屬督脈 );

(8)向下入缺盆;

(9)絡心;

(10)沿食管;

(11)過橫膈;

(22)到達胃部;

(13)屬小腸;

(14)缺盆部支脈: 由缺盆( 8 )起,沿頸部,上行至面頰;

(15)至目外眥;

(16)入耳中頰部支脈:至目眶下起,抵鼻旁, 至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相接,而又斜行絡於顴部。

穴位分布

雲門、中府、天府、俠白、尺澤、孔最、列缺、經渠、太淵、魚際、少商,共11個穴位。

防治病症

咳喘、氣急、咳血、咽喉腫痛、感冒、鼻塞、流鼻涕、頭痛、惡寒、發熱、胸悶、心煩、肩背及手臂痛等症。

2

手陽明大腸經

循行路線

(1)手陽明大腸(腑)的經脈從食指末端橈側(商陽)起;

(2)沿食指內(橈)側向上運行,通過第1、2掌骨之間的合谷,向上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

(3)沿前臂前緣;

(4)至肘外側;

(5)再沿上臂外側前緣;

(6)上走肩端(肩鶻);

(7)沿肩峰前緣;

(8)向上出於頸椎「手足三陽經聚會處」(大椎,屬督脈);

(9)向下進入缺盆(鎖骨的上窩部);

(10)聯絡肺臟;

(11)下經膈肌;

(12)來到大腸;

(13)再由缺盆部支脈上走頸部;

(14)通過面頰,進入下齒齦;

(15)迴繞至上唇,交會於人中,左脈向右,右脈向左;

(16)分布於鼻孔兩側迎香,與足陽明胃經相接。

穴位分布

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偏歷、溫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 、肩髃 、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20個穴位。

防治病症

腹痛、腸鳴、泄瀉、便秘、咽喉腫痛、齒痛、鼻塞、鼻炎、頭暈、肩臂痛、手指麻木及熱病等症。

3

足陽明胃經

循行路線

(1)足陽明胃(腑)的經脈起於鼻翼兩側迎香,上行到鼻根部;

(2)與旁側足太陽經交會;

(3)向下沿著鼻的外側承泣運行;

(4)進入上齒齦內;

(5)回出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任脈)處;

(6)再向後延著腮腮後向下方,出於下頜大迎處;

(7)沿著下頜角頰車,上行耳前,經過下關(足少陽經 );

(8)沿著髮際,到達前額(神庭8);

(9)面部支脈:從大迎前下走人迎,延著喉嚨,進入缺盆部;

(10)向下通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臟;

(11)缺盆部直行的脈:經乳頭,向下夾臍旁,進入少腹兩側氣沖;

(12)胃下口部支脈:延著腹里向下到氣沖會合;

(13)再由此下行至髀關;

(14)直抵伏兔部;

(15)下至膝蓋;

(16)沿著脛骨外側前緣;

(17)下經足跗,進入第2足趾外側端(厲兌)

(18)脛部支脈:從膝下3寸(足三里)處分出;

(19)進入足中趾外側;

(20)足跗部支脈:從足背(沖陽)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與足太陰脾經相接。

穴位分布

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

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豐隆、下巨虛、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共 45 個穴位。

防治病症

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消化不良、口渴、咽喉腫痛、鼻衄、鼻炎、頭痛、口齒痛、熱病、發狂及膝關節炎等症。

4

足太陰脾經

循行路線

(1)足太陰脾(臟)的經脈起於足大趾末端(隱白),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際;

(2)經過大趾本節後的第1跖趾關節後面,上行至內踝前面;

(3)再上腿肚,沿著脛骨側面,至足厥陰經的前面;

(4)經膝股部內側前緣;

(5)來到腹部;

(6)屬於脾臟,聯絡胃;

(7)通過橫膈上行;

(8)至咽部兩旁;

(9)連繫舌根,分散於舌下;

(10)胃部支脈:由胃部向上通過橫膈;

(11)流注於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

穴位分布

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大包、食竇、天溪、胸鄉、周榮,共21個穴位。

防治病症

腹脹、腹痛、腹瀉、噁心、嘔吐、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及四肢厥冷等症。

5

手少陰心經

循行路線

(1)手少陰心(臟)的經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與其他臟器相連繫的部位);

(2)通過橫膈,聯絡小腸;

(3)「心系」向上的脈;

(4)由心沿著咽喉上行;

(5)連繫於「目系」(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

(6)「心系」直行的脈:由心上行於肺部,再向下出於腋窩部(極泉 );

(7)沿著上臂內側後緣,行於手太陰經和手厥陰經的後面;

(8)到達肘窩,沿前臂內側後緣運行;

(9)至掌後豌豆骨部;

(10)進入掌內;

(11)沿小指內側至末端(少沖),與手太陽小腸經相接。

穴位分布

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少沖,共9個穴位。

防治病症

心痛、心悸、咽干、口渴、目黃、脅痛、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及神經衰弱等症。

6

手太陽小腸經

循行路線

(1)手太陽小腸(腑)的經脈起於手小指外側端(少澤 );

(2)沿著手背外側上行至腕部尺骨莖突處;

(3)直上沿前臂外側後緣,經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

(4)沿上臂外側後緣;

(5)出於肩關節;

(6)繞行肩胛部;

(7)交會於大椎(屬督脈);

(8)向下入缺盆;

(9)絡心;

(10)沿食管;

(11)過橫膈;

(12)到達胃部;

(13)屬小腸;

(14)缺盆部支脈: 由缺盆( 8 )起,沿頸部,上行至面頰(14);

(15)至目外眥;

(16)入耳中(聽宮);

(17)頰部支脈:至目眶下起,抵鼻旁, 至目內眥(睛明),與足太陽相接,而又斜行絡於顴部。

穴位分布

少澤、前谷、後溪、腕骨、陽谷、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共19個穴位。

防治病症

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頸項強直、熱病、肩背痛等症。

7

足太陽膀胱經

循行路線

(1)足太陽膀胱(腑)的經脈 起於目內眥(睛明);

(2)經上額;

(3)交會於巔頂;

(4)巔頂部支脈 :從頭頂到顳顬部;

(5)巔頂部直行脈 :從頭頂入里聯絡於腦;

(6)回出分開下行項後;

(7)沿肩胛內側,夾脊柱,到達腰部;

(8)從脊旁肌肉進入體腔,聯絡腎臟;

(9)此處屬於膀胱;

(10)腰部支脈 :向下通過臀部,進入殷門中;

(11)後項支脈 :通過肩胛骨內緣直下;

(12)經過臀部下行;

(13)沿著大腿後外側;

(14)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於窩中;

(15)從此向下,通過腓腸肌;

(16)從外踝後面出來;

(17)沿著第 5 跖骨粗隆,至小趾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經相連接。

穴位分布

睛明、攢竹、眉沖、承光、五處、曲差、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附分、肺俞、魄戶、厥陰俞、膏肓、心俞、神堂、督俞、膈俞、隔關、肝俞、魂門、膽俞、陽綱、脾俞、意舍、胃俞、胃倉、肓門、三焦俞、志室、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胞盲、小腸俞、秩邊、膀胱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崑崙、申脈、京骨、至陰、足通骨、束骨、金門、仆參,共64個。

防治病症

小便不通、遺尿、瘧疾、目痛、見風流淚、感冒、鼻塞多涕、鼻衄、頭痛、腰背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疼痛及運動不利等症。

8

足少陰腎經

循行路線

(1)足少陰腎(臟)的經脈起於足底,斜向足心 ( 湧泉 1);

(2)出於舟骨粗隆下;

(3)沿內踝後,進入足跟;

(4)再向上行於腿肚內側;

(5)巔頂部直行脈 :從頭頂入里聯絡於腦;

(6)向上行經大腿內側後緣;

(7)通向脊柱(長強,屬督脈);

(8)屬於腎臟(終止於鎖骨下緣俞府穴);

(9)聯絡膀胱;

(10)腎臟部直行的脈 :從腎;

(11)向上通過肝和橫膈;

(12)進入肺中;

(13)沿著喉嚨;

(14)夾於舌根部;

(15)肺部支脈:從肺部出來,聯絡心臟,流注於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

穴位分布

湧泉、然谷、太溪、大鐘、水泉、照海、復溜、交信、築賓、陰谷、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盲俞、商曲、石關、陰都、腹通谷、幽門、步廊、神封、靈墟、神藏、 中、俞府,共27個穴位。

防治病症

9

手厥陰心包經

(1)手厥陰心包(臟)的經脈起於胸中,出於心包絡;

(2)向下過橫膈;

(3)從胸至腹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

(4)胸部支脈 :由胸部;

(5)出於脅部,至腋下 3 寸處 ( 天池 )上行到腋窩中;

(6)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太陰和手少陰之間;

(7)進入肘窩中;

(8)向下行於前臂兩筋中間;

(9)進入掌中;

(10)沿著中指到指端(中沖);

(11)掌中支脈 :從勞宮分出,沿著無名指到指端(關沖),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連接。

穴位分布

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共9個穴位。

防治病症

胸脅痛、胸悶、心悸、心煩、肋間神經痛、肘臂攣急、高熱等症。

10

手少陽三焦經

(1)手少陽三焦(腑)的經脈起於無名指末端(關沖);

(2)向上出於第4、5掌骨間;

(3)沿著腕背;

(4)出於前臂外側橈骨和尺骨之間;

(5)向上通過肘尖;

(6)沿上臂外側;

(7)上達肩部,交會於足少陽經的後面;

(8)向前進入缺盆部;

(9)分布於胸中,聯絡心包;

(10)向下通過橫膈;

(11)從胸至腹,分為上、中、 下三焦;

(12)胸中的支脈:從胸部向上;

(13)出於缺盆部;

(14)上走項部;

(15)沿耳後直上;

(16)出於耳部上行額角;

(17)再下行至面頰部,到達眶下部;

(18)耳部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與前脈交叉於面頰部;

(19)到達目外眥(絲竹空之下),與足少陽膽經相接。

穴位分布

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天井、清冷淵、消濼、 臑會、肩髎、天髎、天牖、翳風、瘈脈、顱息、角孫、耳門、耳和髎、絲竹空,共23個穴位。

防治病症

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目赤腫痛、頰腫、耳後、肩臂肘部外側疼痛等症。

11

足少陽膽經

(1)足少陽膽(腑)的經脈起於目外眥;

(2)向上達額角;

(3)下行到耳後;

(4)沿頸部行於手少陽經前,到肩上交出手少陽經後;

(5)向下入缺盆部;

(6)耳部的支脈: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

(7)到目外眥後;

(8)外眥部的支脈:從目外眥處分出,下走大迎,會合於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

(9)下行經頰車,由頸部向下會合前脈於缺盆;

(10)然後向下進入胸中,過橫膈;

(11、12)聯絡肝膽;

(13)沿著脅肋內,出於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

(14)經外陰部毛際;

(15)橫行入髖;

(16)缺盆部直行脈:由頸部下行腋部,沿側胸部,過季脅,向下會合前脈於髖關節部;

(17)再向下沿大腿外側,出膝外側;

(18)下行經腓骨前,直達腓骨下段;

(19)再下到外踝前,沿足背,入足第4趾外側端(足竅陰);

(20)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分出,沿第1、2跖骨之間,出大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後的毫毛部,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穴位分布

瞳子髎、聽會、下關、頷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腋、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共44個穴位。

防治病症

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及足外側發熱等。

12

足厥陰肝經

(1)足厥陰肝(臟)的經脈起於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

(2)沿著足跗部上行;

(3)經過內踝前1寸處(中封);

(4)向上至內踝上8寸處交於足太陰經的後面;

(5)上行膝內側;

(6)沿著股部內側;

(7)進入陰毛中;

(8)繞過陰部;

(9)上達小腹;

(10)夾著胃旁,屬於肝臟,聯絡膽腑;

(11)向上通過橫膈;

(12)分布於脅肋;

(13)沿著喉嚨的後面;

(14)向上進入鼻咽部;

(15)連接於「目系」(即眼球連繫於腦的部位);

(16)向上出於前額,與督脈會合於巔頂;

(17)「目系」支脈:由目下行頰里,環繞唇內;

(18)肝部支脈:從肝分出,通過橫膈,向上流注於肺,與手太陰肺經相接。

穴位分布

大敦、行間、太沖、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足五里、陰廉、急脈、章門、期門,共14個穴位。

防治病症

腰痛、胸滿、呃逆、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等。

13

任脈

循行路線

(1)任脈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

(2)向上行於陰毛部;

(3)沿著腹內,向上經過關元等穴;

(4)到達咽喉部;

(5)再上行環繞口唇;

(6)經過面部;

(7)進入目眶下(承泣)。

穴位分布

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共24個穴位。

防治病症

前列腺炎、月經不調、尿道炎、膀胱炎、胸腹部不適、乳腺炎、臍腹冷、產後中風、嘔吐及腹瀉等。

14

督脈

循行路線

(1)督脈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

(2)向上行於脊柱內部

(3)上達項後風府,進入腦內

(4)上行經巔頂

(5)沿前額下行至鼻柱

穴位分布

長 強 、 腰 俞 、 腰 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顱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會陰,共29個穴位。

防治病症

脊柱疼痛,癲癇、痔瘡、遺尿、不孕症、感冒、頭痛、頸項疼痛、四肢疼痛及麻木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絡 的精彩文章:

葉氏經絡 養生理療臨床調理-205病從口入,治病治本!
唱療——用聲音打通人體經絡,使你青春永駐!
葉氏經絡 養生理療臨床調理-103腸道毒素與血液毒素的區別!
詳細談談如何瘦小腿?如何減少腿部肌肉?如何疏通腿部經絡?
葉氏經絡 養生理療臨床辨證論治-102寒濕證癥狀判斷!

TAG: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