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漢字:難能可貴——說「能」
細說漢字
(187)
難能可貴——說「能」(熊)
朱英貴
「難能可貴」這個成語中的「能」字是勝任的意思,「難能」就是極難勝任,意謂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可以勝任,並且能夠做成功,這是非常可貴的。那麼,「能」字為什麼會有勝任的意思呢?卻原來,「能」本是「熊」的本字,也就是說,「能」這個字是為熊而造的字,「能」就是「熊」,只是後來又創造了「熊」字,「能」才不再表示「熊」的意思了。
那麼,「熊」跟「勝任」的意思又有什麼聯繫呢?因為熊有耐得住飢餓與嚴寒的冬眠習性,故「能」字可以引申為「忍耐,受得住」的意思,在這個意思的基礎上,就可以引申出「能力」、「能夠」與「勝任」這樣三種意思來,如今「能」字最常用的意思是「能夠」和「能力」這兩個意思,而「勝任」這個意思除了保留在「難能可貴」這個成語中之外,已經很難見到使用了。下面我們就來討論「能」字。
一、「能」(熊)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甲骨文的「能」字是個象形字,象毛熊之形,其左下側為張著嘴的頭部,右下側為四肢的側面兩條腿,中部為軀幹,上部為四肢的側面另外兩條腿。所以,「能」字的造字本義就是作為野獸的熊。
金文的「能」字突出頭部,身體的四肢與軀幹有所簡化,只保留了兩條側面的腿和脊柱及尾部。
小篆的「能」字有兩種寫法:前一個小篆字形接近於金文字形,將其頭寫在上部,將其張開的嘴寫在左下側,然後在右下側寫出側面的兩條腿;後一個小篆字形進一步規範化並發生了一些訛變,將上下結構改為了左右結構,左側用上面的「厶」形符號表示頭,用下面的「月」形符號表示張開的大嘴,又將側面的兩條腿變異為上下結構寫在字形的右側,這就十分接近現代漢字的「能」字了。
現代漢字的「能」字,是在上圖第二個小篆字形的基礎上經過隸變楷化演變而來的,又將小篆字形右側上下結構的側面兩條腿變異為兩個「匕」形符號,至此,「能」字的字形已經完全看不出熊的形象特徵了。
《說文解字》:「熊屬。足似鹿。從肉?聲。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強壯,稱能傑也。凡能之屬皆從能。」許慎依據小篆字形解義,其大致意思是:「能」是熊屬一類的動物。字形表示足的構件就像「鹿」字表示足的構件,都是由兩個「匕」形符號構成的。「能」是一個形聲字,它的字形採用「肉」作表意偏旁,採用「?」(將兩個「匕」形符號的重疊誤認作「?」)作表音偏旁。能(熊)是野獸中堅強有力的動物,因此人們稱賢者有本領的人為「能」;而強壯有能力者,則稱為「能傑」。所有與能相關的字,都可以採用「能」作為表意的偏旁。
二、「能」(熊)字的字義演變及引證詳解
「能」的造字本義就是野獸「熊」,它是「熊」的本字,自從「熊」這個後起字出現之後,「能」的本義就由「熊」字來代替了。但是在「熊」字產生之前,在文獻典籍中「能」含有「熊」的意思。例如:「今夢黃能入於寢門,不知人殺乎,抑厲鬼邪?」(《國語?晉語八》)韋昭註:「能,似熊。」又如:「堯使鯀治洪水,不勝其任,遂誅鯀於羽山,化為黃熊,入於羽泉。今會稽祭禹廟,不用熊,曰黃能,即黃熊也。陸居曰熊,水居曰能。」(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即便是在「熊」字問世之後,人們還有保留古義的用法,將「能」字當作「熊」字來用,例如:「近者三奸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
「能」字以野獸「熊」的造字本義為基點,可以朝著如下三個方面加以引申:
其一,因為熊的身體強壯,能力就大,故可以引申為「能力,能量」的意思。例如:「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易·繫辭上》)今天說的「逞能;各盡其能」的「能」就是這個意思。又如:「吾非敢自愛,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漢書?高帝紀上》)
由此又可產生兩方面的引申義:一是表示人的才能,例如:「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墨子?尚賢上》)句中的「有能」或「無能」即「有才能」或「無才能」的意思。又如:「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繫辭上》)孔穎達疏:「坤以簡能者,簡謂簡省凝靜,不須繁勞。以此為能,故曰坤以簡能也。」句中的「坤以簡能」即大地以簡約為才能。二是直接用作動詞,表示有才能或有本領,例如:「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又如:「既有佳客,宜賦新詞,此子頗能,正可請教。」(《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其二,因為熊有耐得住飢餓與嚴寒的冬眠習性,故可以引申為「忍耐,受得住」的意思。例如:「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漢書?晁錯傳》)句中的「能寒」或「能暑」即「受得住嚴寒」或「受得住酷暑」的意思。又如:「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輕能老。」(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其中的「能老」即「耐老」。再如:「素雲又將自己脂粉拿來,笑道:『我們奶奶就少這個,奶奶不嫌腌臢,能著用些。』」(《紅樓夢》第七五回)其中的「能著用」即「忍耐著用」。
需要說明的是,「能」字上古實際上有兩個讀音,一個在蒸部,故而今天讀作néng,有「熊」的意思,另一個在之部,因而今天讀作nài或者tài,有「耐」或者「態」(態)的意思。後人所說的「能耐」一詞中的「能」與「耐」這兩個字,其實原本是一個意思。
「能」字由「忍耐,受得住」的意思又可產生三方面的引申義:一是表示「勝任,能做到」的意思,例如:「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史記?項羽本紀》)其中的「不能」即「不勝任」的意思。又如:「(李德)洪武三年以明經薦授洛陽典史,歷南陽西安二府幕官,並能其職。」(《明史?文苑傳一·李德》)其中的「並能其職」即「並且勝任那個職位」的意思。二是表示「及,到」的意思,例如:「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戰國策?燕策一》)其中的「不能期年」即「不到一周年」的意思。又如:「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唐·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其中的「不能一畝」即「不到一畝」的意思。三是表示「能夠」的意思,例如:「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褲下。」(《史記?淮陰侯列傳》)其中的「能死」即「能夠赴死」的意思。又如:「婦人能蠶桑,家道當不窮。」(元·趙孟俯《題耕織圖》詩之十八)其中的「能蠶桑」即「能夠種桑養蠶」的意思。
其三,因為熊體型具有憨態,故可以引申為「形態,樣子」的意思,這個意思的「能」字後來寫作「態」(「態」的繁體字),也可以說,「態」字是個後起字,「能」字也是「態」字的本字。例如:「旼旼睦睦,君子之能。」(《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此句的「能」當讀作「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能,一作態。」又如:「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此句的「能」當讀作「態」,「病之形能」就是「病的形態」。
由此又可產生兩方面的引申義:一是由於熊的體態笨拙且不輕易主動傷人,故可以表示「親善,和睦」的意思,例如:「何素不與曹參相能。」(《史記?蕭相國世家》)此句中的「相能」即「相親善」的意思。又如:「二子未娶,俱執父業,而兄弟不相能。」(清俞樾《右台仙館筆記》卷二)此句中的「不相能」即「不和睦」的意思。二是表示「如許,這樣」的意思,例如:「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此句中的「忍能」即「怎麼會這樣」的意思。又如:「春夢人間須斷,但怪得,當年夢緣能短。」(宋·吳文英《三姝媚·過都城舊居有感》詞)此句中的「能短」當理解為「如許短」或者「這樣短」的意思。
「能」字在表示「如許,這樣」意思的基礎上一步步虛化,就演變成了一個可以表示邏輯聯繫的連接虛詞——連詞。「能」字的連詞用法大致有如下四種情形:
一是表示順承關係,相當於「乃,就,於是」。例如:「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孫子?虛實》)這段話的意思是:所以敵人若處軍安逸,就使之疲勞;若敵人糧食充足,就使之匱乏;若敵人安然不動,就使之不得不行動起來。又如:「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參成可筮。」(《左傳?昭公十二年》)這段話的意思是:中美就是黃,上美就是元,下美就是裳,這三者都具備了才可以合於卦辭的預測。
上引《左傳》這段話不太好理解,它的上下文背景是這樣的:
南蒯枚筮之,遇《坤》三之《比》三,曰:「黃裳元吉。」以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嘗學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強內溫,忠也。和以率貞,信也。故曰『黃裳元吉』。黃,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元,善之長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飾。事不善,不得其極。外內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供養三德為善,非此三者弗當。且夫《易》,不可以占險,將何事也?且可飾乎?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參成可筮。猶有闕也,筮雖吉,未也。」
上面這段話可以作如下翻譯:
南蒯不提出所問的事情而占筮,得到《坤》卦變為《比》卦,卦辭說,「黃裳元吉」,就認為是大吉大利。把它給子服惠伯看,說:「如果有事情,怎麼樣?」惠伯說:「我曾經學習過《易》,如果是忠信的事情就可以符合卦辭的預測,不然就必定失敗。外表強盛內部溫順,這是忠誠,用和順來實行占卜,這是信用,所以說『黃裳元吉』。黃,是內衣的顏色。裳,是下身的服裝。元,是善的第一位。內心不忠誠,就和顏色不相符合。在下面不恭敬,就和服裝不相符合。事情辦理不好,就和標準不相符合。內外和諧就是忠,根據誠信辦事就是恭,崇尚上述三種德行,就是善,不是這三種德行就無法承當卦辭的預測。而且《易》不能用來預測冒險的事情,您打算做什麼呢?而且能不能在下位而恭敬呢?中美就是黃,上美就是元,下美就是裳,這三者都具備了才可以合於卦辭的預測。如果有所缺少,卦辭雖然吉利,未必能行。」
二是表示必要關係,相當於「得」。例如:「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唐·李白《上李邕》詩)又如:「渾身酸削懶能出,莫怪與公還往稀。」(宋梅堯臣《和劉原甫〈復雨〉寄永叔》)劉淇《助字辨略》卷二:「能,得也。凡言能乎者,猶雲豈可得乎,省文也。」
三是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而」。例如:「是以聖王覺悟,捐子之之心,能不說田常之賢良。」(漢鄒陽《於獄中上書自明》)文中的「能不說田常之賢良」一句《漢書?鄒陽傳》作「而不說田常之賢」,可見「能」就是「而」的意思。又如:「或有忠能被害,或有孝而見殘。」(漢崔駰《大理箴》)「能」與「而」古聲相近,故義亦相通。見王引之《經傳釋詞》卷六。
四是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寧可」。例如:「出山定被江湖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宋·蘇軾《六和寺沖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又如:「休將軍國咨臣下,能把文章教爾曹。」(元鄭光祖《周公攝政》第二摺)
根據上面對「能」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將「能」字字義的發展脈絡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後演變關係):
三、含有「能」(熊)字文化含義的相關成語
由於「能」字的本義已經由「熊」字替代了,故成語中的「能」字都是保留的引申義,最常用的引申義就是表示「能夠」和表示「能力」、「才能」、「有才能」等意思,其他意思都不太多見。下面分別舉一些例子。
其一,表示「能夠」意思的,例如:
愛莫能助——愛:愛惜;莫:不。雖然心中關切同情,卻沒有力量幫助。源自《詩經·大雅·焌民》:「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不能自拔——拔:擺脫。不能主動地從痛苦、錯誤或罪惡中解脫出來。語見《宋書·劉義恭傳》:「世祖前鋒至新亭,劭挾義恭出戰,恆錄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不能自已——已:停止。指無法控制自己,使激動的情緒平靜下來。語見唐·盧照鄰《寄裴舍人書》:「慨然而詠『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因泣下交頤,不能自已。」
耳熟能詳——指聽得多了,能夠說得很清楚、很詳細。語見宋·歐陽修《瀧岡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詳也。」
概莫能外——一概不能除外。指都在所指範圍之內。語見《後漢書·西域傳》:「然好大不經,奇譎無已,雖鄒衍談天之辯,莊周蝸角之論,尚未足以概莫能外。」
過而能改——有了錯誤就能改正。語見《左傳·宣公二年》:「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儉故能廣——平素儉省,所以能夠富裕。語見《老子》:「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力不能及——力量達不到。語見元·無名氏《武王伐紂平話》卷下:「一城百姓見城自摧破,自來搜捉紂王,紂王見兵勢甚大,力不能及。」
力能扛鼎——扛:用雙手舉起沉重的東西;鼎:三足兩耳的青銅器。形容氣力特別大。亦比喻筆力雄健。語見《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力所能及——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內所能做到的。語見晉·羊佑《誡子書》:「今之職位,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能屈能伸——能彎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時能忍耐,在得志時能大幹一番。源自《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能文能武——文的武的都行。現常指既能動筆也有實際工作能力。語見清·錢采《說岳全傳》第三十八回:「能文能武,方是男子漢。」
勤能補拙——勤奮能夠彌補不足。源自宋·邵雍《弄筆吟》:「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輪勤。」
柔能制剛——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夠制服剛強的人。語見《後漢書·臧宮傳》:「黃石公記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也作「柔能克剛」,「弱能制強。」
未能免俗——沒能夠擺脫開自己不以為然的風俗習慣。語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未能免俗,聊復爾耳。」
無所不能——沒有什麼不能做的。指樣樣能做。語見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一:「近歲迎紫姑者極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詩,有極工者,予屢見之,多自稱蓬萊謫仙,醫卜無所不能,棋與國手為敵。」
欲罷不能——要停止也不能停止。語見《論語·子罕》:「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其二,表示「能力」意思的,例如:
百無一能——能:能力。什麼都不會做。語見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十二回:「宋江道『我自百無一能,雖有忠心,不能得進步。』」
精明能幹——機靈聰明,辦事能力強。源自《新唐書·蘇弁傳》:「弁通學術,吏事精明,承延齡後,平賦緩役,略煩苛,人賴其寬。」
無能為力——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勁或沒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決某個問題。語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四:「此罪至重,微我難解脫,即釋迦牟尼亦無能為力也。」
其三,表示「才能」意思的,例如:
稱賢薦能——稱:稱揚。指重視人才,推舉賢能。語見唐·白居易《有唐善人墓碑》:「接士,多可而有別,稱賢薦能,未嘗倦。」
踔絕之能——踔絕:高超。高超的本領、才能。語見《漢書·孔光傳》:「非有踔絕之能,不相逾越。」
德薄能鮮——鮮:少。德行淺薄,才能不足(表示自謙的話)。語見宋·歐陽修《瀧岡阡表》:「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能不稱官——才能跟職位不相稱。語見《漢書·刑法志》:「德不稱位,能不稱官。」
奇才異能——奇少見的;異特別的。奇異傑出的才能。語見唐·吳兢《貞觀政要·擇宮》:「臣愚豈敢不盡情,但今未見有奇才異能。」
其四,表示「有才能」意思的,例如:
伐功矜能——伐、矜:誇耀。指吹噓自己的功勞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語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
各盡所能——各人盡自己所具有的本領去做。語見:「《後漢書·曹褒傳》:「漢遭秦余,禮壞樂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觀省,有知其說者,各盡所能。」
嫉賢妒能——對品德、才能比自己強的人心懷嫉妒。語見漢·荀悅《漢紀·高祖紀三》:「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
矜名妒能——矜:誇耀;妒:嫉妒。誇耀自己的名聲而嫉妒賢能。語見《後漢書·崔髎傳》:「其達者或矜名妒能,恥策非己,舞筆奮辭,以破其義。」
妒賢嫉能——妒、嫉:因別人好而忌恨。對品德、才能比自己強的人心懷怨恨。語見《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又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妒賢嫉能,御下蔽之。」
矜功伐能——矜、伐:自誇。誇耀自己的功勞和才能。語見《三國·魏·劉劭《人物誌·卷下·釋陵人》:「彼小人則不然,矜功伐能,好以陵人。」
簡能而任——簡:選擇;任:重任。選擇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源自《舊唐書·魏徵傳》:「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簡賢任能——指選用賢能。語見《舊唐書·郭子儀傳》:「委諸相以簡賢任能,付老臣以練兵禦侮,則黎元自理,寇盜自平,中興之功,旬月可冀。」
舉賢任能——舉:推薦。舉薦賢者,任用能人。源自《禮記·大傳》:「三曰舉賢,四曰使能。」語見《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舉賢任能,使各儘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能者多勞——能幹的人做事多、勞累也多。源自《莊子·列禦寇》:「巧者勞而知(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游。」
能者為師——會的人就當老師。即誰會就向誰學習。源自《禮記·學記》:「能博喻,然後能為師。」
任賢使能——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源自《荀子·王制》:「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語見漢·王充《論衡·自然》:「舜、禹承安繼治,任賢使能,恭己無為而天下治。」
推賢讓能——推:舉薦;讓:謙讓。舉薦賢人,讓位於能者。語見《尚書·周官》:「推賢讓能,庶官乃和。」
選賢與能——選賢:任用賢能的人。與,通「舉」。語見《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售修睦。」也作「選賢任能」、「選賢舉能」。
其五,表示「親善」意思的,例如:
積不相能——積:積久而成的;能:親善。指一向不和睦。源自《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欒桓子娶於范宣子,生懷子,范鞅以其亡也,怨欒氏,故與欒盈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語見《後漢書·吳漢傳》:「子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談,不為之備,終受制矣。」
其六,表示「勝任」意思的,例如:
難能可貴——難能:極難勝任。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貴。源自宋·蘇軾《荀卿論》:「子路之勇,子貢之辯,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謂難能而可貴者也。」
※征詩征聯點評:冬來瑞雪彌天地
※征詩征聯點評:迎風鋪就金光道
※細說漢字:殺彘教子——說「彘」
※征詩征聯點評:天倫共享四時春
※細說漢字:出奇制勝——說「奇」
TAG:朱本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