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是非遺的傳人,製作了一頂頂特殊的帽子

他是非遺的傳人,製作了一頂頂特殊的帽子

34

—————

文字/攝影/金福根

(義烏攝影部落)

編輯/愛義烏

愛義烏出品

傳統婺劇盔帽又名「盔頭」,源於古代戲曲。而義烏腔是古代著名的戲曲聲腔之一,自明隆慶萬曆年間開始流行於義烏。哪裡有戲曲,哪裡就有盔帽。梅立忠老師是浙江省級非遺項目「婺劇盔帽製作技藝」的傳承人。他的祖籍是武義縣白姆鄉梅崗頭村,從事婺劇盔帽製作研究三十餘載。

在工作坊內,他專註地盯在左手琳琅滿目的盔帽上,右手則不停地遊離其間粘貼拉扎著……絢麗的陽光照射在盔帽上的金銀箔及泡珠間,立即在梅立忠的臉上變幻出一幅幅多彩多姿的春景。

【設計圖案】

婺劇盔帽款式多樣,造型美觀,堪稱藝術佳品。其製作用料考究,程序繁瑣複雜,每一道工藝都要有經驗的積累才能做到遊刃有餘。

【按小樣圖案勾線】

製作盔帽的流程同樣講究。每一道工藝都精緻細膩:首先,設計圖案,開盔帽小樣,按小樣圖案勾線,剪開,雕鑿紋飾。

【雕鑿紋飾】

這裡所用到的是馬糞紙,易於雕鑿,而且輕,容易焊接,是用作制盔帽整體骨架的材料的不二選擇。

【刷一道紅粉和膠水,組裝好整體骨架試一試】

接著就是要做好鉛絲。取出鉛絲,需要將鉛絲拉直,外卷上棉紙、塗以糨糊,用以撐硬帽子骨架及製作彈簧。下一道工序就是用電烙鐵將樣板焊接成形,並上白膠或牛皮膠在帽架上圈上鉛絲,卷邊、包布。

【調製瀝粉】

進入了最細緻的一道工序——瀝粉,瀝粉需要有很強的雙手協調能力,粉線必須嚴格按照規定分布,粗細均勻,沒有相當純屬的手法和經驗是沒有辦法做到的。

梅立忠老師說:「瀝粉是很難的,線條需要一氣呵成,不能停頓要練好瀝粉這道工序需要付出很多精力,既要練手勁,又要練懸腕浮勁,而且對工件的花紋要非常有數,哪些地方要用雙線,哪些地方用堆粉都一清二楚」。

梅立忠老師說:「不是一、二年時間能拿下來的,瀝粉是一道比較難學的工序所在。通過多年練就的苦功,我到現在可以左右開弓,兩隻手都能瀝粉」。

從上午開始己有四、五個小時了,現已下午五時多了,晚上還有演出。乘下的瀝粉後的貼金、銀箔,罩金、刷漆,填彩、點翠、扎楊梅球,玻璃泡珠,串掛穗,流蘇等裝飾步驟等要過段時間才能完成。

梅立忠老師匆匆趕到南門街「稠州戲曲大舞台」,其他演員們己在化妝。

戲馬上就要開始,梅立忠老師為演員們一一戴上盔帽。梅立忠老師說:「我父親梅孫福就是一個盔帽製作的大家。當時因為文革,許多戲服和盔帽都被毀壞,改革開放之後,文藝回暖的環境下,我父親在偶然的機遇下有機會去武義縣裡修理製作盔帽。我那時就跟在父親旁邊,那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婺劇盔帽」。

退休的余淑貞老師得知稠州戲曲大舞台有戲,也來趕趕場,雖然不能上台演出,看一看過把癮。

戲要到晚上9時才結束,梅立忠老師在後台也忙裡忙外地。

梅立忠老師說,「我一直在想,能否根據婺劇盔帽的特色,開發出別具一格的小工藝品呢?現在,我專門為日本友人製作了一些大如拳頭的盔帽小工藝品,出乎意料地受到了他們的喜愛。由此可見,要讓這門老手藝得到傳承,讓傳統的盔帽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其中讓盔帽作為一種工藝品走向市場也是一種很好的嘗試。因為,從盔帽的製作中,人們既可以體會到婺劇文化厚重的韻味,感受婺劇藝術的獨特魅力,也能感受到中華民族祖先的靈巧技藝!」

喜歡這篇文章就戳大拇指!

領導說了,

點一個工資加5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義烏 的精彩文章:

TAG:愛義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