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知道了二戰日軍單兵子彈攜帶量,我有點不想說話

知道了二戰日軍單兵子彈攜帶量,我有點不想說話

原標題:知道了二戰日軍單兵子彈攜帶量,我有點不想說話


小時候看抗日劇時我發現每次戰鬥都是我軍的子彈先打完,而日本士兵與我軍短兵相接時還有子彈退。當時我的理解是我軍人數少日軍人數多所以子彈才不夠用(當時年紀小,抗日劇拍攝失實,有這樣的理解不怪我吧)。後來由於知識的增加我知道了日本陸軍單兵的攜帶量,才發現先輩們面對的壓力有多大。


?


二戰日本陸軍士兵攜帶彈藥的彈藥盒被稱為明治三十年式,分為前盒和後盒。前期由馬皮製造,後來馬皮不足彈藥盒又採用亞麻布、棉線和橡膠製造還採用帆布和硬紙板製造。不管由什麼材料製造彈藥盒的外形都沒有改變過,前盒整體呈鍥形,底部呈矩形。後盒整體呈矩形,為了防止濕氣在盒內積聚,後盒底部會開兩個大空。前盒分為左前盒和右前盒,分部在士兵前方的一左一右,後盒在士兵的背後(後盒的側面還會縫一個皮具用來攜帶油壺)。其實彈藥盒這樣的排列是有說法的,我暫時知道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為了將士兵的彈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士兵自己決定什麼時間使用,一部分由指揮官決定什麼時間使用。規定後盒彈藥在沒有指揮官的命令不能使用,這樣可以避免一些士兵對彈藥的盲目浪費,加強長官對士兵彈藥的掌控力。第二種說法更能說明日軍的狡猾。每名士兵可以根據戰場情況來選擇使用那個彈藥盒中的子彈,對手在遠距離時有足夠的時間,這樣就可以選擇比較難拿的後盒來補充彈藥。中距離時日軍有一定的時間,可以選擇右前盒中的彈藥。近距離時時間就比較緊迫了,日軍會快速向左斜切取出左前盒中的彈藥。再近的話就要退子彈拼刺刀了。如果對近距離取左前盒中的彈藥有疑問,可以試一下左手持槍右手取彈,試試那個更方便(若還有疑問請留言,我們共同研究)。



??


前盒和後盒都被設計成兩個隔艙,前盒一個隔艙可以裝填2個小型彈藥紙盒,後盒一個隔艙可以裝填2個小型彈藥紙盒,紙盒中裝有3個彈容量5發的橋夾。一個前盒裝彈30發,兩個前盒裝彈60發,一個後盒裝彈60發,也就是說每名日軍上戰場最少會攜帶120發子彈。120發大家可能沒有什麼概念,我們來看看當時我軍戰士子彈的攜帶量就明白了。我國精銳部隊單兵子彈配給量為30發,僅為日軍的1/4。而精銳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只帶有5發或少於5發就上了戰場到,幾人共用一把槍這種情況也是常見的。說到這裡我想說一下,抗戰時大刀並不能壓制日軍的刺刀,只有配有盒子炮的大刀隊才行,使用大刀只是無奈之舉。看到120發與30發甚至是5發的對比,我彷彿看見先輩們用自己的血肉去阻擋日軍的侵略。我們還能說什麼呢?懷著敬畏的心永記先烈才是我們該做的。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外行看軍械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日本的坦克這麼糟糕,都能被機槍滅一隊
為何各國軍隊一般不攻擊醫療兵,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有國際法保護
它的出現讓各國紛紛縮短了自己步槍的長度,就日本一個例外
為什麼古代大戰中死的人很多而考古發現的屍骨數量卻十分有限
反坦克步槍曾在二戰期間被蘇聯軍隊大量裝備後來為何被棄用?

TAG:外行看軍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