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花織籃」秸稈扎刻里的朴而不俗,小建築大智慧!

「花織籃」秸稈扎刻里的朴而不俗,小建築大智慧!

《紅樓夢》第五十九回中提到鶯兒用柳枝編織花籃,巧手令黛玉也讚嘆不已。

今天我們來分享這樣一位巧手妙人,他是秸稈扎刻省級代表性傳人、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徐健老師,讓我們一起學習秸稈扎刻的知識。

從蟈蟈籠到秸稈扎刻

關於秸稈扎刻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北京地區流傳的一個關於魯班的傳說。相傳明代建造故宮時,皇帝夢見一個建築,具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便命令大臣將他夢中的建築建成。

僅僅憑藉這一描述的特點而缺少實際的設計構想,難以設計和建造出這一建築來讓皇帝滿意,大臣與工匠陷入了苦惱之中。後來,剛好路邊經過一個老人,手裡拎著一個蟈蟈籠子。一個工匠注意到,老人手裡提的籠子恰好符合皇帝夢中「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特點。於是,他們便根據蟈蟈籠子的原理,用籠子的結構設計出了故宮角樓,皇帝十分滿意,賞了大臣和工匠。再後來,這個「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的建築,做成了今天的故宮角樓。故宮角樓的設計來源於蟈蟈籠子,這只是個傳說,但按推理,蟈蟈籠子是用秸稈製成的,它的形式正是秸稈扎刻。

故宮角樓

徐老師秸稈扎刻的手藝繼承自他的父親,其實,首個能被稱為工藝品的秸稈扎刻作品的一件花燈,是徐老先生為其外祖母製作的生日。

徐老先生幼年時喜歡玩蟈蟈,便跟著村裡的一位老人做蟈蟈籠子。當時的蟈蟈籠子和現在掛的差不多,只是上面沒有穗子之類的裝飾。徐老先生看到這籠子精緻,十分喜愛,便自己照著做,又進行了改造,製作出能盛兩個、三個、五個蟈蟈的籠子。

文革期間,徐老先生看到電影里播放的毛主席在天安門接見紅衛兵的場景,受到啟發,儘管並沒有去過天安門,憑藉電影片段,耗費兩年六個月的時間製作出了整個的天安門。自那時起,徐老先生的作品更為專業,但限於文革時期,只能偷偷做。

真材實料 持久品質

秸稈扎刻的原材料是高粱桿。經過幾十年的經驗總結,才有了現在所使用的高粱桿。

目前使用的秸稈從種到收,再到管理、分類,都由徐老師自己的團隊來完成。由於每件作品不同部分所用的秸稈粗度有區別,因此需要不同型號的秸稈。如果所有秸稈都是一樣粗,那麼整件作品的比例會顯得不協調。如果需要細一點的秸稈,那就要調整種植的行距和組距,種得密一點。

秸稈扎刻,最初採用扎笤帚的高粱桿,但質地偏軟;也用過大頭高粱,但由於這個品種多用於釀酒,含糖量高,放久了容易發黑髮霉。現在使用的高粱桿是這兩種高粱雜交得到的,這種秸稈製作的作品保存時間更長,據專家鑒定,在不長期受潮的環境下,可以保存500到1000年。

為了使種出的秸稈滿足扎刻的需要,有許多小竅門:除草;保持在同一塊地種,這樣種出來的高粱秸稈特別細、黃,看起來就漂亮;收割時分三批收,一定要保證在剛好成熟時收割,未成熟的質地太軟,太老的顏色發紅……所以要求頗高啊!

承自建築 巧奪天工

無論是設計還是製作,秸稈扎刻都與中國古建築一脈相承。

要做一件作品,首先是設計,根據作品有多少根柱子、多少個榫卯來設計它的尺寸,其中的距離、尺寸至關重要。秸稈扎刻在製作時必須由下到上,先從底部開始製作,再向上延伸,如同造房子一般,先打好地基才能建起高樓。

作品如果有門窗,那也和建築一樣從里往外做。秸稈扎刻的主要原理是開槽咬合。開槽是指中間的榫卯是六個槽卡在一起,即六根穩固。另外像窗戶這些小的地方,開了槽之後來回折來回扣。像作品上的窗戶,每一溜花是兩根,來回折之後再給扣上。

我們可以看一下上上圖這個秸稈扎刻作品,這樣一個小掛件,看似樸素,一經妙手巧思,卻當得起「朴而不俗、直而不拙」幾個字。

生活中的美俯仰皆拾,只留待去發現和創造。

圖文 |源於網路

編輯 | 漁公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的精彩文章:

人生之最,人生之緣,太透徹了!
古人的書信,書法用語都那麼美
黃賓虹「勾勒」和「點皴」的畫理內涵,太極筆法,極其到位!
歷代名家筆下的百鳥報春圖!
陳永鏘:筆尖是指尖神經末梢的延伸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