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話散1:同樣的「草離離」,別樣的「石獸危」

明話散1:同樣的「草離離」,別樣的「石獸危」

明導讀:親愛的《明話全媒》的粉絲朋友們,醞釀已久的《明話散語》專欄今天與您見面了。這些文章是作者在四川成都邊行邊吟,邊走邊記,用自己腳印仗量出的城市記憶。當散文的字裡行間里的透出一種哲學思考和靈魂拷問,表達還輕鬆明快,富有四川的麻辣特色,常常會幽你一默,這樣的散文就值得你去共鳴一遭。

作者簡介:周明華,男,四川富順人,著名社會隨筆專欄作家、評論家、雜文家、詩人。《四川日報》評論理論部主編。首屆價值中國最具影響力專欄作家。四川省作家協會委員,全國雜文學會聯誼會副會長,四川省雜文學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當代雜文》總編輯。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美麗中國研究所特聘專家,四川西部民生研究院特聘專家,四川國家公務員培訓中心特聘教授。作者從事雜文、隨筆、評論、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創作與研究有20多年時間。個人博客和微博客以及微信公眾號(IP:zhoumh9)在全國思想評論界有較大影響力,「明話全媒」系列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微博、企鵝號、頭條號、百度百家號、大魚號、新浪看點等訂閱戶過200萬人。

新鄉散記

文|周明華

「太行迢迢繞天足,壘嶺連峰似波蹙。蘇門突兀當衛源,濃翠樓空青矗矗。十頃青光蘋藻香,涌金亭下鋪寒玉……」

每每吟誦著這些金珠玉翠般的名句,都會真切感受著新鄉的淳厚古樸的底蘊丰韻。這次中原新鄉之行,留下了一串串美好而動人心弦的鏡片,每一個切片似乎都折射出一幅沁人心脾的動人畫卷。

這次河南新鄉之行雖然回蓉已經月余,但心壁柔軟處至今仍在被那些質感真切的觸動輕輕叩擊。天高雲淡,山風輕送,今年春末初夏,初陽不失柔軟,略含一絲熾熱,全國雜文學會學術年會與新鄉採風活動選在河南新鄉市召開,確屬明智之舉。

這是一次中原文化的傾饗盛宴,感受著它發散於空中的那種溫濕暖香與中原硬骨中流淌著江河的質感。中原文化以河南為核心,以廣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雜文作家們,頭頂熱情似火的驕陽,腳踏中原文化孕育的溫熱大地,對博大厚重精深來了一次切身可感的體味。

喜歡旅行的我,總偏好在一次遊歷中找到一地不同的文化質子,尋古牆一角、沿古坑一旁,搜索今人來不及打掃已凈的古代先賢留下的腳印。中原文化固然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大餐,我習慣性從中找到一個獨具的文化斷面——這次採風中,我對兩座相距不遠、招風相應的古墓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比干墓,二是潞王陵。

「比干廟」坐落在新鄉衛輝市,因墓而立,廟的後方就是比干墓,這是中國第一座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比干是殷紂王的叔叔,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商王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紂王)。從政40多年,比干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

商末帝辛暴虐荒淫,橫徵暴斂,濫用重刑。每每目睹此類暴行,比干不免捶胸頓足,曾仰天喟嘆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

紂王甚感納悶,天下有這麼固執的諫士嗎,心腸那麼硬,難道是吃石頭長大的,他當堂厲聲責問比干何以自恃,比干並不怯弱,厲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大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暴君話語落地,殺氣升騰,遂殺比干並剖視其心,比干時年64歲。

蒼天有眼,上天有靈。比干倒地而亡時,突然天怒地怨,狂風大作,飛沙走石,覆蓋了比乾的屍體,形成了一個沙丘,那就是天葬的比干墓。說來也怪,被紂王剖心附近的一塊菜地,不久就長出了簇無心菜,旁邊隨後長大的松樹,也跟著「無心」成長。

誰說萬物無靈無報應,誰說義士無福無好報。這些無心菜和無心樹,難道不是有意「掏空心窩」要追隨陪伴比干之在天之靈?比干為國為民,不畏犧牲,他的忠烈精神,名垂千古。歷史上人們都稱他為中國古代的第一位大忠臣。

周武王滅商後,率領大臣專門到比干墓封土祭典,謚比干為忠臣,並親筆題了墓志銘,表達敬仰。至北魏,孝文帝因感念比干忠心而建廟。是中國有記載以來的第一個墳丘式墓葬。墓立銅盤銘文:「左可想而知右泉,前崗後道,萬世之寧,茲馬是寶。」 上面刻著「殷比干莫」(莫與墓為通假字)四個大字,相傳為孔子揮劍所刻,此系孔聖人留下的唯一手書真跡,由此被世人尊為「天下第一碑」,碑上有乾隆皇帝的背書:宣聖真筆。原因很簡單,孔老人家惜筆如金,壓根兒沒在華夏大地上留下自己的墨寶。

儘管這裡極富文化底蘊,但外觀布局卻簡潔古樸,典雅大方。比干墓四周古柏林立,蒼勁挺拔,與忠氣浩然相映爭輝。比干廟還保存有大量碑碣石刻,如北魏孝文帝的《吊殷比干墓文》碑、唐太宗的《贈太師比干詔》碑、清乾隆御書的《過殷太師墓有作》碑等等。因為比干做人正直純良、不偏不倚,再加上「財帛無心,有德斯昌」,比干被後世尊為文財神。現如今,每年到比干廟憑弔、祭拜、祈願的人群絡繹不絕。

三天的採風筆會很快結束,從雜文作家臉上的表情來看,大都意猶未盡。說來也巧,一個多年未曾蒙面的新鄉朋友對我說,要帶我去看看另一座古墓,但風格卻與比干墓迥異——那就是潞王陵。

潞王陵位於河南省北部,規模龐大、形制恢宏、雕工精美,墓主是明代潞簡王朱翊鏐。明代歷史風雲波濤,可謂精彩絕倫,在這張歷史畫卷中,要來找到朱翊鏐的坐標,頗難,他幾乎是一個可以略去的標點符號。不過,這個人的哥哥卻厲害著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萬曆皇帝朱翊鈞。看來,生入豪門,幸得豪遇,你看他死後都能坐擁如此奢華和高規格的陵寢。

潞王陵位於新鄉市北郊13公里處的鳳凰山南麓,時人稱其為「頭枕鳳凰山、腳登老龍潭,左手揣著金燈寺,右手托著峙兒山」,正是傳說中的風水寶地。潞簡王墓及其次妃趙氏的墓地,佔地230餘畝,其整體建築幾乎全部採用青石和白石建造,被當地百姓稱為「中原石頭城」。潞王墓前首,是一座雕工精緻的石坊,上刻「潞藩佳城」楷書。由石坊入內是一個長長的神道,兩旁排列石人、石獸15對,或立或蹲或卧,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潞王陵建築形勢同北京十三陵中的定陵相仿。

據《明史》記載,潞王在藩二十六年雖有大量的俸祿田產享用不完,但他仍舊強佔民田。他有十幾個妻妾,但他仍強佔民女。潞王為非做歹,潞府人也狐假虎威。他們私設公堂,非刑拷禁。當時明朝刑部不斷接到舉報,潞府惡徒「淫用非法」,甚至有活釘棺中,曲死,套死,折脛,斷脰之刑。不難看出,當初勞民傷財所建造的這座宏偉的陵寢,並未記載他的豐功偉績,反倒成其驕奢淫逸的罪證罷了。

如今,潞王陵早已被盜竊一空,陪葬物品不知所蹤,墓主人的屍骨也是蕩然無存。遊客往來間,感慨陵墓的排場之餘,多會嘟囔一句:這人活著的時候也沒幹多少好事啊……言外之意,朱翊鏐根本不配享受如此規格的待遇。

同樣是墓地,不一樣的境況,同樣「草離離」,不一樣的「石獸危」。一個奢華無度,一個簡樸莊重;一個蛀金萬兩,勞民傷財,為的是揚生前豪淫之威,展在位奢靡之闊,一個生前忠貞,仗義執言,死後無惜,蒼天開眼,卷土成丘,英名久存;一個風卷奢華,上蒼動怒,屍骨無存,一個因墓立廟,忠氣浩然,名刻千秋;一個私己,一個忠烈;一個驕奢淫逸,一個純良正直;一個怨聲載道,一個萬世景仰……

差距即在墓墳間,又豈止尺寸間距。同在中原大地上,講述著不同的綱常倫理,呈述著千年大哲。

當代詩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寫道:「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活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有心栽花花不放,無意插柳柳成蔭。世間萬物,大凡如此,愈是有違自然,刻意為之,愈會適得其反,不得要領。人的一生如飄萍,轉瞬即過無可追逆。幾十年看似漫長,實則悄然消失在不知不覺中。當此時,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追求流芳千古,當無不可,但切不可人為造之,墓來蓋棺定之。

其實,聲名榮譽之獲取與營造,芳名欲載史冊,最好流芳千古,立碑不如修身潔行廣布恩德,由口碑之美鐫刻於石碑之堅。從比干廟到潞王陵,穿過歷史的迷霧,跨越千年時光,經由時勢滄桑巨變,至今還熠熠生輝在大地之上的,必然是人格力量的光芒,人性大美之偉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話全媒 的精彩文章:

秦檜是一個替趙構背黑鍋的苦臣,為岳飛的千年之跪也白跪了
史跡明察:北宋宰相王安石有一次人變帥和長生不老的機會,但他在忍與決斷後放棄
兇手被判20年後,江母平靜,陳世峰上訴,劉鑫竟獅吼別侵犯我和家人
陳世峰雖恐不被判死,但餘生將生不如死,這種惡渣表面活著實則已死
江歌案庭審第七天,陳世峰撕下面具露狡詐。是否該在逝者與生者之間架一座橋

TAG:明話全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