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銘記這些文化名人,他們與我們告別……
2017年,我們送走這些先生。
銘記他們,銘記他們留給世人的財富、歡笑、淚水。
屠岸 詩人、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出版家
1923年11月23日——2017年12月16日
屠岸,原名蔣壁厚,1923年生,江蘇常州人。上世紀40年代起開始詩歌創作和詩歌翻譯,他翻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於1950年出版,為中國首部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漢譯本。他翻譯的《濟慈詩選》榮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彩虹獎。
屠岸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在問世70年間不斷再版,最新版本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去年推出的線裝本,每次再版,屠岸都會再做修訂。「上世紀30年代後期,我借住在上海姨母家中,表兄在光華大學英文系求學,我經常看他的《英國文學史》、《英國詩歌選》,最後反而是我愛上了莎士比亞。」 去年4月,屠岸先生來滬參加思南讀書會,回憶自己與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結緣的過程,他記憶清晰。讀書會現場,當時93歲的屠岸現場背誦《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18首,先背英文,接著再譯。他背起英文原詩流暢敏捷,詩句仿如融入他的血液,卻在背誦自己的譯文時「卡殼」了。停頓片刻,他現場發揮重新翻譯了詩句,韻腳意境甚至更妙,引來滿堂喝彩。「我被屠岸先生徹底迷倒了」,有讀者這樣感慨,「一個人一生中的70年都在翻譯莎翁十四行詩,這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余光中 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
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
余光中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1972年,44歲的余光中寫下這首《鄉愁》,這是大陸讀者對他最熟悉的作品。
「媒體常定義我為『鄉愁』詩人,這自然不是一個壞的稱號,但我的作品還是要比這個稱號複雜一些」,余光中曾說,鄉愁不僅是地理上的,更是時間和文化上的。「我出生在南京,父親是泉州人,抗戰時期又在重慶住了幾年。要問我的故鄉在哪裡,其實很簡單,我就是一個中國人。」2013年10月,余光中來上海參加「他們在島嶼寫作——台灣文學電影展」開幕式,接受解放日報記者採訪時,他說,自己任教的中山大學位於高雄西子灣,正對台灣海峽,「每天在學校辦公室,望過去就是我熟悉的故鄉,我要慶幸,自己不是住在台東,不然面對的就是太平洋,我又不要看美國,有什麼用呢?」
傅全香 越劇表演藝術家
1923年8月23日—2017年10月24日
昔日轟動上海的「越劇十姐妹」在天上「團圓」……
2017年4月,傅全香獲第2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終身成就獎。傅全香的女兒劉丹代為上台領獎時說,「小時候鄰居家孩子過年都做新衣服。媽媽改舊衣服給我穿,她說,因為你是傅全香的女兒,更要樸素。但是買書,媽媽從不吝嗇,把世界名著整套買回家。」傅全香在經歷乳腺癌手術、抽掉兩根肋骨,兩周後仍堅持去香港演出。劉丹擔心母親身體,「但她說,有那麼多觀眾在等我們,不能讓觀眾失望!」
記得2016年春節前夕,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隨上海越劇院工作人員探訪在醫院養病的傅全香。聽說越劇院老同事來了,傅全香用眼神示意:還記得當年為她設計戲服的「小姑娘」。劉丹說:「媽媽身體好時,還喜歡哼《杜十娘》,連醫生都聽熟了。」
嚴順開 滑稽戲表演藝術家
1937年6月6日—2017年10月16日
嚴順開出生於上海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1963年畢業後分配到上海滑稽劇團任演員。1981年初登銀幕,主演《阿Q正傳》,獲第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1983年在第一屆春節聯合晚會上表演小品《阿Q的獨白》,1993年在央視春晚上表演小品《張三其人》。1999年再次登上央視春晚,並與凱麗合作表演小品《愛父如愛子》,他上央視春晚,那一個個充滿生活諷喻教益的小品,迄今仍令人開懷。他出演電視劇《紅樓丫頭》《大宋提刑官》《我的丑爹》、電影《銀飾》 等,並且充分發揮創作力,自編自導自演喜劇電影《阿譚內傳》,執導都市風情滑稽戲《太太萬歲》、自導自演滑稽戲《獨養女兒》。
2007年10月5日解放日報刊載的《「沉下心來抓精品」——再訪喜劇明星嚴順開》一文中,這位「東方卓別林」動情地聊起了自己的喜劇生涯,他說:「喜劇的生命力就在於生活。作為滑稽演員,一定要沉下心來抓精品,關心發掘平凡生活里各種小人物的命運,才能塑造出動人心弦的藝術形象。」 嚴順開認為,滑稽戲要提高品位,就一定要深入生活、挖掘生活,能動地表現生活。喜劇《滿園春色》成功後為什麼一直沒有後續者?就因為此類題材開掘缺乏生活底蘊,難以表現尖銳的戲劇衝突,表演也出不了多少噱頭。可要是一味地編故事寫美人計,寫綁票,戲是好弄了,但同樣是違背生活的真實和本質主流的,並不能在人們心靈中引起震撼。
錢穀融 文藝理論家
1919年9月28日—2017年9月28日
錢穀融,原名錢國榮,江蘇武進(今常州武進區)人,長期從事文學理論和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與教學。2014年12月,獲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錢穀融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文學研究所所長,《文藝理論研究》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著有《論「文學是人學」》、《文學的魅力》、《散淡人生》、《人物談》等。這個五四運動的同齡人,從華東師大建校起,當了38年講師,到法定退休年齡延聘之後,才直接評上的教授,一乾乾到80歲。作為文藝理論大家,錢穀融一生最重要的一句話:文學就是人學。他曾說,這輩子沒說過別人的話,說的都是自己的話。
朱踐耳 作曲家
1922年10月18日—2017年8月15日
朱踐耳生於天津,在上海長大,原名朱榮實,因為被聶耳的歌曲深深打動,便為自己改名「朱踐耳」。他曾說:「聶耳如果沒有走得那麼早,他一定是中國的貝多芬。我改名『踐耳』,就是一心想繼續走他沒走完的路。」
1945年,朱踐耳赴蘇北解放區,在江蘇、山東等地的文藝工作團(新四軍前線劇團、華東軍區文工團)從事音樂創作和樂團指揮。1959年,他的第一首管弦樂作品《節日序曲》在莫斯科首演,並被前蘇聯國家廣播電台作為永久性曲目錄音收藏。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畢業作品《英雄的詩篇》在1962年「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首演。1963年,他的作品《唱支山歌給黨聽》被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瑪唱紅大江南北。1975年,朱踐耳成為上海交響樂團駐團作曲家。
朱踐耳從年輕時代就有個交響夢,立志寫中國的交響曲。然而他竟是在60歲以後,才寫出了他的《第一交響曲從此,他一發不可收拾,在《第一交響曲》完成後的20年的時間裡,朱踐耳完成了10部風格各異的交響樂作品。他說:「交響樂作品不能僅限於一時、一事、一地的陳述,而應進一步升華到對生命、人生乃至宇宙的一種哲學思考。」
唐傑忠 相聲表演藝術家
1932年9月14日—2017年6月18日
1932年9月14日—2017年6月18日
唐傑忠,山東省黃縣人(現龍口市)。少年就學瀋陽時,即學演相聲。1949年進入部隊文工團工作,1958年調入廣州軍區戰士雜技團,成為專業相聲演員。後成為相聲表演藝術家劉寶瑞入室弟子,頗受教益;兩人合演的相聲《柳堡的故事》,頗獲好評。
1964年唐傑忠調入中央廣播說唱團。先後與劉寶瑞、馬季、郝愛民、姜昆等相聲名家搭檔。代表作品有《虎口遐想》《新兵小傳》《找舅舅》等。1974年及1979年,與馬季合演的《友誼頌》《海燕》《高原彩虹》及《新桃花源記》等相聲,分別被珠江電影廠及新聞電影廠拍成藝術片。1987年後,又多次參加電影和電視劇的拍攝,在影片《京都球俠》《超速》和電視劇《多稜鏡》《人怕出名》《愉快的旅行》等影視劇中,均有出色表現。
陸少林 淮劇表演藝術家
1928年12月10日—2017年6月13日
陸少林籍貫江蘇鹽城,出身戲曲世家,6歲隨父母習藝,後拜耿濂童為師,專工文武老生。1943年至1946年,陸少林在江蘇建湖、興化等地演出,1947年起登陸上海舞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淮劇界曾經有過五位名聲顯著的須老生演員,他們是李少林、陸少林、王少春、程少楠、周筱芳——人稱「四少、一芳」,陸少林就是「四少」之一,他以麒派風格為戲迷熟知。1950年,陸少林以《漁夫恨》參加上海春節戲曲競賽,獲二等獎;1951年,以《朱春登從軍》參加上海春節戲曲競賽,獲二等獎;1954年以《五郎出家》參加華東戲曲會演,獲三等獎。1979年陸少林進入上海淮劇團。他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會員,周信芳藝術研究會會員。代表劇目有《九件衣》《啞女告狀》《蝴蝶杯》《殺豬狀元》《三欽差》《楊乃武與小白菜》《弄潮兒》《楊立貝》《沙家浜》等。
徐玉蘭 越劇表演藝術家
1921年12月27日——2017年4月19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1933年入新登的東安舞台科班學花旦,後改老生。1939年,徐玉蘭與吳月奎等組建興華越劇社。1941年12月19日她改唱小生,地點在上海老閘戲院,當時是與施銀花搭檔。1947年9月她組玉蘭劇團,與王文娟合作始於1948年。1952年參加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工團越劇隊,10月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以《西廂記》獲演員一等獎。1954年起她加入上海越劇院,代表作有《北地王》《西廂記》《春香傳》《紅樓夢》《追魚》《西園記》等。2017年4月7日,徐玉蘭獲第2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終身成就獎。
馮其庸 文化學者、紅學家
1924年2月3日—2017年1月22日
馮其庸,名遲,字其庸,號寬堂,江蘇無錫縣前洲鎮人,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論庚辰本》《夢邊集》《漱石集》《秋風集》等專著二十餘種,並主編《紅樓夢》新校注本、《紅樓夢大詞典》、《中華藝術百科大辭典》等書。馮其庸曾表示,1975年,自己被借調到文化部,主持《紅樓夢》校訂工作,由此命運開始發生重大轉折,許多著作都是在1975年之後寫成的。
馮其庸研究中國文化史、古代文學史、戲曲史、藝術史等,均有不凡成就,還擅於書法和繪畫,世人對其最熟悉的則是在《紅樓夢》領域的研究。就在今年1月19日,馮其庸50年前手抄的《瓜飯樓抄庚辰本石頭記》剛由青島出版社出版。馮其庸說:「我對這部抄本《紅樓夢》真愛到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樣。」
吳雙藝 滑稽戲表演藝術家
1927年2月28日—2017年1月15日
吳雙藝曾任上海滑稽劇團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滑稽戲、獨腳戲代表性傳承人。師承滑稽泰斗姚慕雙、周柏春,是著名滑稽界「雙字輩」大師兄,他的表演幽默並擅長刻畫不同的人物性格,對滑稽戲「說、學、做、唱」的技巧掌握相當嫻熟,代表作包括《啼笑皆非》《看電影》《打電話》等。
吳雙藝自小愛好文藝,滑稽作品《學麒派》「跟隨唱片學京劇」,就是他少年時代真實記錄。十三四歲時,吳雙藝已經會唱麒派代表作《追韓信》《四進士》,同時他專註於收聽電台里姚慕雙、周柏春演出,早早埋下滑稽表演種子。從「幫忙填檔,又開心又緊張」的業餘愛好者到拜師姚慕雙、周柏春,吳雙藝只用了很短時間,「姚老師教會我,噱頭不僅僅是自己嘴巴歪歪、眉毛動動,笑料不夠格不能上台。周老師教會我,三分鐘內一定要把觀眾逗笑。」
周有光 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
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出生於江蘇常州。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他是作家沈從文的連襟、才女張允和的丈夫,他曾說,「大概是上帝太忙了,把我忘記了。」
1955年,周有光奉調到北京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半個多世紀以來,周有光在語言文字學領域裡一直進行著廣泛的探索和創造性的研究,尤其是在中國語文現代化和比較文字學方面成就卓著。周先生是我國語言規劃理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語言文字學理論對我們實施國家語言規劃,推廣普通話和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提出,中國語文現代化的基本內容是「語言通用化,文體口語化,文字簡易化,拼音字母化」,信息時代應增加「中文電腦化」和「術語國際化」。
本文來源: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作者:施晨露 諸葛漪
覺得文章不錯,那就點個贊吧
※浦東一高檔小區上演「線路之爭」:車在小區里怎麼開 誰說了算
※中山南路地下通道本周五6時試通車 外灘隧道至南浦大橋僅需過一個路口
※住高檔小區的煩惱:「人車分流」的美好規劃竟化為泡影……業主們很生氣
※2017年上海十大新聞出爐!快來圍觀
※2017,你出境了嗎?去年上海口岸出入境人員創歷史新高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