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張肇西:探索微觀世界前沿
在我國群星璀璨的院士群體中,「父子院士」張文佑、張肇西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張文佑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大地構造學家、斷裂體系與斷塊大地構造學說的奠基者和創始人,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第一屆院士。張肇西院士以重夸克偶素強產生和Bc介子研究聞名於世界,是我國著名的粒子物理學家,曾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物理學會吳有訓物理獎等獎項,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有哪些重要經歷對張肇西院士影響至深?理論物理等基礎科學領域如何取得創新突破?兩代院士家庭中有哪些科學精神傳承至今?
1940年7月,張肇西在廣西出生,隨後和家人一起遷居北京,中學就讀於北京市第四中學。1958年,張肇西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開始走上了物理學的科研道路。
1963年大學畢業後,張肇西考取了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朱洪元先生,跟隨朱先生的這段科研經歷為張肇西的粒子物理研究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很多研究方法和科研思路讓張肇西受益終身。
1965年8月,在時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的組織下,由原子能研究所、數學研究所、北京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與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四個單位聯合組成了「北京基本粒子理論組」,定期交流與討論強子的結構問題,提出了強子結構的層子模型理論,引發了國際物理學界的廣泛關注。當時,只有25歲的張肇西也參與其中,這段經歷對張肇西隨後的研究方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隨後的研究中,張肇西院士率先給出了強產生重夸克偶素的色單機制,率先在理論上計算出b夸克到Bc介子的碎裂函數,算出了最有利於產生Bc介子過程的產生幾率和Bc介子的主要衰變道的寬度,及Bc介子的衰變壽命等數據,明確預言了實驗發現Bc介子的途徑和可能性,直到1998年美國TEVATRON的實驗中發現了Bc介子,張肇西院士的理論預言得到驗證,成為了理論指導實驗發現未發現的粒子的典範。
來源:新華網
※葉連俊——大地偵探
※1953年12月19日 鞍鋼第七號高爐竣工投產
※1958年11月27日,「躍進」號遠洋貨輪建成下水
TAG:科技名家裡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