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15本書
上一篇:2016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十本書
前兩天朋友圈流行曬18歲,我沒曬,我的18歲對於這個國家是個敏感詞,還曬個屁呀。我也不想用彼時的青澀襯托如今的老成,我寧願青澀,寧願一輩子天真,這樣我就還有夢。
回首2017,我自己仍舊一事無成,看上去和2016沒什麼區別,但我的親人們卻在加速地發生變化。老爸變得不認識我了,16年我還可以陪他散步,17年只能坐在床邊給他梳頭。老丈人摔了一跤,16年他還可以自己下樓,17年只能扶著助行器在屋裡走走。
不過我要感謝他們。老爸的狀況讓我下決心去尋找他年輕時的記憶,我頭一次翻開他保存六十多年的家書,走進一段對我來說熟悉而又陌生的歷史。老丈人的住院讓我看到生命的脆弱,也讓我有時間在探視的路上閱讀更多探討人性的好書。我現在就把這些好書介紹給你們。
1.《月亮與六便士》
作者:威廉·薩默賽特·毛姆(英國);譯者:劉勇軍;南海出版公司
去西班牙前曾翻過幾頁毛姆的《西班牙主題變奏》,完全讀不進去,只好放棄。畢竟讀書是自己的事,裝不來也沒必要裝。這回捧起《月亮與六便士》,雖好很多,仍覺作者像個絮絮叨叨的老太太,22萬字被切割成58章,彷彿講故事的人每講一段就要起身上趟廁所或是倒杯茶啥的,好在故事情節留下許多扣,硬生生地把我按在那裡聽他講完。
查爾斯是倫敦的證券經紀人,有個相敬如賓的妻子和一雙可愛的兒女。四十歲的一天,他突然離家出走,只身前往巴黎,尋求他的藝術之路。幾乎沒人相信他能成功,老師看了他的畫就皺眉頭,他也不在乎別人的評價,根本沒打算靠賣畫謀生。在他快餓死的時候,朋友幫了他,可他卻視別人的幫助為理所當然,甚至鳩佔鵲巢(他太幸運了,碰上個懦弱的朋友和見異思遷的女人)。在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理想,對為他而自殺的女人無動於衷。最後他跑到南太平洋的小島去尋找他心中的美去了。他是個天才,這是在查爾斯死後畫評人對他的評價。於是人們驚呼以前受贈於查爾斯卻因怕被人笑話而不好意思掛出來的畫居然值了大價錢。
毋庸諱言,天才會做出一些常人難以理解的事,但我不覺得他們有權利在對別人冷漠的同時還理所當然地消費別人的熱心,好像所有人天生都是欠他的。不過對於作者提出的問題我倒有不少感悟,題目中的「月亮」代表人們心中的理想,「六便士」代表眼前的現實,很多時候二者難以得兼。我的一個同學在國內最頂尖的機構念了博士,又到美國最牛的大學做了博士後,有一天他回國突然告訴我他改行到一家公司做軟體開發了。面對我的驚愕,他說搞研究都是那些不愁吃穿的貴族做的事,他得養活一大家子呢。我無言以對,月亮和便士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不能說只是對現實的低頭,也包含對家庭的責任,除非像那個混蛋查爾斯一樣拋妻棄子。我之所以說查爾斯混蛋是因為他原本可以做得更好。不過現實中很多人遠沒有那麼糾結,他們眼中只有便士,即使衣食無憂也還是緊盯著每一個便士。如果有人稍提一下月亮,他們會酸溜溜地說「我們可比不了,我們還得掙錢呢」其實錢是掙不夠的,但生命卻非常有限,如果一輩子低頭攫取地上的便士都沒機會抬頭仰望一下月空,不覺得一生太可悲了么?
2.《羅密歐與朱麗葉》(四部莎翁愛情劇)
作者:威廉·莎士比亞(英國);譯者:方平;上海譯文出版社
從來都不相信一見鍾情,見一面就愛得死去活來的,那不是愛,是性;見爹一面就承諾婚事的,那也不是愛,是錢;見個大官就急著生孩子的,那更不是愛,是權;比較少見的是見了好幾面都沒認對人最後還終成眷屬的,那就別說什麼愛了,整個就是一樂。莎翁的四部愛情劇,偏偏就是這四種「愛」。
朱麗葉在跟羅密歐跳了一支舞后慾火焚心,獨自跑到陽台自語「把整個兒的我,拿去吧!」羅密歐躲在陽台下心也燙得不行,倆人一拍即合,當晚私定終身,第二天就找神父把事給辦了。儘管二人有衝破兩個敵對家族束縛的勇氣並以雙雙殉情的悲劇收場,但一舞定終身的事還是讓人感覺愛得沒什麼基礎,性相吸的成分多一些吧。
《馴悍記》以現代的眼光看簡直就是對婦女的侮辱。凱瑟琳不僅丑而且是個悍婦,老爸為了嫁女許下重金。於是彼特魯喬在沒見本人的情況下就接盤了。當然他自有辦法,不給吃不給穿不讓睡覺,硬是把悍婦調教成了羊羔。別說愛情了,簡直成了主僕。
《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是大家熟悉的埃及豔后的故事。這個妖女魅惑了多位羅馬執政官,先後給凱撒和安東尼生下兒子。安東尼正是沉迷於她的美色才兵敗屋大維飲恨自盡。與其說安東尼與艷后之間有愛情,不如說這是一場權肉交換的遊戲,最終雙雙玩到了別人的案板上。
最有意思的是《第十二夜》,西巴斯辛與薇奧拉是孿生兄妹,在海難中失散。妹妹薇奧拉女扮男裝進公爵家做僕人,被派去向伯爵小姐求婚。小姐沒答應公爵卻一眼相中了薇奧拉,薇奧拉則一心戀著公爵,形成典型的三角戀。西巴斯辛來到當地一下就被伯爵小姐拉進閨房要以身相許,他被錯認成薇奧拉了。這眼神還談戀愛吶?最終兄妹相見,薇奧拉如願嫁給公爵,哥哥入贅給伯爵小姐。結局皆大歡喜,卻也啼笑皆非。
如果說莎翁的這幾部作品膚淺,那就等著挨罵吧,但起碼就這四部愛情劇而言,沒有非常打動我的。有點像趙本山小品的感覺,緊湊熱鬧卻不令人深思,哭笑都在臉上卻未觸及心靈。
3.《我的名字叫紅》
作者:奧爾罕·帕慕克(土耳其);譯者:沈志興;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在羅得所住旅館的客房以一位作家命名: Pamuk,就是那位0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帕慕克。說實話對這位土耳其作家我以前聞所未聞,一查方知大名鼎鼎的長篇暢銷小說《我的名字叫紅》竟是他寫的。失敬失敬,趕緊拜讀。
故事發生在16世紀的伊斯坦布爾,黑應姨夫之邀參與編輯蘇丹陛下秘密委派的書冊。之所以秘密是因為這本細密畫書冊要模仿法蘭克畫法,而這相當於離經叛道。隨著故事的展開,書冊的鍍金師和姨夫先後被殺,參與繪製書冊的三位細密畫家成為重大嫌疑,黑與畫坊總監受命調查。黑的初戀情人正是姨夫的女兒,原本不被認可的婚姻一下又成了。而畫坊總監其實早對姨夫懷恨在心,認為他破壞了細密畫傳統。那麼到底兇手是誰呢?
作者開創性地採用了多角色第一人稱輪流敘述的寫法。書中的人物、動物、植物甚或無生命的金幣都會根據劇情的發展輪流跳到你面前向你講述事情的經過以及他們的心理活動,讀起來彷彿聆聽證人證言一樣新鮮刺激、真實有趣。作者正是藉助這些人或物之口將土耳其細密畫家的生活狀態,繪畫技法,民間傳說等一一呈現出來,更重要的還有東西方文化的激烈衝突,對傳統和外來文化的不同態度,以及人性中最底層的那些東西。
我始終認為包容度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大一統肯定沒有多元化進步,一個充滿禁忌和敏感詞的社會不大可能是健康的。但是本地傳統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如何自我保護確也是個問題。這是帕慕克通過這部小說帶給我們的思考。
4.《狄更斯講英國史》
作者:查爾斯·狄更斯(英國);譯者:蘇旻婕、張珺怡、餘一鶴、肖嵐;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對於既想了解英國史又想閱讀文學大師名作的人來說,《狄更斯講英國史》無疑是個討巧的選擇。這位文壇巨擘將上至羅馬統治下至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國的不列顛歷史用他慣常的辛辣和幽默筆法娓娓道來。讀罷這部跨越兩千年的歷史長卷,雖然統治者幾經變換,但如果用兩個詞來概括的話,我腦中只有:無恥、殘暴,再想不出比這更恰當的了。
按說統治者無恥並不稀奇,但英國史上屢有特別突出的人物,比如金雀花王朝的約翰。他老爸為給他爭取領地而與他的三個哥哥交戰,他卻在老爸局面不利時投靠了哥哥,此舉氣死了老爸。哥哥在位時,他又勾結法王陷害兄長,未遂時,他竟殺了幫他的法國官員以求哥哥原諒。哥哥死後,他篡奪王位,殺死了本該繼位的親侄。
講到殘暴不得不提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他為要個兒子娶了六個老婆。基督教國家嚴格遵循一夫一妻制,因此他捏造罪名流放了第一個妻子;砍下第二個老婆的頭因為她只生下個女兒卻流產了一個男孩;第三個老婆病死後主教給他介紹了第四個老婆,因為那人長得丑,他休了妻並砍了介紹人的頭;第五個老婆也被懷疑不忠而被砍頭;還好到第六個老婆時他已經老得不行了。其實在整本書中「砍頭」絕對是出現頻次極高的辭彙,相對而言倒是最仁慈的處決方式之一。
英國當然不是皇帝一人獨攬大權的封建國家,相反它開創了現代議會制對王權進行了有效制約,創立了陪審制度成為西方法律之父,在民主制度方面從未落後過。那狄更斯還滿嘴負能量地嘚嗶個啥呀?
狄更斯曾在《雙城記》開篇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他的作品總是更多地關注底層民眾,如果在東方大概也不會寫下康乾盛世一類的作品吧。如果一個社會只能聽到對統治者的歌功頌德,那將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想想都覺得害怕,更別說身處其中了。
5.《分手在布達》
原著:馬洛伊·山多爾(匈牙利);譯者:舒蓀樂;譯林出版社
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問題:有什麼長篇小說是讓你一口氣讀完的嗎?我當時沒有答案,一方面我看書慢,另一方面很多好的作品都略顯晦澀,也不容我一口吞下。但是今天我有答案了,匈牙利作家馬洛伊·山多爾的《分手在布達》就是讓我花了整個下午連廁所都沒上一口氣讀完的佳作。
出身法律世家的法官克里斯托弗在翻看卷宗時發現自己接手的一樁離婚案竟然是自己的中學同學伊姆萊,而女方安娜也跟自己有過幾面之交。按說他該迴避的,可是離婚訴訟實在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就在宣判的前一天晚上,伊姆萊突然登門造訪,坦言自己剛殺了妻子,並直言此事與克里斯托弗有關,接著講述了自己痛苦的人生經歷。這是一場愛情悲劇,小說最精彩的部分從這裡開始。
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結合,也是兩個家庭的碰撞,甚至會有階層上的衝突,因為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成長,一方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另一方可能根本無法接受。要不怎麼說要門當戶對呢,不然的話就需要雙方付出更多努力去經營。可是偏偏有人並不太在意,彼此之間與其說客氣不如說冷漠,夫妻間就像同學聚會那樣,How"re u? Fine, thk u, and u? I"m fine 2, thk u. 可能心中牽掛的還是自己的老情人。那麼這種表面的和諧早晚都會坍塌。.
小說文筆細膩,內容發人身省,讓我想起了馬爾克斯的名作《霍亂時期的愛情》。據說這位文壇大師被稱為匈牙利最後的布爾喬亞,別說,他的那個調調還真挺對味兒的。喜歡!
6.《道林·格雷的畫像》
原著:奧斯卡·王爾德(英國);譯者:孫宜學;浙江文藝出版社
「老年人的悲劇不在於人老了,而在於還想年輕」王爾德的話總是那麼刻薄和一針見血,看他的小說一句都不能漏,不說字字珠璣,也是隔兩頁就冒個金句,讓人唏噓甚至冒汗。
《道林·格雷的畫像》是這位英國才子的經典小說,講了一個人見人愛的小帥哥格雷。畫家巴茲爾被他迷住了,只有以他為模特才有靈感,亨利勛爵也被他迷住了,在他面前總會滔滔不絕。看到巴茲爾為自己畫的肖像後,格雷慨嘆自己會變老而畫像卻永遠年輕,如果能反過來該多好。沒想到一語成讖,有一天他突然發現畫中的人物變老了,而自己沒變。變化的不僅是面容也包括神情,因為他把靈魂留在了畫里,而自己卻戴著面具一般生存。他與一位三流女演員一見鍾情,嫉妒的亨利勸道:男人結婚是因為厭倦,女人結婚是因為好奇,結果是雙方都感到失望。巴茲爾得知此事後陷入痛苦,藝術事業一蹶不振。此後故事的發展一波三折,正如亨利所言:墜入愛河的人總是始於自欺欺人,終於欺騙他人。
這是一出悲劇,但重點並非愛情,而是頭戴面具生活在名利場中的人們與自我靈魂的鬥爭。畫像如照妖鏡般總能及時反映出格雷內心醜陋的一面,當然還有歲月的痕迹,而現實中的格雷更像行走人間的一坨肉,儘管他俊美如初。.
王爾德是因同性戀入獄的最著名的作家,這篇小說不幸成為罪證之一。出獄後他遠走他鄉,三年後客死在巴黎一家小旅館中,年僅46歲。可惜一代英才!
7.《愛瑪》
原著:簡·奧斯丁(英國);譯者:蔡慧 / 李文俊;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什麼是好的文學作品?簡·奧斯丁認為是以最精心選擇的語言向世人傳達對人性最透徹的了解。《愛瑪》便是這樣一部名著。
愛瑪是位俊俏伶俐、家道殷實的小姐,自認為睿智到可以洞悉他人,喜歡牽線搭橋為別人規劃人生。可惜聰明反被聰明誤,看錯人品誤解人意不說,還好心辦了壞事。好在有高人指點,最終讓讀者看到一個圓滿的結局。
對於小女生鬥嘴皮子耍心機的題材我一向不喜歡,所以開始的幾章讀得不爽。但是很快發現奧斯丁並沒想創作一個完美的女性形象,相反,她在帶著我們剖析人性的弱點。自私、勢利、貪婪、傲慢、自以為是,這一切與美貌、家境和社會階層沒有必然聯繫,幾乎是人類的通病。所不同的是有些人能認清自己的弱點並加以改正,有些人則恰好相反,有意將其發揮到極致。
簡·奧斯丁被英美文學批評家認為是與莎士比亞齊名的英國作家,她的作品大多討論的是婚姻家庭。有趣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婚戀大師」卻終身未婚,42歲時溘然長逝。
8.《偽裝成獨白的愛情》
原著:馬洛伊·山多爾(匈牙利);譯者:郭曉晶;譯林出版社
讀過《分手在布達》後一直心裡長草,雖然無數英國文學急等我在旅英前讀完,還是忍不住借來這本《偽裝成獨白的愛情》解饞。有點兒理解那些偷吃蛋糕的糖尿病人了,因為馬洛伊·山多爾的作品就是我喜歡的那種味道。
小說以四個人的獨白講述了一段複雜的愛情故事。四人處在不同的階層,以各自的視角感受婚姻、愛情和整個社會。不得不說,階層這東西是一種集體無意識,我們得益於它也受困於它,不是自己能夠輕易改變的。
伊倫卡是個普通中產,嫁給了出身貴族的工廠主彼得。她試圖做個賢妻良母卻發現彼得的心思並不在她這,終於有一天她發現了那個秘密。於是她選擇了等待。就像有些人盼望子女長大並非期待孩子早日成才而是能有條件順利離婚一樣,等待也許有很多不同的目的。
彼得幾年後終於提出離婚,娶了他家的女傭尤迪特。早在尤迪特16歲進入他家時他就被她深深吸引,苦於階層差距,被安排了沒有愛情的婚姻。父親死後他得以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愛情這個東西,呵呵。由女傭變身的女主人突然變成一個永遠無法滿足的人,甜的永遠不夠甜,鹹的也永遠不夠咸。有一天他發現她為自己藏了數量驚人的私房錢,都是平時虛報支出攢下的。
尤迪特16歲從貧民窟來到這個貴族之家,受到了親人般的照顧,但這也是讓她最惱火的地方:「發善心的家庭盡一切努力不讓外來的人記起貧困的出身」,她恨這種善心。嫁入豪門後,她對一切都十分注意,如一隻麻雀從黃色的馬糞里啄食穀粒。
艾德是個鼓手,從布達佩斯逃到羅馬後結識了尤迪特。當時尤迪特帶著很多錢和首飾來到羅馬,情願養他這個小白臉。尤迪特死後他跑到美國做酒保,與流亡美國的彼得不期而遇。看到已窮困潦倒的彼得準備乘地鐵回家,他不無得意地說:「我的車就停在隔壁,新車。」
馬洛伊·山多爾視角獨特、言語犀利,動起筆來毫不留情。據說他從來不與任何政治力量為伍,是純粹的精神貴族。因為一旦你為某個組織搖旗吶喊,就不可避免地淪為那個組織的奴隸。這本書中的人物曾說「修養是條件反射」,沒錯,那是一種本能,一種潛移默化的東西,是長時間學習積累的結果。可惜這個時代的很多人無意成為精神的貴族,倒是條件反射地做了奴隸。
9.《刀鋒》
作者:威廉·薩默賽特·毛姆(英國);譯者:秭佩;湖南人民出版社
偶然間在老爸的書櫃里發現毛姆的《刀鋒》,84年買的,1.05元。老爸年輕時竟然也讀英國文學,而這麼多年我居然沒注意到,哈哈,這個文藝老青年!如今老爸已經看不了書了,我接過來拜讀也算是一種傳承吧。感謝老爸!
小說以對比的手法講述了相互關聯的幾個人的不同命運,給我的感受是在探討人生理想。什麼是理想呢?我的體會是每個人對各種慾望的取捨,事事均得固然好,但其實每個人心中自有優先順序,那個令我們為了實現它可以放棄最多其它慾望的便是理想了。不管嘴上怎麼說,行動中的選擇自會說明一切。
與《月亮與六便士》一樣,書名是對作者思想的高度概括。毛姆在扉頁上引述一段佛教用語:「剃刀鋒利,越之不易;智者有雲,得渡人稀。」也就是說人生理想這東西即便參透也很少有人有勇氣實現。刀鋒就存在於每個人心中,不僅因為背負太多而難以逾越,更因為逾越時的那種痛。
10.《丘吉爾論民主國家》
作者:溫斯頓·丘吉爾(英國);譯者:劉會梁;上海三聯書店
以前只知道丘吉爾是英國首相,領導英國人取得二戰勝利,沒想到他還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放眼全球,我能想到的同時集頂級水平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於一身的也只有他和老毛了。
四卷冊的《丘吉爾論民主國家》講述的是整個英語民族史的發展,我這次看的第一卷從不列顛島的遠古講到金雀花王朝的覆滅,算是個誕生篇。不像《麥考萊英國史》那麼枯燥,也不同於《狄更斯講英國史》那麼有故事性,丘吉爾對政治和軍事更感興趣。他詳述了亨利二世創建陪審制度,約翰簽訂《大憲章》,亨利三世開創議會制,這些不僅是不列顛的重要時刻,更對整個西方民主政治和司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對每場重大戰役做出深入剖析,值得每位想維護和平的領袖借鑒。
丘吉爾也有慨嘆,回顧亨利四世一生時,他寫道:雄心全是鏡花水月,而從成功獲得的回報又是何其苦澀。丘吉爾本人何嘗不是如此,他堪稱二戰英雄,卻在二戰剛結束便黯然下台,1951年東山再起,二度擔任首相。不過,也許這才是一個民主國家,人民選你你才是元首,不管你是哪個黨的,也不管你曾經取得過多大的成就。
11.《燭燼》
原著:馬洛伊·山多爾(匈牙利);譯者:餘澤民;譯林出版社
就在前幾天舉國歡慶的時刻,岳父不合時宜地摔了個跟頭,住進一家門口繪著偉人像的醫院。不過這倒給我一個隔天前往醫院輔助他康復的機會,《燭燼》就是在我往返途中的地鐵上看完的。外面凄風冷雨,車內人聲嘈雜,唯有打開書卷,才能體會到一絲溫暖和靜謐。
這是一個關於友誼、愛情、誓言和背叛的故事。一對十歲起就在一起學習訓練,被同學戲稱為「兩口子」都不在乎的金蘭之友,他們共同成長、結伴而居,他們發誓要純潔地活著,直到有一天,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動了殺機。41年後,老友重逢,秉燭夜談,憋在心裡41年的話終於噴涌而出,是回憶、是疑惑、更是詰問,直至燭燼。
表面上是對談,實際上幾乎就是獨白。如此大篇幅一個人滔滔不絕,其實是很容易讓人睏倦的,也就是馬洛伊·山多爾,他的文字細膩而深沉,對我來說簡直是淺嘗即醉。與我看過的另兩部他的作品一樣,悲劇源於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永遠無法填平的溝壑,即使一方原諒了另一方的貧窮,一方也對另一方的富有表示寬恕,那又如何?出身本身就是一種原罪,出身高貴,全世界都為你提供機會;出身貧賤,全世界都與你為敵。即使雙方難能可貴地結為杵臼之交,那又如何?朋友之間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競爭,「只要你過得比我好」那也就是歌詞罷,心中沒有泛起過一絲酸澀?那才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感受。
12.《芳華》
原著:嚴歌苓(美國);人民文學出版社
前段時間《芳華》熱鬧了一陣,原因是電影被撤片,但究竟為什麼撤片沒人說得清。連馮導這樣掰開一隻手的指頭就能數出來的影壇老炮兒也無奈啞火,天下一片噤若寒蟬轉而載歌載舞去了。戲子終究是戲子,大時代下也就工具而已,慢說鬧不出個什麼名堂,就是連鬧也都不敢鬧呢。既然看不了電影,那就看看原著吧。
七八十年代的軍旅生活是嚴歌苓最擅長的題材,她化身部隊文工團的一員記錄下她的戰友和那些不堪回首的成長經歷。一個謙卑的標兵毀於已經被人忽略的生物本能,一個改嫁老媽的拖油瓶從被戰友嫌棄到成為英模再到精神分裂,一個看似單純的妹妹卻最懂得利用身體的本錢,一個同情落難好人的姐姐卻選擇把自己嫁給不那麼好但有錢的生意人。
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在歲月的長河中默默流淌,嫉妒者覺得它做作,做不到者覺得它不真實,更多的人習慣從中得到什麼並視為理所當然。與之相反的是,人性中最卑鄙的一面卻總能在命運的關頭閃耀出刺眼的光芒,不管我們回首時有多少唏噓嗟嘆,如若重新來過,也沒幾個會真正改變,畢竟那有可能是改變命運的時刻啊。
有人說「怨就怨那個時代吧」,這其實是對自己最好的開脫。不說假話可以選擇說真話也可以選擇不說話,但一想到說假話能立功,人們就像沉入水底忽然看見岸上那道刺眼的光。時代過去了還可以再來,善與惡的交鋒從來都不會停止。
13.《夢幻花》
原著:東野圭吾(日本);趙峻、皮琳;作家出版社
朋友圈裡老有人發東野圭吾,書店裡也總是擺著一大堆,你不看都不好意思,於是我入手了一本《夢幻花》。
東野圭吾的筆法讓我想起了嚴歌苓,言語簡潔直白而充滿畫面感,如果拍電影的話想必能省編劇不少工夫吧。小說一開篇就先死了兩口子,然後又有個小伙自殺,接著小伙的爺爺在家中遇害。作者丟下一大堆懸念,然後再不慌不忙地抽絲剝繭,存心讓放不下事的讀者睡不好覺。隨著案件調查的進展,嫌疑人陸續浮出水面,正當你感覺要真相大白時,卻發現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不得不說這正是東野圭吾的高明之處。
常人在思維上容易帶有一些預設,將猜想誤作事實,並且選擇性地接受自己希望聽到的聲音。老祖宗已經用疑人偷斧、三人成虎等成語表達過這個意思,也告誡過兼聽則明。可是時至今日,客觀冷靜地獨立思考依然是這個社會的奢侈品,不得不說這個國家的教育和輿論環境起了很大的作用。
14.《一個市民的自白》
原著:馬洛伊·山多爾(匈牙利);譯者:餘澤民;譯林出版社
沒看馬洛伊?山多爾的作品也就一個多月,就又忍不住找來一本。這期間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煙癮很大的人出門忘了帶煙,看什麼都覺得不過癮。
這回看的是他的自傳《一個市民的自白》。看過它,我想我明白了為什麼這位作家能有如此獨立的人格,能對階層甚至人性有如此深刻的洞察。
山多爾出身於匈牙利的一個法律世家,馬洛伊是國王賜予這個貴族之家的姓氏,但是他放棄了法學專業,走上了文學道路。他有一位親戚更絕,明明是工廠主的兒子,竟然不顧一切地做了屠夫,理由是他喜歡這一行,而山多爾認為他比所有律師親戚們都更有趣。我突然想起天朝的很多人嘲笑元首的前妻沒眼光,殊不知人生的幸福並不以社會地位的高低來衡量,而是取決於是否能遵從自己內心的意願前行。
山多爾一生不向任何政治勢力屈服,社會主義佔領匈牙利後,他被迫流亡海外,原因「不僅僅因為他們不允許我自由地寫作,更有甚者的是,他們不允許我自由地沉默。」
山多爾在晚年的日記中寫道:謊言,還從來未能像它在最近三十年里這樣地成為創造歷史的力量。
1989年,89歲高齡的他在海外的家中飲彈自盡,至死都沒有再回自己的祖國。我想他一生也許並不完全快樂,但他留下了一身沒有被玷污的傲骨,做了他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15.《草葉集》
原著:馬洛伊·山多爾(匈牙利);譯者:舒蓀樂;譯林出版社
在談到生活的價值時,他說:你只要在別人說謊時不去幫腔,當別人都在高喊「對,對!」時不要跟風,終其一生,堅持不懈,絕不委身於人類的謊言。
在談到生活的節奏時,他說:不要生活在「安逸」中,永遠懷著迎接風暴和火災的心情。一旦與風暴和火災打了照面,也不要大驚失色,六神無主。從容地說:「就在這」,然後對抗它,撲滅它。
說到旅行時,他說:切勿獨自旅行。孤獨的旅行者是在身不由己地完成任務。只有與可以信賴的貼心人同伴同行才能啟程。獨自旅行是一種折磨,就像把人關在了一座大若世界的牢獄中。
在談到作家和世界時,他說:一個作家不要看重社會威望,在社會中得到多少讚揚,就會在作品中失掉多少道德的重量。一個作家也不能承擔任何職務和官銜;只能負擔一個,那就是他的名字。
對於愛,他說:大自然會授意方法,讓我們無所顧忌地去愛那個並不愛我們的人。只有當我們哭天搶地、尋死覓活地向另一個人索求愛時,它才不予理會。
關於高尚的人,他說:高尚者最明顯的特徵便是無所畏懼,他們只擔心遭受良心的譴責,但同時也是刀槍不入。
他就是馬洛伊·山多爾,這就是他的《草葉集》,一部思想的火花。我從中領悟到獨立思考的方式、居安思危的態度、旅行的意義、優秀作家的標準、愛的真諦,以及如何做一個高尚的人。從這本書來看,山多爾不僅是位作家,他還是位思想家,是一名永不言敗的鬥士。
※敲黑板:彼德麥式、馬卡特時代,中歐繪畫的兩個關鍵詞!奧地利國家美術館-中
※居然有尊雕像酷似馬雲!奧地利國家美術館-上
※正宗傳統英式早餐啥樣?帶你去英國電影《夾心蛋糕》里的那家老店吃一次
※到聖托里尼的伊亞,吃什麼?看什麼?在哪欣賞世界最美日落?
※道頓堀、蟹道樂、江戶川、空中庭園,還有迷人的大阪之夜
TAG:書蟲游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