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儒家現實主義學派代表人物:荀子

儒家現實主義學派代表人物:荀子

荀子,名況,又名荀卿,趙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他的出生不詳,大約在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38年之間。在儒家中,荀子的思想和孟子是對立的,有人說孟子代表左翼,而荀子代表右翼。但其實,孟子的思想裡面也有偏左的個人主人,和右翼的強調道德和價值。荀子也有強調社會控制和自然主義的思想。

關於人的地位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之對立的荀子的最著名的思想是人性始於惡。因而,荀子的哲學可以說是從惡到善的教養的哲學。他的總體思想是: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創造的。也正因為如此,人在宇宙中與天地萬物是同等重要的。「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謂之能參。」。而孟子覺得要成為聖人,必須「知天」,也就是知天命。而荀子則相反,認為,唯聖人不求知天。荀子認為,宇宙的三種勢力:天、地、人。各有其特殊的職責。

關於人性的學術

按照孟子說的:仁義禮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發展這四端,人就可以成為聖人。但是荀子認為人性必須加以教養,因為凡是沒有經過教養的東西都是不會善的。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但是荀子也認為,人人都可以通過教養而成為聖人,

道德的起源

人在道德方面如何能善?荀子提出了兩個方面的論證。

第一,荀子指出,人們不可能沒有某種社會組織而生活,因此我們都需要相互合作,因此人們的行為需要規範。這就是「禮」,儒家一般重視禮,荀子也特彆強調禮。人們必須一起生活,為了在一起生活而無爭,各人在滿足自己的慾望方面必須接受一定的限制。禮的功能就是確定這種限制。有禮,才有道德。遵禮而行就是道德,違禮而行就是不道德。

第二,荀子指出,何為自然何為人為的區別,也就是莊子所做的天與人的區別。禽獸有父子,有牝牡,這是自然。至於父子之親,男女之別,則不是自然,而是社會關係,是人為和文化的產物。它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精神的創造。人應當有社會關係和禮,因為只有它們才使人異於禽獸。從這個方面的論證看來,人要有道德,並不是因為人無法避開它,而是因為人應當具備它。這方面的論證又與孟子的論證更其相似。

在儒家學說中,禮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綜合概念。它指禮節、禮儀,又指社會行為準則。禮的功能是調節,人要滿足慾望,有禮予以調節。但是在禮節的意義上,禮還有另外一個功能,就是使人文雅。在這種意義上,禮使人的情感雅化、凈化。這是荀子對於道德觀的重大貢獻。

儒家以為,喪禮和祭禮在禮中最為重要。但這些不免和迷信和神話相關,為了澄清,儒家提出了新的觀念,在儒家經典中,有兩部是專門講禮的。一部是《儀禮》,一部是《禮記》。而且《禮記》大部分是尋找寫的。認為,人心有兩方面:理智的;情感的。親愛的人死了,理智上也知道死人就是死了,沒有理由相信靈魂不滅。如果只按照理智的指示行動,也許就沒有喪禮的需要。但是人心的情感方面,使人在親人死了的時候,還希望死人能復活,希望有個靈魂會繼續存在於另外一個世界。若按照這種幻想行事,就會以迷信為真實,否認理智的判斷。

所以,知道的、希望的,二者不同。知識是重要的,可是也不能光靠知識生活,還需要情感的滿足。在決定對死者的態度時,不能不考慮理智和情感這兩個方面。照儒家解釋的,喪祭之禮正好做到了這一點。我已經說過,這些禮本來含有不少迷信和神話。但是經過儒家的解釋,這些方面都凈化了,其中宗教成分都轉化為詩。所以它們不再是宗教的了,而單純是詩的了。

邏輯理論

「正名」是孔子提出來的。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和孔子都對社會倫理很有興趣,所以他們應用正名的範圍也基本上限於倫理。而尋找將正名學說發展成為了邏輯理論,這與後期的墨家相似。他寫道:「所以知之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就是說,人所有的認識能力叫做「知」;認識能力與外物相合者叫做「智」,即知識。認識能力有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他所謂的「天官」,例如耳目之官;另一個部分就是心。天官接受印象,心解釋印象並予之以意義。

關於名的起源,荀子認為其一部分是倫理,一部分是邏輯。至於名的邏輯功用,荀子說,名是給予事物的。關於名的邏輯分類,荀子認為分為兩種:共名和別名。共名就是我們推理的綜合過程產物,別名就是分析過程的產物。一切名都是人造的。比如「狗」這個名字,如果一開始,我們叫它「貓」其實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的名,一旦經過約定應用於一定的實,那就只能附屬於這些實。

論其他各家的謬誤

荀子認為,後期的墨家的論證大都是以邏輯的詭辯術為基礎,因此都是謬誤。荀子斷言,出現這一切謬誤,是由於「今聖王沒」。若有聖王,他就會用政治權威統一人心,引導人們走上生活的正的正道,那就沒有爭辯的可能和必要了。

荀子在這裡反映了他那個動亂的時代精神。那是一個人們渴望政治統一以結束動亂的時代。這樣的統一,雖然事實上只是統一中國,可是在這些人看來,就等於是統一天下。

荀子的學生,有兩個最著名:李斯、韓非。這二人都在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李斯後來做了秦始皇帝的丞相,始皇最後於公元前221 年以武力統一了中國。這兩位君臣一起致力於統一,不僅是政治的統一,也是思想的統一,這個運動的頂點就是公元前213 年的「焚書坑儒」。另一位學生韓非,成為法家的領袖人物,為這次政治的、思想的統一提供了理論的辯護。法家思想我們後面會論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不能說的秘密 的精彩文章:

艷絕六朝,情深班蔡——史上最有才情的風塵女子

TAG:歷史不能說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