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佛的慈悲心是平等的、是普遍的。我們自己的心跟佛心也是一樣,我們的慈悲心是盡虛空、盡法界、盡眾生界,不是外來的。為什麼在境界里有的時候慈悲起現行,有的時候慈悲沒有?這個道理在《楞嚴經》上有答案,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遇到緣它就現行,不遇緣雖然周遍,它不起作用。比如電視台的電波無所不在遍一切處,你要沒有個電視機,不把頻道撥對,雖然電波充遍空間,但是它不現行;你有這一台電視機擺著,頻道一撥對,那個影像立刻就現出來,這就類似於「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自己的本心是平等的、是清凈的、是慈悲的,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是無二無別,本來是如此。如果能夠堅信自我的真心清凈、平等、慈悲,跟諸佛菩薩確實是一樣的,一點都不懷疑了,那就是圓頓的根性。圓教跟其他不同的地方就在此,他有這個自信。
我們常常讀誦大乘經典就常常有悟處,雖沒有大悟,常有小悟就好,小悟積多了就大悟,大悟積多了就徹悟,就能夠悟入一真的境界。大乘經典讀多了,薰習力量強,不念經的時候也開悟,日常生活當中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也開悟,薰習的功夫、力量到達這個程度就是如此。正是六祖所說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又說「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能大師是先天的底子厚,乘願再來的。我們這一生培養個若干年,我們也能夠到能大師這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常生智慧,於內於外、於自於他,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絲毫都不迷,這就是大自在,這是真正的解脫。
佛所說法,無論是方便說、是稱性說,方便與稱性是一不是二,所以方便也是稱性。換句話說,佛的教誨、言詞都是從一切種智裡面流露出來的,而眾生根性不同,隨類各解。圓教菩薩聽的是圓頓大法,小乘聖者聽到的是小乘的教法,我們凡夫人天聽到的是教我們人天善道。這就是所謂「佛以一音而說法」,這個一音就是同一個一切種智。凡夫、小乘聽到這句話也能聽懂,一切唯心造,業造的;權教菩薩程度高一點,一切唯心造,什麼心?八識,識變的;圓頓性人所聽的,真心所現。佛是一句話,每個人聽到,程度不同,解釋就不同,對不對?都對。程度高的人解得深、解得圓;程度淺的人他解得淺、解得偏,但都對、都沒錯。
所以,佛的說法是圓的。一句話怎麼能只做一個解釋?一個一種解釋,不能做第二種解釋,那個言語是死的不是活的。佛所說的每句話,你要是把它解開來,無量無邊,不止這三種。怎麼說無量無邊?眾生的程度無量無邊,以一切唯心造這一句來說,五十一位菩薩就五十一種不同的解釋。五十一位菩薩這是歸納,實際上何止五十一類?無量無邊差別之類。眾生隨類各得解,我們今天講佛法實在是不容易,來註解一下,談何容易?佛口裡說的是圓的,我們一注都是死的了,所以佛才教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佛說的,圓滿至極。佛在大經里又教給我們,「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要什麼人來說?有修有證。換句話說,他自己必須是見了性,是入了不二法門,這樣的人他來講佛法也是圓的。他雖然沒有證得究竟圓滿的一切種智,也證得一分、兩分,從圓教初住以上就有一切種智,初住菩薩一分,二住菩薩兩分,到如來地就是圓滿。圓教初住以上叫分證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來講佛的經典決定不會講錯,只可以說他講的有淺深差別,決定不錯。為什麼?他有一切種智,所以經典在他口裡是圓的,不是死板板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學佛修行筆記:「觀像念佛的要領」
※「正定」與「念佛」
※2018新年快樂
※學佛筆記:「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楞嚴經》參習 102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