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那麼大,為什麼不看看它,細述天文攝影
天文攝影的起源
宇宙中蘊含了數不清的星體,絕大部分都是人眼無法感受到的。人眼雖然精良,但畢竟「口徑」太小,威力不足。所以人類發明瞭望遠鏡。有瞭望遠鏡,人類的視野在一瞬間拓展了千百倍,看到了更多新的星體、新的現象。但可惜的是,人眼無法累積光線,所以仍然力有未逮。
19世紀中葉,法國人發明了感光乳劑,
創造了攝影術,天文學家們馬上想到利用攝影的方法,把星體拍下來,這就是天文攝影的開始。此後,感光材料越來越進步,品質越來越好,天文攝影的地位就越來越重要。到了現今的天文學,不用攝影的方法,已經無法做任何的天文研究了。
天文攝影的要求
對入門的天文愛好者而言,天文攝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百科把它分兩部分來說:
天文攝影的內在要求:
身體健康:
天文攝影都在夜間進行(太陽除外),而且要長時間熬夜,身體不好可會受不了的;
滿腔熱血:天文攝影是一種長時間的等待,成功比率又不高,所以沒有滿腔熱血可提不起勁來。
天文攝影的外在要求:
懂得地理:天文攝影是很挑環境的,所以要能夠知道怎樣的環境才是適合天文攝影的;
會看「風水」:
除了環境之外,天文攝影也很挑天氣,要學會判斷大氣的穩定度及透明度;
荷包滿滿:
(土豪可忽略此項)天文攝影的器材都不便宜,「囊中羞澀」的話就玩不起來了。
對業餘天文愛好者而言,天文攝影可以分成固定攝影、追蹤攝影及擴大攝影三種。現將這三種攝影法所需的器材列表如下:
固定攝影:單眼相機,可交換的鏡頭,三腳架,快門線;
追蹤攝影:
赤道儀,望遠鏡或相機鏡頭,單眼相機,快門線,導星裝置;
擴大攝影:赤道儀,望遠鏡,擴大攝影裝置,擴大攝影目鏡,相機接環,單眼相機,快門線。
基本上,這些器材並不限廠牌或等級,但還是以高級型比較好。另外如前所述,天文攝影都是在夜間進行,所以有些個人裝備是很必需的。
個人裝備:羽絨衣,羽絨褲,防寒頭套、手套、鞋襪,頭燈;
望遠鏡裝備:電源(電池),記錄紙,懷爐或除霧電熱線,定時鬧鐘。
最後需要的是一部車。天文攝影的設備都是精密機器,都需要小心呵護,而且赤道儀不但貴又重,如果是利用公共運輸系統來搬運,實在非常不方便,久了也怕會對這些「貴重」儀器產生不良後果。
天文攝影的目的
辛辛苦苦地拍星星有什麼用呢?除了可以做科學研究外,這些美麗的星空照片,也可幫助天文學的推廣,提升一般民眾的科學常識。其實,人類都有探索未知的渴望,天文攝影正是人類探索未知的一種活動,滿足了人類的好奇心。
天文攝影是不會沒落的,它甚至有了一個革命性的改進:CCD取代了傳統的軟片照相。CCD有一切軟片所沒有的優點:感度高、不需沖洗、可重複使用、可立即看到結果等等,只是目前價格仍高,但仍不減CCD明日之星的風采!
※美國宇航局6天前才發現的一個卡車大小的小行星將在數小時後與地球接近
※為什麼說銀河系中心會有黑洞,它是如何形成的?
※生命的最基本物質是氨基酸,那麼地球上最初的氨基酸從何而來?
※現在科學最大的謎還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因為它太神秘了
※人類要實現遙遠的星際旅行,首先要先解決座艙的問題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