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戶撒刀王」項老賽:千錘百鍊刀客匠心

「戶撒刀王」項老賽:千錘百鍊刀客匠心

刀,乃十八般兵器之首。

歷朝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刀在中國歷史進程中不止是戰爭與防衛的利器,更有著尊嚴地位、仗義俠客的刀文化寓意。「寶刀出鞘,削鐵如泥」,它從陣亡者手裡滑落,又被後繼者從炮灰中拾起,直到今天,當刀光劍影不負歷史,卻也無需委以披荊斬棘護國衛民之重任,人們可還記得這一把刀背後的匠人匠心?

手中有刀:「硬可斬鐵柔可繞指」

項老賽手中有兩把刀,一把鋒利無比,曾在阿昌族阿露窩羅節民族手工藝製品比賽中獲得第一的美譽,享有刀中之王的稱號,刀之鋒利能同時揮刀斬斷25條毛巾;另一把刀可謂「削鐵如泥」,連續斬斷鋼筋後仍舊刀刃平整無缺口。戶撒刀工藝獨特,鋒利耐用,亦有「柔可繞指,削鐵如泥」之譽。1月1日,「2017V影響力德宏行」活動走訪「戶撒刀王」項老賽的家,他現場展示了一揮刀斷24瓶礦泉水的快刀技藝,瓶口整齊,一落一起,界地分明,十分精彩,贏得現場一片驚嘆聲。

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鄉是阿昌族聚居的聚居地,戶撒刀也叫阿昌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結晶,其先民約在唐朝時期就掌握了鍛制和鑄造鐵器的技術,明朝「三征麓川」(公元1441-1448年)以後,中緬邊境戰事頻繁,整個德宏邊關常常大軍雲集。為保證兵器供應,明朝隨軍工匠把兵器製作技藝傳授給阿昌族,使戶撒成為重要的「兵工廠」。

心中有刀:匠心工藝鍛造刀之鋒利

鍛造一把阿昌戶撒刀要經得住爐火的炙烤,近1000度的爐溫,反覆敲打20000多次;同時掌握火候,只有時間溫度要恰到好處,千錘百鍊方成材

一把好的阿昌戶撒刀,從選料到成型,無不傾注著工匠們的心血。刀具一般都採用上好的彈簧鋼、炭素鋼等;鞘和柄,也選用好材,下料前仔細琢磨,量材使用。鍛造時大鎚、小錘、鉗子配合默契,邊燒邊鍛。每種刀具的形狀、厚薄、長短、寬窄都力求恰到好處。淬水時,十分講究火候、水質,使刀刃硬度適中,鋒利耐磨。

這一切對項老賽來說,都沒有可以照本宣科的固定規則,全憑著一顆專註的匠心和日積月累的經驗。他做刀,幾乎一切都沿用著傳統古法,每一個細微之處,都有項老賽一錘錘敲打的匠心手藝在裡面,不少愛刀認識專程慕名而來。

桌上有刀:傳承阿昌族戶撒刀之盛名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打制的刀具「煉極精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用木、皮、銀等材料配製的刀鞘也極為精美,戶撒刀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單單是民族傳統的配飾了,更成為廣大收藏者的必藏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戶撒刀在兼收並蓄中不斷精進,現已發展出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性工藝品三大類、120多種,遠銷緬甸、泰國、印度、日本及歐美等國。

2006年,戶撒刀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戶撒刀王」項老賽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人,如今項老賽的刀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

在項老賽的家中,陳列擺放著眾多刀具,其中不乏精美獨特,裝飾精巧的刀,在刀上刻上「雙龍抱柱」或「二龍奪寶」等圖案,配上銅鞘、銅柄,使之金光閃耀,光彩奪目。近年來,在保證手工鍛造技藝不變的同時,刀的款式可以根據顧客需求進行改變,在刀鞘、刀柄的包裝上,項老賽也在根據市場進行了不斷的創新。

當流水線式的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匠的手工作業,加之市場的商品琳琅滿目,在外來文化和社會經濟轉型的壓力下,戶撒刀製作的傳統技藝和設備有被現代機械及原材料替代的趨勢,阿昌族戶撒刀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急需保護。但像項老賽一樣的手工匠人們正在不斷的創新努力,用不變的匠人匠心傳承和發揚著戶撒刀文化。

文/永兆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兵器大揭秘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古代劊子手寧可鈍刀砍人,也不願磨光呢?
誰說刀具一定要花錢購買?其實你也可以自己鍛造
冷兵器竟有「同胞兄弟與姐妹」,你分得清嗎?
武俠劇中十大最浮誇的角色,第九位僅出場4分鐘就被滅了!

TAG:古兵器大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