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方極樂凈土如此殊勝 現代人為何難以生起信心?

西方極樂凈土如此殊勝 現代人為何難以生起信心?

文/溫金玉

今天是十一月十七,為彌陀聖誕日。謹以《佛說阿彌陀經》為中心,談談彌陀凈土信仰。

信心難生,是我們目前最大的障礙。人們習慣將一切進行解構,既不信他,亦不自信。不信任已成為人與人之間一道冰冷的牆。過去的人桃園三結義,今天的人老死不相往來。

小學時讀課文:一個雨夜,列車到站了,雷鋒叔叔看到一個大嫂抱著孩子,拿著行李,走上前說:大嫂,把孩子給我,把包袱給我,我送你回家。很溫馨的場景。而今天的雨夜,如果再有這樣的情形,大嫂多半會報警。

清時徹悟法師就說過:「杯銜弓影病難消,幾度逢君舌苦繞。肝膽這回都吐盡,奈何依舊首橫搖。」說什麼都不信?要怎樣,你才能信!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如何建立信仰是我們今天面臨的重要課題。

學誠法師曾指出:「佛教自身建設是佛教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加強佛教自身建設,就是要加強信仰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教制建設、組織建設和文化建設——六個建設。」

在這個「六個建設」中,信仰建設是核心,道風建設是根本,人才建設是關鍵,教制建設是基礎,組織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紐帶。信仰建設作為核心建設,擺在中國佛教界面前。

今天透過《佛說阿彌陀經》,呈獻給大家信仰如何建立。

一、《佛說阿彌陀經》的殊勝地位

《佛說阿彌陀經》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凈土三經。

今日佛教在普通民眾中最普及的宗門無過凈土宗的念佛法門,而為凈土行人最熟悉的佛經無過《阿彌陀經》,是凈土宗的根本經典。

此經曾有三種漢譯本,分別為姚秦鳩摩羅什、劉宋求那跋陀羅、唐玄奘所譯。求那跋陀羅譯本已不傳。

該經是少有的釋迦牟尼不請自說之經,可見其殊勝之至。被列為漢傳佛寺日課必誦經典之一,譽為「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乃至出現史上佛教興盛時期「家家彌陀,戶戶觀音」的盛況,「阿彌陀佛」成為佛子間問訊的敬稱口頭語,「南無阿彌陀佛」亦成為漢傳寺院刻寫最多的壁書。

此經所提倡的念佛法門由於易學,使得念佛一時之間蔚為風氣,甚至廣泛流傳於漢字文化圈各國,如日本、韓國、越南等。

二、核心內容

漢傳佛教中的通行版本,是被稱為中國佛教史上三大譯經師之一的姚秦時期的鳩摩羅什的譯本,該經簡明扼要地講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的位置、莊嚴勝境及其教主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以及修持的方法、功德和殊勝地位。

本經按照佛經的三分法,可分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部分,相應的其內容也有三個方面:

首先,序分是講述此經緣起,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法會上,為舍利弗等諸多弟子講說此經。

其次,正宗分有兩部分組成。

一是讚歎極樂凈土,詳細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報世界和正報世界種種殊勝,令眾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凈土法門。

佛告訴舍利弗尊者,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經過十萬億諸佛國土,那裡有一個世界,叫做極樂,那個世界裡面,有佛名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普度眾生。

這個世界的環境,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池、八功德水、四色蓮華、七寶樓閣、黃金為地。風吹羅網,常作天樂,眾鳥齊鳴,皆演法音,眾生聞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又說: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能照十方國土。佛的壽命也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佛的國土和菩薩、羅漢也是無量無邊。

經中還說:十方世界念佛眾生,一生到那裡,個個都得三種不退,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二是佛勸導眾生髮願,願生西方。那裡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討論佛法。

佛對舍利弗說:以微少善根、微少福德因緣,不能得生彼國。

我們既然聽到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要念念相續、執持名號,七天、兩天、一天、乃至一念,要凈念相繼。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到臨命終時,即能得到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許多聖眾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第三,流通分是稱讚佛為眾生宣講此經的無量功德,勸勉眾生不要辜負佛的苦口婆心。

蓮宗九祖蕅益大師指出,此經是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葯,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義,《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三、本經意義所在

《佛說阿彌陀經》其經名說包含了能說之佛與所說之佛。

佛,為本經能說佛,即釋迦牟尼,以大悲願力,為眾生宣說無上妙法。阿彌陀即是所說佛,含無量義,如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等。

此經開示「持名念佛,帶業往生,橫超三界」之經法。宣示此一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但備「三資糧」,便得「三不退」。誠屬「方便中之方便,捷徑中之捷徑」。

是以古德有云:「人天路上作福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因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方便簡易,是能夠真正實現「普度眾生」的捷徑,故佛陀極力推薦,但同時提醒正因為如此,也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無量壽經》也說「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明末蓮池大師曾以四種譬喻來解答:「譬如有人,身入大海,復乘破舟,復遇逆風,復沖巨浪,復值羅剎魚王毒龍,危在頃刻,而能於中,安隱得渡,是之謂難;不但自渡,並渡諸人,置之彼岸,是難中難。大海、破舟、逆風、巨浪及羅剎等,此喻五濁,自渡喻得道,渡人喻說法也。」

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

須從信、願、行做起。

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所願而證所信。

楚石禪師有詩云:「西方有路少人登,一句彌陀最上乘。把手牽他行不得,但當自肯乃相應。」

修習凈土首先要生信。

善導大師講信心之要: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凡夫,曠劫以來流轉生死,無有出離。二者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智旭說:「始知念佛三昧,實無上空王,方肯死心執持名號,萬牛莫挽也。」

立願是凈土三資糧之一,凈土法門的修行重在立願,願力不可思議,倘能真心發願,往生西方的大事必定能夠實現。

徹悟大師提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的十六字綱領,彰顯了凈土發願的重要性。

凈土立願首先要發願出離這個世間,有忻厭心,發出離心。其次立願要一定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裡修行成佛。最後立願要回世間普度眾生,令一切苦難眾生都能覺悟修行佛法,這就是發菩提心。

蕅益大師也認為,發無上菩提心是凈土修行的指南,「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凈土指南。」

《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歷代凈土祖師大德都認為,凈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以彰顯凈土法門修行簡便、往生容易。

然而,近代以來,凈土大德、一般信眾都在感慨凈土法門修行者眾,而往生者少,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往生誓願難立,菩提心難發,或平時追逐五欲六塵,或念佛只求來生福報,或在生死面前留戀世間的名利、親情,沒有堅固的往生願望。

凈土法門,以起信為入門根本,而在生信之後,則以發願為修持的第一要務。尤其是在現代這樣個人至上的時期,發願顯得尤為重要。

現在凈土行人大多重視念佛行門,重視一天要念多少佛號,煩惱自己總也達不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卻往往忽視了行的前提和根本——立願。

而念佛人之所以功夫不得力,往生大事不能成辦,往往是因為不重視發願,不知道怎樣發願,或者根本就沒有深切的願力。

沒有往生大願,則在臨命終時必為業力所牽,以致難以為阿彌陀佛接引,而不能往生。

現代社會許多凈土行人,對凈土法門能信能行,但懼怕死亡,留戀此娑婆世界,忻厭心微弱,難以立往生凈土的誓願,更不用說往生之後成佛度眾的菩提大願了。

印光法師說,「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凈土之境不現。」

印光大師特別指出,這是「過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不是阿彌陀佛不來接引,不是阿彌陀佛不慈悲,也不是凈土法門不簡捷、不方便,實在是自己不願意到西方去,阿彌陀佛也沒有辦法。

求往生,便是要讓願力勝過業力。命終最後一剎那間,自己的願力和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便可隨願往生,所謂「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

古德教我們「厭離娑婆,欣往西方。」前一句是佛說苦集二諦,後一句是滅道二諦。凈土法門不可思議,能信此法亦不可思議。

《大乘無量壽經》經云:「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佛法難聞今已聞,這也是甚深福德,須用心珍惜。

現代社會物慾至上,享樂之風盛行,對凈土行人的往生信願產生著阻礙、破壞作用。從另一個角度講,堅定的凈土信願則是抵禦當前社會物慾膨脹等侵擾、障礙修行的一把利劍。

凈土學人要堅持勤修凈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牢記印光大師的囑咐:「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未來的往生,要有今日的資糧;極樂世界的實現,要有人間凈土的支撐。往生的目的,是要再來度眾。萬善齊修,力行菩薩道。不是只知往生西方離苦長樂,一去不復返。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號稱修凈業,不顧家庭,不管社會,不修凈業三福,只是一味外求。

聽同事說起一事:「有一博士,畢業後不去求職,不去謀生,每天很精進,日課十萬聲佛號。妻子埋怨他不務生計,不顧妻兒。他說,我這是在做了生死的大事,功德自然會迴向你們娘倆,怎麼就不能理解呢?」

這樣一種修法會傳遞給人怎樣的人生觀?有可能令佛教蒙上一層灰色的色調,導致普通大眾對佛法的誤解。

所以,凈土的弘揚,要走向光明,走向積極,在歡喜自在中修行,在自利利他中成就。

以人間佛教來發達人生,將利樂有情、莊嚴國土作為人天正道,所謂利樂一切眾生界,恆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以出離心為基,而出離心要以菩提心為導,既不共又不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在聖道門的基礎上建立凈土門,既可三根普被,又要平等包容。蓮池大師說:「來問一門深入之旨,彼蓋為門庭各別者言。」

要有「兩腳踢翻塵世路,一肩擔盡古今愁」的責任與擔當。只有胸懷大眾,善因善果,同發菩提心,共作彌陀使,才能感得東土三千界,遍種西方九品蓮。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大安法師:能夠容人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恭迎阿彌陀佛聖誕 我們一起好好念佛!
永明延壽大師:勸世念佛歌
弘一大師:悉發菩提心 廣納四宏願
馬明博:四祖寺的夢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