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宣州自古「詩酒」地—— 「片面之瓷」話宣城之三(下)

宣州自古「詩酒」地—— 「片面之瓷」話宣城之三(下)

原標題:宣州自古「詩酒」地—— 「片面之瓷」話宣城之三(下)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50期


宣州自古「詩酒」地


—— 「片面之瓷」話宣城之三


陳 亮

我痴迷古瓷,喜好從舊城改造的工地去發現、去追尋一些看得到摸得著的殘瓷碎片,這幾乎成了我工作之餘的全部愛好。十餘年來,我利用雙休日、節假日起早摸黑跑宣城老城改造工地,親手採集了一萬多件埋藏於地下各個時期的古瓷標本,通過對這些標本的進一步整理,我發現宣城老城的九街十八巷地下文化層中,最多最普遍的標本,要數飲酒器具了,盛儲器、溫煮器、挹取器、斟灌器、飲用器等應有盡有,其中盛酒器有缸、罌、尊、瓶、缶、壺等,飲酒器有杯、盅、壺、盞、碗等等。現按各朝代先後順序,擷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標本,初步作一點介紹和探討。


宋、元時期亦選六幅圖片標本稍加商榷:



圖十二


北宋白瓷瓜楞執壺,高17、8公分,口徑6、6公分,底徑6、7公分,長喇叭口,瓜楞腹,疑是繁昌窯或涇縣搖(窯)頭嶺一代的產品,腹部粘有窯渣,欠精緻,應為普通百姓飲酒的斟灌器。


說到這類酒壺,忽然想起北宋張耒的《田家》詩:「社南村酒白如餳,鄰翁宰牛鄰媼烹。插花野婦抱兒至,曳杖老翁扶背行 淋漓醉飽不知夜,裸股摯肘時歡爭。去年百金易斗粟,豐歲一飲君無輕。」這是一首歌頌豐年,描寫農民歡聚的詩。他雖因「元祐黨籍」案牽連,移知宣州,而關心體察民情未改。


宋代的「社」是指供奉土地神和五穀神的地方。村酒已經釀好,鄰翁宰牛,鄰媼烹煮。農婦頭上插花,抱著孩子來,老公公拄著拐杖,抉著腰來。有的露著大腿,有的挽著胳膊,又吃又喝,痛快了一夜。社日也是宋代勞動婦女的節日,在這天,她們可以停止針線活。宋人黃公紹詞曰:「年年社日停針線,怎忍見、雙飛燕?」宋代村婦們在這一天與男人們一起大吃大喝,共享社酒、社肉,一同分享歡樂。



圖十三


宋影青瓷鑲銀口杯標本,高5、9公分,殘寬9、2公分,底徑3、5公分,內底印有菊花一朵,杯口鑲銀,應為較高檔次的飲酒杯。杯中的菊花秋意,與朱熹的同榜進士、宣州人陳天麟的《舟中》詩相吻合:「湖闊帆風飽,山長眼力疲。晚涼行進酒,秋色最宜詩。」詩中描繪了一幅湖中泛舟,進酒賦詩的秋景圖,湖闊山長,風高帆鼓,晚涼酌酒,秋色賦詩。

其實宋元時期在宣州,飲酒賦詩、敘事言志的風氣和唐代一脈相承,而且更具本土化,詩酒文化深深紮根,枝繁葉茂。邑人宋詩開山祖梅堯臣的許多詩篇里,都記錄了當時的酒與詩的交融,如:「山僧邀我輩,置酒比陶潛」;「我飲雖不多,杯杓安可闕」;「卻入舟中飲,無令盞盡遲,須拼一日醉,便作數年期」;「三更醉下陵陽峰,平湖溪上去無蹤」;「笑處岩相答,歸時酒在顏」。邑人、著名詩人周紫芝的詞:「欲醉江梅興未休,待篘春瓮洗春愁。」「對酒情懷疑是夢,憶花天氣黯如秋。」等等。篇幅所限,不多贅述。



圖十四


元代青白瓷執壺,高11、8公分,口徑5、6公分,底徑7、2公分,小盤口長流長柄,為仿金銀器風格,屬略顯貴氣的斟酒壺。



圖十五


元代高足杯杯足標本。這是元代高足杯杯足的「集體照」,它們是在大唐國際售樓部工地(原古城拱極城門內)處集中採集到的。


有記載說這裡曾是宣州(寧國)衛戌營地,是否屬當時守備官兵出征時 「摔杯壯行」的遺存,尚難肯定,但從杯的較大容量看,要麼這批飲酒者酒量大,要麼元代蒸餾酒發明後一時還不夠普及,喝的還是老酒。


明代藥物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除說明我國燒酒創始於元代之外,還簡略記述了燒酒的釀造蒸餾方法,是迄今關於蒸餾酒的最為明確記載,頗為可信。


圖十六


龍泉窯元代高足杯,高8、3公分,口徑11。5公分,底3、8公分,口殘,釉青翠。



圖十七


龍泉窯元代卧足小杯,高3、3公分,口徑8公分,扁平底卧足,青釉肥厚且開片,小容量,可能屬高度蒸餾酒飲用杯。其卧足與扁平的造型,疑似可用來「曲水流觴」。


如今宣州南湖貢村仍保存一尊國內罕見的元代 「流觴台」,台由三塊巨石組成,檯面刻有「貢」字形溝槽,以營造「曲水流觴」之優雅場景。元曲大家張養浩曾用「十畝芳園盡種花,客來觴詠樂無涯。」的詩句給予描繪。


「曲水流觴」是上巳節中派生出來的一種習俗。那時,人們在舉行祓禊儀式後,大家坐在水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彼此相樂。「觴詠」即邊飲酒邊賦詩,從這尊窄小的觴槽寬度看,只能漂流小容量的酒杯,可能是「觴詠」時用蒸餾酒待客。值得重視的是,這尊「流觴台」是宣州「詩酒」文化很有價值的歷史見證。


最後想用六幅圖片引出一些宣州(寧國府)明清時期的「詩酒」名篇佳句。



圖十八

明代青花人物高足杯.,高9、5公分,口徑8公分,底徑4、2公分,竹節高足,主題紋飾畫名士騎馬,童僕攜琴,匆匆訪友,彷彿與邑人、明代藏書家梅鼎祚訪友訪書的行蹤相像。


據史料記載,明萬曆五年,邑人梅鼎祚毅然棄舉子業,返鄉歸隱,與名士焦竑、馮夢楨、趙琦美訂約,各為訪求博採遺書逸典、珍本秘籍,每隔三年聚會於金陵。建「天逸閣」,藏書著述其中。他的詩與其先祖梅堯臣一脈相承,詩中沁滿酒香。如「憶昔老春悲紀叟,恨不夜台且沽酒。試今而復茲地游,善釀主人一何有?」,「半嘆人生苦短,半贊如酒一生。」



圖十九


明代青花花卉紋小杯標本,高3、3公分,口徑6、8公分,底徑2、6公分,紋飾抽象,似生機勃勃的池塘小景。



圖二十


明代青花釉里紅菊紋杯標本,高5、9公分,殘徑7公分,殘底徑3、2公分,青花葉叢中,釉里紅秋菊花或盛開或含苞。



圖二十一

明代白釉小杯,高4公分,口徑6、4公分,底徑2、5公分,胎雖薄,型飽滿,白釉滋潤,白凈如雪。


三隻小酒杯的紋飾疊加在一起的意境順序是,由圖十九的生機勃勃的春夏季,到圖二十的菊開葉枯的秋天,再到圖二十一的「白雪皚皚」寒冬。彷彿同明代萬曆狀元郎沈懋學一首《敬亭懷愛登之馮開之》的詩意相貼近:「晚岫飛雲高鳥盡,秋原落木斷鴻哀。相看不厭余山色,何日同君一舉杯。」敬亭山傍晚山谷飛雲,鳥無蹤影,落木蕭蕭,聽不見鴻雁悲鳴。沈懋學由入仕時的躊躇滿志,輾轉到如今辭官回宣城老家,失意且冷落。



圖二十二


清初青花杯,高4、3公分,口徑8公分,底徑3、7公分,青花發色淡雅,釉潤如玉。



圖二十三


清代青花山水人物紋太白尊,高12、8公分,口徑4、8公分,底徑9、1公分,小口微侈,短頸,溜肩,腹部漸闊呈半球形,淺圈足。山水人物構圖優雅,意境高遠。胎骨細膩,釉白如玉。


試想白如玉的「酒尊」若能裝滿「白如玉」的美酒,該是多麼的愜意啊,清初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詩里還真有「白如玉」的美酒,他在《麻姑酒歌》中寫到:「石樑之上龍湫口,野店人家賣仙酒。蔗漿柔旨色黃菊,佳者冷冷白如玉。」想必清初的宣州「麻姑酒」也是當時的名酒吧。同時期的還有一種稱為「宣州豆酒」的名酒,在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的《險園食單》和清佚名的《調鼎集》中都有記載。


仔細找找,清代宣州(寧國府)以酒賦詩的名流同樣很多,譬如著名畫家梅清的《重登煙雨亭》:「造次重攜濁酒卮,千山仍抱一亭欹。眼中煙雨三年夢,半是醒時半醉時。」;著名的數學家梅文鼎詩有:「美酒留賓客,高言見古初。」;著名畫家石濤詩有:「靜把數編朝隱几,閑攜卮酒夜移船。」等等。


追溯古宣州歷代飲酒與詩歌交融的蛛絲馬跡,探討宣州酒文化史,無論效果如何,會有所增益的。假如我們的先人們沒能從商周時期開始就吸收和傳承釀酒術,那麼,卷帙浩繁的宣州地方史將枯燥許多;假如宣州的千年史冊上沒能留下千百首「詩酒交融」的名篇佳句,那麼,歷朝歷代的社會生活將寡淡許多,我們回顧往昔時,必定少了許多文化興味和歷史的厚重。


酒,乃天地間之尤物,入肚雖不能充饑,亦難解渴,唯作用於人的心神。心神經酒一滋潤,一刺激,便產生奇妙地變化,莫可名狀的詭譎,向外表現為言和行,便不同尋常了。因此,人世間有了酒,人類的生活便豐富多彩了,人類的歷史便斑斕多姿了,茫茫塵寰便增添許多有趣的風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許多悠長的滋味。如果說歷史是條長河,河中兌足了酒,河水便奔流得愈加生動和浪漫,翻騰起的浪花歷經千古而依然精彩。


(作者系宣州區農委黨委副書記、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童達清


製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傅抱石與《敬亭秋》
文德意象的寄寓之地 ——以旌德文廟為例(二)
新四軍是如何踐行群眾路線的(一)
宣城與清朝的文字獄
黃鶴一去不復返——「拾糞畫家」黃鶴的悲歡人生及其畫作(二)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