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籍眾多,何為善本?

古籍眾多,何為善本?

善本最初的概念

是指經過嚴格校勘、無訛文脫字的圖書。

印刷術産生前,書籍大都是寫本。

把原稿或別本認真繕寫下來,

經過與原文校核無誤,

就成爲善本。

善本概念最早出現在宋朝時期,是指版刻書籍的精品。善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內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校刊好、裝幀好、時代久、流傳少、具有學術價值和曆史價值的書籍。

版刻書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而成的書籍。

唐朝以前沒有印刷技術,文字都是用刀或筆刻、寫在竹木簡、縑帛、紙和羊皮上的。到了宋朝,雕版印刷技術已經相當發達,書籍發行量大增。當時的印書分爲官刻、坊刻和家刻,官刻是由朝廷經辦的,質量好。民間書坊刊刻的書籍質量參差不齊,裝幀、脫字、訛字、紙張、字跡等方面都存在種種問題,於是就有了對善本書的講究。

不同版本的書籍收錄的文獻有多有少、校勘精審程度也不相同,於是就有了足本和殘本、精本和普通本之別。

同時,書籍的版本出現有早晚、珍稀程度也不相同,也就相應地産生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複本的差別,這使得善本的內涵更加擴展。

後代許多學者對善本的概念不斷進行總結歸納,最終形成了現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條」說。善本的「三性」是指書籍應具備較高的曆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

「九條」主要是指:

元代及元代以前刊刻或抄寫的圖書,

明代刊刻或抄寫的圖書,

清代乾隆以前流傳較少的刻本或抄本,

太平天國及曆代農民政權所刊印的圖書,

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

或有學派特點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或抄本,

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時期、某一領域

或某一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

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或抄本,

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學者批校、題跋

或過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本或抄本,

在印刷技術上能反映古代印刷術發展的

各種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畫、插畫的刻本,

明朝的印譜、清代的集古印譜、

名家篆刻印譜的鈐印本以及有特色的親筆題記等。

善本的時代下限,現在一般確定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

轉自:style 壹格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坑文化藝術 的精彩文章:

《芳華》取景地,這座法式風情的滇南小城再也藏不住了
胡也佛的「女人們」,連張大千都甘拜下風
她的插畫有點污
唐卡,筆尖上的佛國
給男朋友發三遍「我要」,他竟然這樣回我!

TAG:老坑文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