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耗資近20億美元 Magic Leap開發的AR到底行不行?
據Business Insider網站報道,在發布6年宣傳視頻和融資近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1億元)後,神秘的佛羅里達州創業公司Magic Leap——曾獲得谷歌和阿里巴巴等公司投資,上周正式宣布新產品Magic Leap One。
該AR產品為開發者版本,將會於2018年發售。Magic Leap One包含1個AR眼鏡、控制手把及1顆攜帶的充電電池。
source:Magic Leap
Magic Leap One並未具備令人驚艷的新功能特色
Magic Leap因當初宣稱的Fiber Optic Projector技術,加上漂亮的CG展示影片吸引了不少目光,再加上Google、Qualcomm及阿里巴巴等知名大廠的投資,讓Magic Leap與產品成為了最熱門話題,但由於Fiber Optic Projector技術及供應鏈的困難,導致該產品一直未能發表上市。
雖然AR產品的市場一直沒有迎來爆發點,但Magic Leap也不可能一直拖延著不發表實際產品,這不光是無法透過產品銷售來獲取營收,也無法持續獲得更多投資資金,所以必須要推出Magic Leap One。
但由於Magic Leap只有提供了6項特色,以及一些可能應用的場域,並未詳細說明Magic Leap One詳細的規格與原理,因此Magic Leap One的設計並不見得會引入Fiber Optic Projector技術,可能會比較偏向常見的AR眼鏡設計方式。
尤其Magic Leap One列出的6項特色,並不見得真的讓該產品具備優勢,例如數位光場(Digital Light Field)與視覺感知(Visual Perception),以及持續性物件(Persistent Objects)這3個項目。
事實上也就是在講AR效果,包括實景與虛擬物件的影像整合、透過鏡頭模塊感知前方環境再加上AR效果;聲場音效(Soundfield Audio)則是現在每個產品都會宣揚一下自家產品的聲音效果;高效能晶元(High-Powered Chipset)就得看實際的晶元規格。
source:Magic Leap
不過由於Qualcomm有投資Magic Leap,再加上有ODG例子在前,並不排除Magic Leap One可能採用驍龍 835,甚至是845的晶元,而且在此時間點推出Magic Leap One,還能在CES上進行宣傳。
次世代互動界面(Next Generation Interface)則表示該產品會具備語音、手勢、頭部與眼球追蹤,也就是該產品內含麥克風、MEMS元件,以及對外對內皆有的相機模塊,而這些零組件也代表著大量電力的消耗,也因此Magic Leap One會附帶一顆攜帶型電池,可配戴在身上替裝置充電。
所以從這些項目來看,Magic Leap One實際上並沒有超出現有AR裝置太多的驚奇特色存在,只能透過實際的體驗效果來與競爭產品產生差異化,否則即使Magic Leap推出了AR產品,也無法開拓出一片市場。
Magic Leap One並未解決目前AR眼鏡遇到的問題
雖然Magic Leap推出了新產品,但Magic Leap One並沒有解決目前AR眼鏡遇到的問題,也就是高成本、少應用及單調的外觀設計。
高成本這項可先放到一旁不討論,畢竟Magic Leap One還未公布預計售價,但在應用方面,Magic Leap One的確沒有提出明確的應用功能,只有給出一些例如遊戲、創作、工作、購物等方向,然後希望開發者透過2018年發售的這款開發者版本來幫忙開發應用。
事實上有點像Google Glass與Hololens,都只是給了些願景描繪,然後希望由第三方開發者來創造應用,再來吸引消費者,但問題是當沒有任何市場保有量的裝置,要如何吸引第三方開發者有很高的難度,如果Magic Leap並無法拿出實際的應用服務,很有可能即使在2018年能推出開發者版本,但消費者版本仍會遙遙無期。
source:Magic Leap
其次則是Magic Leap One外型設計比較簡單,可能與消費者對於日常配戴產品的外觀設計需求有不小落差,會讓AR眼鏡即使具備了應用功能,消費者也不見得願意購買配戴。
所以Magic Leap推出新款產品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件,但Magic Leap One並沒有能帶給產業大幅變化的功能或設計存在,因此AR市場並不會因Magic Leap One而帶出大幅成長趨勢。
文丨拓墣產業研究院 蔡卓邵
※滬出台細則支持人工智慧產業 單個項目支持最高達到2千萬元
※中國率先發起萬億美元自動駕駛革命
※福布斯:VR/AR興起 世界都在關注中國人怎麼做
※電競、物聯網、AI為電子產品增長新方向
※外商人機界面晶元廠商多元布局,2018年將成台系廠商豐收期
TAG:TRI拓墣產業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