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三屠——清代明之際,一場浩大的屠殺
滿清入主中原之初,清軍對全國漢人的的屠殺不可謂不令人震驚。所以僅僅就當時而言,清之代明更像是異族侵略。今天我們來看看1645年清軍攻破嘉定後,清軍三次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
提到「嘉定三屠」,還需從「剃髮令」說起。對於讓漢人剃頭,清王朝原本是比較謹慎的。南明弘光朝投降,豫親王多鐸進入南京之後,發布公告:剃頭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意思就是只要求剃士兵和武官的頭髮,其他人等沒有強制。
然而,不久之後,這項政策卻發生了大逆轉。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一、滿清勢力進展迅速。除了東南西南,滿清基本已控制了整個中原。
二、漢人官員的推波助瀾。主動剃髮,以示忠心不二;或上書建議,以謀取賞識。
滿清感覺名正言順地推行滿制的時機已成熟,疑慮之心消除。六月,清軍再下剃髮令,命令十天之內,江南人民一律剃頭,「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由於這項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認同,原因之一是為了消弱漢族的民族意識,有利於殖民統治,引起了漢人的強烈反對與抵抗。剃髮令頒發到嘉定後,嘉定紳民拒不從命,喊出來「頭可斷,發決不可剃」的口號。嘉定城著名鄉紳侯峒曾主張積極地起兵抗清,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以死明志。於是侯峒曾聯合黃淳耀等人奮起反抗,清吳淞總兵李成棟立即領兵五千來攻。
嘉定城在黃淳耀的領導下,重新用土石加固了城牆,並且四處請求增援。八天後,援軍終於趕到。但是,這支由蔡喬率領的隊伍只有三百人,而且裝備極差,必打不過裝備精良的清軍,轉眼間就被李成棟的部隊攔截擊潰了。
侯峒曾、黃淳耀等人本來想借用城外鄉兵扼阻清兵。可是,四鄉鄉兵都是臨時組織起來的農民,根本沒有作戰經驗,人數雖多,實際上處於一種無序無領導的狀態,難以同正規清軍作戰。雙方才一交鋒,鄉兵就不戰自潰。甚至在作戰時,因為後退、逃跑等,常常出現踩踏現象,不過鄉兵經常能消滅一些小股的清兵。但是之後李成棟的弟弟就在鄉兵的一次伏擊中被殺死,導致李成棟惱羞成怒,親自率領全部人馬進攻城北的婁塘橋,將大部分集結在這裡的鄉兵全都殺死。之後破城,侯峒曾、黃淳耀等人也相繼身亡。
出於報復之心,李成棟下令屠城,清軍 「家至戶到,小街僻巷,無不窮搜,亂草從棘,必用長槍亂攪」,一心要殺個雞犬不留。
當時的慘景,有親歷者朱子素的《嘉定屠城略》中說道:市民之中,懸樑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
但嘉定城的劫難依然沒有結束。李成棟大屠殺後的三四天,僥倖逃脫的嘉定的倖存者開始溜回城裡。他們回城後看到如此慘狀,立即在一個叫做朱瑛的義士領導下,重新集結起來,共兩千多人。朱瑛領導著倖存者們在這座殘破的城市展開了一場反屠殺運動,處死了歸降清軍的漢奸和清軍委派的官吏。
同時,在嘉定城外,一支被打散的鄉兵隊伍聚集在葛隆和外岡,他們一旦發現那些剃了發的人,就將這些人當場處死。李成棟的一支小分隊也被這群鄉兵殲滅。李成棟狂怒下派了一支大軍進入葛隆和外岡,屠殺了所有的居民。這兩個城鎮也被夷為平地。
半個月之後,原來南明的一個名叫吳之番的將軍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邊民眾也紛紛響應,竟在忽然之間殺得城內清兵大潰出逃。不久,李成棟整軍反撲,吳之番所率兵民大多未經過作戰訓練,很快就潰不成軍,吳之番也提槍赴陳而死。李成棟軍第三次攻城,不僅把吳之番數百士兵砍殺殆盡,順帶又屠殺了剛剛到嘉定避亂的民眾,血流成渠。
自1645年閏六月初,嘉定人民自發起義抗清,兩個月內,大小戰鬥十餘次,民眾犧牲2萬餘,史稱「嘉定三屠」。
※滿清八旗軍最後的輝煌——戰勝五倍敵軍創造奇蹟
※看古代統一台灣的6次戰爭
※組圖——南宋疆域的變遷
※他是蔣介石的替身,連宋美齡都經常認錯,最後下場凄涼
※奠定華夏民族的逐鹿之戰
TAG:史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