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突破!這群癌症專家找到了「吞噬血液」的元兇
從骨髓、脾臟或淋巴結取出病變組織,將其放在特製儀器下觀察,竟發現存在「吞噬血液」的現象。
這不是影視畫面,是臨床上腫瘤專家活檢得出的結果——噬血綜合征。
1月2日,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獲悉,中山大學教授劉強、黃慧強聯同大連醫科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NK/T細胞淋巴瘤中常見致死性併發症——「噬血綜合征「的發病新機制,並研究控制「噬血綜合征」的藥物治療方法。研究成果於2018年1月1日發表於國際頂級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上。
致命的噬血綜合征
「在領域內,這一研究結果是轟動性的。」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內科副主任黃慧強說。
在傳統認知上,確診噬血綜合征等於走上不歸路。黃慧強表示,噬血綜合征來勢洶洶,奪人性命毫不留情。一旦確診,患者不到2個月,就要面臨死亡。
「噬血綜合征」是以過度炎症反應為特徵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按發病機制可分為原發性(家族性)和獲得性(感染以及惡性腫瘤等原因)兩種類型。臨床表現為高熱、黃疸、血小板和白細胞銳減以及多器官衰竭。
部分惡性腫瘤發展到中晚期,會產生噬血綜合征的併發症。其中屬NK/T細胞淋巴瘤是最易產生「噬血」現象。「NK/T細胞淋巴瘤」全稱為結外自然殺傷/T細胞淋巴瘤,在中國發病率較高,在所有淋巴瘤亞型中比例可達6%,因此中國的NKT淋巴瘤比例在全球各國最高。黃慧強介紹,早期的NK/T細胞淋巴瘤治療效果好,經放化療後5年生存率可達70%-80%。但晚期患者愈後效果差,5年生存率僅為7%-31%,且易發生噬血綜合征。
面對如此「洪水猛獸」,臨床專家想盡一切辦法來制服它。但由於NK/T細胞淋巴瘤合併「噬血綜合征」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研究進程緩慢。
找到「吞噬血液」的「元兇」
為了解噬血綜合征的「廬山真面目」,2010年起,黃慧強臨床團隊聯合劉強教授團隊,選取88例NK/T細胞淋巴瘤病人樣本,耗時7年,終於找到「吞噬血液」的「元兇」。
研究發現,在88例樣本中, 17例樣品的ECSIT(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Signaling Intermediate in Toll pathways)基因存在V140A的突變,即由第140位纈氨酸(Val)突變為丙氨酸(Ala)。經過動物實驗研究,團隊下了個假設——腫瘤細胞的ECSIT基因V140A突變導致腫瘤細胞的NF-κB 信號通路持續激活,並分泌多種細胞因子。
黃慧強解釋,該基因點突變如手槍扳機。一旦啟動,就會激活腫瘤細胞的信號通路,隨之分泌出大量炎症因子,進一步刺激腫瘤周圍巨噬細胞並分泌大量細胞因子,形成了一場「細胞因子風暴」。若風暴突襲,病患就出現高熱、黃疸等一系列臨床表現,一步步接近死亡。
找准發病元兇, 下一步便是想方設法地讓「元兇」保持休眠狀態,不讓出來「禍害」病患。實驗室研究發現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的聯合用藥產生協同作用,能有效抑制ECSIT V140A突變引起的過度炎症反應。藥物治療關鍵在於切斷腫瘤細胞的NF-κB信號通路,讓炎症因子不會出現過多釋放。
黃慧強表示,他們曾在2例NK/T細胞淋巴瘤合併「噬血綜合征」的病人身上,試用了包含有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的藥物治療方案,獲得了一定的臨床經驗。「這一藥物治療方案將對其他疾病引起的噬血綜合征會有借鑒意義。」黃慧強說
未來,研究將以改良藥物治療方案為目標。臨床團隊將進一步深入探討。往後,他們聯合實驗室團隊考慮研發出NK/T細胞淋巴瘤合併「噬血綜合征」的試劑盒,這將幫助臨床醫生更快區分高危患者,儘早干預治療,為個性化治療奠定基礎。
【見習記者】黃錦輝
【通訊員】黃金娟 余廣彪 楊森
【校對】李冠潔
※福布斯公布:2018年癌症領域的7個關鍵趨勢!
※為了躲避癌症的「追殺」,在生活中,我和家人做了這些事情!
※不論老少,身體出現這幾個信號,要注意,小心癌症來襲!
※萬萬沒想到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得癌症
※遠離癌症別碰這些食物!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