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五胡亂華時唯此人力推漢化,胡漢通婚革風易俗,開創一片太平盛世

五胡亂華時唯此人力推漢化,胡漢通婚革風易俗,開創一片太平盛世

原標題:五胡亂華時唯此人力推漢化,胡漢通婚革風易俗,開創一片太平盛世


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極為灰暗的時期。在小冰河期的作用下,氣溫大幅降低,北方的游牧民族為了生計不得不向南逃竄,並與中原漢人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衝突。在這場生存競爭中,北方生靈塗炭,胡人與漢人之間的矛盾空間尖銳。如何平息尖銳的民族矛盾、如何化解百年來的仇怨、如何重建秩序,構建一個多民族共榮的新王朝,成為了每一個北方統治者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在這亂世之中,有的王選擇了清除異族,大開殺戒,讓民族間的仇恨繼續延續下去。而有的,則通過漢化的方式革風易俗,融入了中華文明的大家庭,這其中最為傑出的代表,莫過於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他的遠見卓識不僅化解了鮮卑人與漢人的仇怨,還開創了一個民族融合、文化繁榮的新時代,而他的後代,也將與漢人一起,共同開創中華文明的頂峰——大唐帝國。


▲大唐帝國


生靈塗炭的中國北方與拓跋氏的崛起


公元3-5世紀,太陽陷入休眠期,活力減弱,歐亞大陸由此迎來了千年難遇的小冰河期。這一時期,氣溫大幅降低,北方的牧草成片的枯萎,因為食物匱乏,牛羊大批餓死,而以肉奶為主食的北方牧民也理所當然的陷入了饑饉之中。為了生計,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得不背井離鄉,南遷至中原地區尋找更肥沃的土地,並與中原王朝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衝突。

魏國和西晉初期,由於國力尚存,尚能勉強維持秩序,但隨著西晉王朝八王之亂的爆發,西晉的國力被大幅削弱,朝廷再也沒有能力約束這些好戰的胡人。內遷的胡人部族看到了西晉王朝的衰弱,紛紛起兵進行擴張,中原大地遂陷入一片戰火之中。在諸多的胡人部族中,最為強大的五支便是匈奴、鮮卑、氐族、羯族和羌族。



▲八王之亂


五胡之中,匈奴人率先扛起反旗,匈奴劉氏連連擊敗西晉軍隊,並於317年徹底滅亡了西晉。北方殘存的西晉皇族和其他士族因此紛紛南逃,史稱衣冠南渡。隨後,其他胡人部族也開始魚貫而入,紛紛在中國北方圈地稱王,建立自己的國家。386年,鮮卑人拓跋珪厲兵秣馬,建立北魏,統治了北方的大片領土。到孝文帝拓跋宏繼位時,北魏的統治已經將近百年,但拓跋宏繼承的王朝,遠非一個太平盛世。他繼承的王朝,民族矛盾空間尖銳,鮮卑與漢人間的廝殺從未中斷,鮮卑貴族和傳統漢人士族之間更是水火不容。拓跋宏接手的,就是這樣一個金玉在外敗絮其中的帝國,如何彌補帝國內不可調和的分裂,是拓跋宏的當務之急。


▲北魏版圖


北魏初期的民族歧視政策


北魏自建國後,一直壓榨境內的其他民族,其中,尤以壓迫漢人最深。當時著名的文學家謝靈運記到:「北境自染逆虜,窮苦備罹……老百姓苟不保命,安無寧日。「或死於干戈,或弊於飢謹,其幸而自存者蓋十五焉」。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自胡人入侵以來,老百姓苦不堪言,朝不保夕,死於干戈者不計其數,十人里大概能存五人。而《通典·邊防典》記到:「每以騎戰,驅夏人為肉籬。以騎蹙步,夏人未戰先死。這句話的意思是每當北魏軍隊作戰時,都先將夏人驅逐在前,這裡的夏人即是漢人,讓漢人充當肉盾,消耗敵軍,而騎兵則在後面不斷督促驅趕步兵,很多漢人都被鮮卑騎兵活活踩死,未上戰場就已死於非命。從這兩個例子足以看出北魏視漢人如草芥,是隨時可以犧牲凌虐的對象。


北魏初期對於漢人的歧視,不僅局限在物質上的剝削和壓迫,在文化上,也嚴禁族人學習漢人文化,比如鮮卑貴族賀狄卡就應著裝頗似漢服而被北魏皇帝懷疑學習漢文化,下令將其斬首。可以說,拓跋宏之前的北魏,是執行的徹徹底底的歧視政策,在文化下,鮮卑貴族殘酷的剝削漢人,在文化上,則嚴禁族人學習漢風,力求保持自己草原民族的原始風貌。因為北魏的歧視政策,漢人士族也對北魏朝廷採取了不合作的態度,致使北魏的統治一直不得穩固,民族矛盾層出不窮,漢人的反抗更是像星星之火一樣無法撲滅。面對國內的亂局,繼位的拓跋宏下定決心革風易俗,學習漢化,徹底融入中華文明的大家庭,他明白,只有融入漢文化,北魏的政權才能長治久安,再這樣對抗下去,遲早會激起漢人的反抗,並讓自己的王朝死無葬身之地。


▲鮮卑男子常服


推行漢化,革風易俗


拓跋宏推行漢化的第一個政策,就是遷都洛陽。為什麼要遷都洛陽,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洛陽曾是漢朝舊都,擁有深厚的漢文化底蘊,更在天下漢人士族的心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拓跋宏想利用遷都,贏得漢人士族的忠心,並向天下昭告自己推行漢化的決心與意志。二則是北魏的舊都乃是鮮卑保守貴族的盤踞之地,阻撓改革的勢力過於強大,待在那裡,拓跋宏的改革將寸步難行,而遷到洛陽,不僅漢人士族眾多,隨之前去的也多是鮮卑族中的開明人士。在這樣一個支持者遍地的地方,革風易俗顯然要容易的多。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


第二個舉措,則是禁用鮮卑語,推行漢語漢字。魏太和十九年 (535 年),拓跋宏下令:「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違者,免所居官。」這裡的北俗之語即是鮮卑語,這句話是說以後在朝堂之上再也不許說鮮卑語,違抗命令的立即撤職查辦。拓跋宏認為,語言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推行漢化最重要的就是推行漢語,一旦鮮卑人都學會了漢語,就能與漢人自由交流,交流多了,矛盾自然就小了。因此推行漢語乃是重中之重。但強行推行漢語,鮮卑人反對怎麼辦?拓跋宏用一項政策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那就是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這句話的意思是30歲以上的人風俗已定,難以改變,可以不強求他們學習漢語,但是30歲以下的人,尤其是少年,應當從小教習漢語,即漢語從娃娃抓起。如此隔上幾代,鮮卑就能人人說漢語,完全融入漢文化和中華文明。除此之外,拓跋宏還嚴令想要入朝做官的人必須會漢語,因此大大提升了鮮卑貴族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在拓跋宏的倡導下,不出幾十年,鮮卑族就已經皆會漢語,局勢大為改觀。



▲北魏鮮卑人


第三個舉措,則是禁穿胡服,改穿漢服。拓跋宏明令鮮卑大小人等不許再穿夾領小袖的鮮卑服飾,而應依照漢人習慣穿漢服。為了推行漢服,拓跋宏帶頭將自己的禮服從鮮卑服裝換成了漢服中的袞冕。並於同年按照南方漢人王朝的樣式製作五等公服,並逐漸向民間推廣。而那些拒絕改變服飾的官員,都被拓跋宏一併罷免。


第四個舉措,改鮮卑複姓,配以漢之單姓。拓跋宏因嫌鮮卑舊姓冗長,而採用漢族姓氏,後世一些鮮卑姓氏,如長孫、敘孫、穆崇等,其實並非其本來面目,而都是經過漢化處理的姓氏,真正的鮮卑姓氏,早就在拓跋宏的改革之後銷聲匿跡。



▲魏晉時期的漢服


第五個舉措,則是大力推行胡漢通婚,促進民族融合。第五個舉措可以說是推行漢化中最重要的一環,前四項舉措幾乎都是在為這最後一項做準備。拓跋宏的前四項改革,是通過推行漢化讓鮮卑人轉變習俗,盡量的向漢人貼近,而習俗貼近漢人的目的,則是為了和漢人更好的通婚,以贏得後者的信任愛戴,兩族在不斷的通婚之中逐漸融為一體,親如一家,北魏的江山由此就可以堅如磐石,萬古長存。有了前四項改革做鋪墊,相當數量的鮮卑人在拓跋宏執政的後期已經漢化極深,具備了和漢人士族聯姻的基礎。因此,在拓跋宏的支持下,胡漢聯姻水到渠成,成為那一時期的一個風尚。


《資治通鑒》記載:魏孝文帝「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陽鄭羲,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咸納其女以充後宮。」魏孝文帝說:「然則婚者,合二姓之好,結他族之親,以上祀宗廟,下以繼後世。這裡的四姓都是漢族有名的門閥世家,拓跋宏親自納其女為嬪妃。並將自己的親弟弟們與其聯姻,為下屬做出表率。在鮮卑上層的示範上,民間的兩族通婚也愈加普遍,儼然成為當時的一種風尚。鮮卑與漢人,也就漸漸融為了一體,成為了不可分割的同胞。



▲北朝女陶俑


開創民族融合的新時代,為大唐帝國的強盛打下基礎


在拓跋宏的政策下,鮮卑人不出幾代,就已完全與漢人融為了一體,他們穿漢服,說漢語,行漢制,持漢姓,除了鮮卑的名頭外,無論是文化還是血統,他們都與漢人已經別無二致。中國北方也由此迎來了一段相對繁榮的時代。拓跋宏死後,鮮卑的文化與漢文化高度交融,漢文化在保留自身核心的前提下融入了鮮卑文化的剽悍與粗獷。在軍事上,鮮卑人的加入也讓中原民族的尚武傳統和騎兵力量大幅增強,南北朝的具裝騎兵,就是鮮卑人馬匹和騎術與中原先進鍛造技術結合的結果。


而鮮卑族的血脈也與漢人相融,並由此誕生了集文雅與剛毅並存的新漢族,其中最為傑出的代表莫過於開創中華帝國黃金時代的李唐家族,他們既像傳統的漢人士族那樣風度翩翩,溫文爾雅,又有著古老游牧民族的剽悍與勇猛,隋唐時的漢人,遠非後世那般軟弱溫順,他們是文明的捍衛者,是野蠻的文明人,他們一手持劍,一手握筆,文武結合,共同開創了光耀世界的大唐盛世。


【團長說歷史專欄 第十三期】 每周四更新


歷史堂團隊作品 文:埃爾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取經路上妖怪大多都身穿盔甲,為何悟空、八戒、沙僧卻只能穿僧衣
古代最特殊的時期,朝堂之上只有忠臣沒有奸臣,且個個名垂青史
《虎嘯龍吟》中此人救了司馬懿的兒子,而他也是搞死司馬懿的死神
為什麼《紅樓夢》賈府里的丫鬟寧願丟性命,也不願丟飯碗
在秦朝牛肉絕不能吃,衣服不能隨便穿,而且外出還需「身份證」

TAG:歷史大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