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千古經方桂枝湯

千古經方桂枝湯

千古經方桂枝湯

楊思遠 2018.01.02

桂枝湯是《傷寒論》第一方: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該方葯簡力專,配伍嚴謹,藥性平和,且有補益作用。

在許多人眼中,桂枝湯就是治療中風(現在統稱為感冒)的,是發汗劑。因其以桂枝為君葯,佐以灸甘草、生薑、大棗,除芍藥以外,皆屬辛溫甘溫之物,而且張仲景在使用桂枝湯時,明確指出要取微汗。因此,在醫療實踐中,許多人都將其作汗劑使用。特別是受溫病學說的影響,面對感冒發燒患者,許多人在夏季唯恐其助熱過汗傷津不敢使用;也有醫者在冬季囿於「冬主收藏」恐其解肌辛散而不敢使用,致使這一千古名方現在少有應用,甚至市面上已找不到桂枝顆粒這種中成藥了。

其實,桂枝湯並非汗劑。這從張仲景立方之意即可看出。《傷寒論》第12、13條明明白白地寫著:「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從其所列適應證看,脈浮、發熱、汗出是主證。按照《黃帝內經》「(勿)虛虛,(勿)實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原則,有熱則不應用辛溫之葯,汗出則更不當發汗,而且《傷寒論》中多處講到不可過汗,恐傷津液,並制定了許多誤汗壞病的補救方法。如果桂枝湯是汗劑,豈不自相矛盾?

另外,張仲景在講到桂枝湯服後護理時清楚寫明:「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後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雖然強調不汗更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但同時強調,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而且服藥後須「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這說明,桂枝湯本身並不能發汗,「啜熱稀粥一升余、溫覆」才是導致發汗關鍵因素。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張仲景雖有30多處講到「發汗,宜桂枝湯」,但同時也都強調護理方法「如桂枝湯」。應用實踐也證明,如無「啜熱稀粥、溫覆」服桂枝湯後是不會發汗的。

從藥物組成上也可以看到桂枝湯並非汗劑。桂枝雖系有辛溫之性的陽葯,但其主要作用是解肌、降逆、補陽。《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許多方劑都用到桂枝,如桂枝加桂湯等,但都不是用來發汗的,而是要用桂枝降沖逆或用其使陽達四肢。當然,在陽虛陰旺之時,其解肌作用亦可使汗得出。方中芍藥系具酸收之性的陰葯,不但不能發汗,且有斂汗的作用,與桂枝等量配伍,也說明張仲景立方之意並非發汗。而草姜棗之用,意在調和中洲顧護心胃,更非發汗之品。作為一個配伍嚴謹的經方,其藥性是很平和的,是地地道道的補劑。也正是基於其溫補作用,才有小建中湯之方。但畢竟本方以陽葯為主,對於陽氣過旺之人服後可致鼻出血,在辨證基礎上可適當減少桂枝用量。

作為補劑,桂枝湯,又名陽旦湯。顧名思義,它是用來補陽的。但實際上它不單是補陽,而是陰陽雙補,而且是有補有瀉。其方葯組成雖然只有五味,但其用藥之精,配伍之絕無與倫比。桂枝補陽通陽,芍藥平肝補陰,草姜棗調和中洲,顧護心胃,體弱者可間斷服用以強身。從我個人的應用實踐來看,桂枝湯用於治療感冒,其效快捷,而且治癒之後,人的精力更加充沛,抵抗力增強,不易再患感冒。相反,辛涼之劑雖可退熱減輕感冒癥狀,但服後易致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且再受風寒易重感複發。

至於冬夏之別故當注意,但現在夏有空調冬有暖氣,小環境己非漢時相比。只要服桂枝湯後囑其勿汗出當風即可,不必過於掬泥節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桂枝 的精彩文章:

感冒咳嗽-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經方臨證指南——桂枝加附子湯證驗案
「群方之祖」桂枝湯
習得「一」法可入門·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桂枝的功效與作用

TAG:桂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