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業:不該被遺忘的珍寶
文字|大同大學崔禮山
人生聊天室(3)
不該被遺忘的珍寶
聽朋友段增發說,大同蘭池小區住著一位老人,收藏了許許多多老物件,極其珍貴。
前天下午,我登門拜訪了這位老人,所見所聞只能用「震撼」「感動」、「欽佩」來形容。
老人名叫徐振業,走進他的家中,如同置身專業博物館。上上下下、前後左右,包括犄角旮旯在內,到處堆放著收藏品,有大有小,有輕有重,千姿百態,目不暇接,是大同歷史的濃縮、文化的見證。
對收藏,我一竅不通,但我喜歡文物、古董,對先祖的生活狀況特別好奇。
不顧朋友在客廳等他一起喝茶,徐老趕忙起身陪我參觀,耐心回答我的問題,並主動介紹收藏物中的寵兒。
「徐師傅,這些花瓶五顏六色,配圖精美,它們是做什麼用的?」我不懂就問。
「花瓶屬於裝飾品,外觀呈S型,可以養眼悅目。看到花瓶,就會聯想起體態婀娜、冰肌玉骨的女子。
更重要的是,花瓶寓意繁花似錦、平平安安,表達一種祈福和祝願。」徐老告訴我。
在類似水杯與化妝盒的陶瓷器皿前,我的疑惑又來了:「這些是什麼東西呢?」
「從前,聘閨女時,父母送給孩子的陪嫁物,叫作『漱口盂』、『胰子盒』,胰子相當於現在的香皂。
之所以選擇這兩樣東西做,是因為每天都要用。閨女洗臉、漱口時,就會想起父母的恩情。」
徐老說得頭頭是道,我聽得津津有味。
為了反映民風民俗,教育子孫後代,徐老建立了他的私人博物館。
「歷史不能磨滅,文化不能消亡。留住歷史,才能留住情懷。繼承文化,才能熱愛家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養育人的除了水土,還有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等等。
人類繁衍生息,固然離不開衣食住行,但也絕對不可忽略精神、信仰。人與人的根本差別不在財富多寡,而在道德水準的高低。」徐老一再強調。
徐老堅持認為,人生在世,總要推崇些什麼,創造些什麼,、思考些什麼,留下些什麼,否則,豈不成了行屍走肉,與飛禽走獸沒啥兩樣。
通常,徐老住在雲中商城一帶,蘭池小區這套100平米的樓房完全可以租出去賺錢。
不斷地,有人軟磨硬泡,希望租用徐老的房子,然而,徐老不願捨棄他的收藏品,不肯丟掉他的私人博物館。
就這樣,他一年損失的錢至少在2萬以上。
在徐老看來,生活沒錢不行,但錢並非萬能。社會效益比經濟效益重要一百倍、一千倍、一萬倍。
錢能買來鐘錶,卻買不來時間;
能買來藥品,卻買不來健康;
能買來書本,卻買不來知識;
能買來婚姻,卻買不來愛情,
能買來美味佳肴,卻買不來好的胃口;
能買來豪華的別墅,卻買不來溫馨的家庭。
徐老說,他是大同人,必須為保護古城文化、留住古城歷史做出應有的貢獻。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後人乘涼的同時,更要對前人栽下的樹木精心呵護。
我們不能忘本,不能忘了我們的祖宗先輩。人就像一棵樹,祖宗先輩及其創造的精神財富就是我們的根。根深才能葉茂,才能茁壯成長,抗擊風雨,戰勝霜雪。
徐老的民俗收藏品分為5大類,共計14個系列,不但包括家庭用品,還包括農耕用品,不但有陶瓷木製品,還有銅鐵石製品。其中,從長城附近發現的石制夯土工具格外稀奇。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科技在更新,文化在提升,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數典忘祖。
我們今天的光明大道,是沿著古人的羊腸小路走過來的,我們今天的安逸生活,是古人用血汗和智慧換來的。
羅馬非一日建成。從遙遠的農耕文明、近代的工業文明和現在的科技文明,人類付出了太多、太多。
對古人、對先祖,我們應該感恩,應該敬重。徐老的收藏品不是考古挖掘來的,也不是別人贈送給他的,而是花錢一件一件搬回來的。
為了討得一件珍寶,徐老不但跑斷了腿,而且搭上了全部工資。
當然,他無怨無悔。在收集文物珍品的過程中,徐老獲得了幸福和滿足。能做自己喜歡的、對社會有益的事,任何苦累都不值一提。
私人博物館成為一個平台,在這裡,徐老會見朋友,接待賓客,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他的一些朋友,和我興趣一樣,漸漸地,他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如曹瑛、李有志、郭潤禎等。
拜訪徐老時,正趕上大同叄上東辰影視傳媒公司現場拍攝一部影片,讓他的民俗博物館走出家門,走向世界。
他收藏的每一件物品,都是不該被遺忘的珍寶。
TAG:寫作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