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癌症防控戰線還需前移

癌症防控戰線還需前移

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我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例將達到300萬例。專家指出,提高早診率、降低死亡率是近期的工作目標,而推進篩查和一級預防,降低發病率,才能將防控戰線前移。

早診早治情況不樂觀

最新數字顯示,2013年,全國肺癌發病73.3萬例,死亡59.1萬人。「作為我國第一大癌種,肺癌起病隱匿,早發現、早治療是減少死亡的關鍵。早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達70%以上,但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僅為15.7%。臨床上,80%的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影像診斷科吳寧教授說。

採訪中,多位臨床醫生指出,我國癌症患者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就診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教授說:「我國前5位惡性腫瘤患者,到我們醫院就治的85%是中晚期。」

國家癌症中心副研究員石菊芳團隊對13個省112877名宮頸癌及癌前病變患者的調查發現,癌症患者中早期病例佔比很低,癌前病變病例更是稀缺。

「即使是有較確切篩查技術的女性乳腺癌和宮頸癌,早診率也不令人滿意。」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婦科腫瘤中心周琦指出,「公眾健康意識薄弱,在基層更是如此,還有很多人出現早期癥狀未引起重視,這是我國和西方國家在癌症治療上的差距。」

《中國慢性病防治中長期規劃(2017-2025)》提出,我國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要從基線的30.9%,2020年提高5%,2025年提高10%;高發地區重點癌種早診率基線為48%,2020年提高到55%,2025年達到60%。

在王貴齊看來,要實現這些目標,政府、媒體需要把權威的科學信息傳播給大眾,把健康知識轉變為百姓的健康行為;要提高農村醫療機構人員的知識和技能;政府要在預防篩查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早診早治率,同時新農合、醫保對癌症治療要有所傾斜。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全面免費接種乙肝疫苗,肝癌呈下降趨勢。預防肺癌的控煙工作正在推進。對於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一根內鏡下去,就能明顯提高這3種腫瘤的早期診斷率和治療效果。」王貴齊說。資料顯示,美國通過禁煙運動和對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結腸癌4種主要癌症的早期篩查,1991年~2014年,癌症死亡率男性下降31%,女性下降21%。

篩查需技術與策略並行

從2009年起,我國採用臨床體檢、超聲聯合鉬靶,針對35歲~59歲農村婦女開展「兩癌」篩查。而城市在40歲~69歲女性中,通過問卷評估高危人群,採取超聲聯合鉬靶進行乳腺癌篩查。「由於篩查方案、技術及專業人員等方面存在不足,假陽性率高、漏診率高。」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馬飛教授說。

吳寧介紹,低劑量螺旋CT肺癌篩查可取得顯著生存獲益,是國際唯一認可有效的肺癌篩查手段,得到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指南和五大權威學術組織推薦,已納入美國聯邦醫保。但我國肺癌的發病規律、高危人群、病理亞型、疾病負擔、診療資源等,均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有顯著差異,低劑量螺旋CT在我國大規模人群肺癌篩查證據缺乏,還缺乏大規模、多中心、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證據。

多位專家建議,一方面,要從技術角度,對疾病生物學機制進行更深入研究,在分子層面推薦個性化方案;另一方面,急需出台國家級篩查指南,加強衛生經濟學評估,從執行層面給予科學指導。

「腫瘤研究者致力於尋找理想的腫瘤標誌物或聯合多個腫瘤標誌物,以期實現腫瘤的早期篩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曾木聖教授介紹,分子病理診斷正在成為腫瘤病理研究的最主要內容和手段,如檢測腫瘤相關的易感基因p53、Rb1、APC和 BRCA等,以更早發現和診斷腫瘤。同時影像學也融入分子診斷技術,發展成為分子影像學。分子病理診斷和影像診斷可以對腫瘤患者進行精確分型,明確疾病病因,預測腫瘤治療的療效和預後等。

「低劑量螺旋CT肺癌篩查仍有諸多課題需要攻關。」吳寧牽頭開展的「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專項肺癌篩查和干預技術及方案研究,將針對基於影像組學和大數據的肺癌篩查新技術,肺癌篩查早診預警分子標誌物的優化與應用,肺癌高危人群篩查隨機對照試驗和機會性篩查的多中心研究,肺癌篩查早期預警新技術和方案研究,肺癌高危人群界定、篩查以及干預技術的效果和效用評價等開展研究,以期找到答案。

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的衛生經濟決策評價,可為癌症防控提供科學依據。「我國目前相關評價在不斷增加,但主要集中在單次治療的數據,對間接成本和無形負擔評價還很少。我們發現,非醫療費用在總例均費用中佔比約10%,這部分負擔也不容忽視。」石菊芳介紹,目前,該團隊在河北、重慶、江蘇、山西、安徽、廣西、雲南等地,對從事肺、乳腺、大腸、食管、肝或胃部癌症治療相關工作的副高級及以上的臨床專家進行諮詢,了解6種癌症標準診治流程信息,為精準評估癌症經濟負擔提供依據。

直指病因強化一級預防

醫學界普遍認為,惡性腫瘤是個體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經過多階段進程最終形成的一類極其複雜的疾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林東昕曾撰文指出,探索腫瘤遺傳易患因素,有助於鑒別高危險人群和個體。這對有效預防、控制惡性腫瘤具有戰略性意義。 「除去遺傳易感性差異外,不同地域和人群的腫瘤發病顯著不同,反映了生活狀況、環境條件對腫瘤發生的巨大影響。」中華預防醫學會副會長王宇指出,應對病因、人群、疾病譜、地域等詳細因素劃分,從現實情況有針對性地分析,提出符合國情的預防策略。

「控制導致癌前病變的各種因素是腫瘤預防的關鍵措施,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中國癌症基金會理事長趙平介紹,2012年一項研究顯示,中國人群腫瘤發生主要歸因風險中,慢性感染佔25.9%,吸煙為19.2%,蔬菜水果攝入不足是15%,飲酒是3.6%,職業因素佔2.3%。「我國癌症發病率的持續升高,還與不良生活方式和環境污染有直接的關係。遠離癌症致病因素,比如肥胖、熬夜、吸煙等,政府主導和民眾知曉都是關鍵。」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介紹,煙齡在15年~25年的人,肺癌發病率是不吸煙人的4倍。「我國目前有3億吸煙者,須強化控煙行動,強化一級預防,需要公共健康投入、公共政策支持,推動立法。」

在趙平看來,中國癌症防控的策略正在從專家行為向政府行為轉變。國家癌症中心制訂了中國癌症防控行動計劃(2012~2015年),批准成立中華預防醫學會腫瘤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出版了中國首部《預防腫瘤學》專著。政府主導或通過社會團體加強癌症的科學普及教育,出台多部法律法規保護民眾免受致癌的危害。醫療行政部門和以抗癌為主體的學術組織、基金會,正在大力開展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

來源:健康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癌症 的精彩文章:

癌症都是一口一口吃出來的,醫生:這3樣東西最好還是不要碰
得了癌症到底有哪些治療方法呢?這一篇,全都告訴你!
一家四口先後查出癌症,這些致癌食物,每個家庭都要重視!
拉肚子不是病?這可能是癌症報警信號!
又一位年輕演員患癌症去世,五官神似黃曉明,氣質媲美胡歌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