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奧特系列通鑒╳本家特攝列傳:東寶黃金時代三大製片人

奧特系列通鑒╳本家特攝列傳:東寶黃金時代三大製片人

圖片來源:左起:森岩雄、藤本真澄、田中友幸

第四十二章 特攝魂~講道理的特殊技術(四)

製片人中心制和演出家中心制

出品人、行政製片人等等,這些掛名性質比較強的陣容之下,確實在操心幹事的第二層,才是真正的製片人。第二層包含的具體職務,大致可以有製片人、協力製片人、製片人補。第一層和第二層之間的,企劃、製作統括、監製、總製片人等等,這些是相當於樓梯性質的存在,別忘了我們先說樓層再來說樓梯。

如果要說進路問題,職業上升渠道問題,上升到這一層的人最初就任的職務,大體都是製片人補。製片人補再繼續升職後,才成了正規的製片人。至於上升至這一層之前的渠道,那就不盡相同。當然,主要的路線還是有的,那就是以後我們的進度說到第三層,那時再來講的事。

這三種職務稱呼中,製片人補與製片人和協力製片人有一種根本性的不同,如果要比喻就是職稱差別。製片人和協力製片人,總歸都是製片人,而製片人補還不是,還差一點。直接字面解釋的話,可以說成是製片人的候補,終究還不是製片人。

為了好理解,我們還可以這樣平行打比方。就像以後也會說到的,監督有監督助手,攝影技師有攝影助手,照明技師有照明助手,美術監督有美術助手,動畫裡面每集還要叫演出助手,等等。製片人補要換個說法,也可以這樣表達,製片人的助手,甚至可能是實習的人掛上的頭銜。所以整個地位上就差了一個檔次,製片人補根本還不在製片人的水平線上。

跨越到影視界之外的別的職業去打比方,比如刑事劇看多了的知道,日本的法律規定警界有九個警階,其中影視作品出現概率很高的警階叫作警部。因為低於這個階級的警察活動範圍和許可權都太小了,不方便劇情搞個大新聞,高於這個階級的警察又不總混辦案現場第一線了,也不方便劇情搞個大新聞。與警部一同高概率出現的另一個警階就是警部補,跟製片人和製片人補同樣的命名法。那警部補在哪都是警部補,他就是比警部低了一個階級。而且比製片人這邊還嚴格,因為是法律規定死了的。再又比如副教授,跟教授的職稱就是不一樣,嚴格一說那就不算教授,這也是被法規給定好了。

製片人補也是,在哪都是製片人補,是職稱差別。雖然影視行業就是方便,沒有法規來給箍死。而製片人和協力製片人的區別,就不是職稱性質的區別,只在於具體環境具體對象,只限於職務區別。一個製片人,在這個片里是製片人,換另一個片場,可能就是協力製片人了。結束後再又在新作的片場,可能又是製片人了。至於已經升格成正規製片人的人,再又回去做製片人補的情況,倒也不是沒有。其他職種也會有類似的情況出現,比如本來已經獨當一面的監督,又去做其他演出家的補佐。

製片人的職責,需要具備的素質和能力,主要有七項,分為對上游的和對下游的。上游就是第三重幕後,就是作品的最終權利者,形象化地說就是指代表了出資方的出品人、行政製片人。下游就是第一重幕後,就是作品的生產線,是以監督為首的製作現場的所有職員們。

第一項就是企劃的立案,這既屬於對上游的,也屬於對下游的。雖然製片人不可能是作品的唯一創作者,甚至具體實際情況下,可能不是最主要創作者,但如果不是從什麼原作改編過來的影視作品,理論上說製片人是作品最初、最直接的創作者。即使是相當於是製片人的上司的出品人和行政製片人這些,也不過是代表著出錢然後等收成的大後方,對作品的內容本身理論上不直接插手。直接對作品的內容本身,這個核心,施加影響的人之中,最高層的應該是製片人。

製片人從零開始對作品的企划進行立案,最核心的內容在於,作品本身的方向是什麼,路線是什麼,目標是什麼。至於什麼具體出來哪些角色啊,怎麼設定啊,劇情怎麼發展啊,這些都已經算是細部的要素了,這個時候製片人不一定要親自思考這些東西。一個理想的製片人是要能寫企劃書的,所謂第一項應當具備的能力是企劃的立案,具備表現出來的形式就是寫企劃書。對上游,要有成型的企劃內容,才有可能獲得投資者的認同,然後獲得製作費和製作許可,企劃書就像招股書。對下游,也要有了明確的方向性,才有可能開始執行,才能開始考慮和哪些人、以及怎麼樣,把這個骨架具體化豐滿化。

不過嘛,我們現在正在說的具體環境,本來明明是奧特曼。早期的奧特曼,特別是六十年代的第一期奧特系列,製片人直接干後面的管理工作去了。而文案這方面的事,主要是金城哲夫來領頭的。「金城哲夫是腳本家」,這個既成印象你應該先拋棄掉,再來從頭看才方便理解。實際要正經描述小金就業的工作,那就是當時圓谷特技製片廠里的,企劃室這個部署的,室長。

別的同類型企業中,如果有這樣的部署,那主掌企劃工作的,毫無疑問是任命製片人這樣的人來干,至少是具備擔任製片人的能力的人。其實小金在牽扯到具體作品中的職務時,雖然並不限於寫寫腳本,但是的確只限於文案方面的工作。當時的圓谷特技製片廠這個情況就是,沒有一個既能管創作又能管商務的人來挑大旗,只能靠母公司東寶搭把手,然後大方向其實一直是電視台方面在掌舵。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這也算是當時的圓谷特技製片廠的狀態很糟糕,的小縮影之一罷了。而東寶就正規多了,東寶的老對頭東映也是。

第二項和第三項都屬於對上游的。企劃成型後,第二項是賣企劃,也就是跟出資方交涉。其實也就是跟出品人們的交涉工作,核心目標是要錢,和討錢,還有籌錢。等到作品真的製作完後,第三項還是賣,賣作品本身。也就是跟片子的買方交涉,比如不在製作委員會中的電視台啦,電影發行公司啦。還可能有最悲催的那種,是親自去跟一家家電影院打交道的了。

跟出資方交涉,這個好理解,跟買方交涉,這個聽起來是跟下游打交道啊,怎麼也成對上游的了。因為,賣出去,本來就是對上游交差的關鍵工作環節。製片人的直接僱傭者,自始至終是出品人,出品人最終最在乎的就一點,給我賣賣賣。剩下四項才是屬於對下游的,也就是直接對製作前線的現場人員的。

第四項是選人,搭建團隊。製片人的習慣規矩跟出品人一樣,也是出資企業的每一方基本上都派人出來,做個代表做個負責人。每一方不一定總是只派一個人出來,所以總得有個領頭的。你一個領頭的製片人,別的公司派來合作的製片人這個管不了,同一家的合作的製片人,這個可以選。還有演員和職員,這個自然的。什麼監督和腳本家好用啊,什麼大牌明星好賣啊,尤其後者這種跟商業嚴重掛鉤的事,製片人必須管。雖然不是說,真的製作現場每個人都由製片人來選,實際執行過程中,監督的人脈因素占的比重大得多了。但還是那句老話,製片人終究有決策權。

第五項是盯著日程進展,第六項是盯著資金流動。這兩項是最累成狗的,整個製作工程全程把關著,單個人是絕對干不來的。所以說製片人有助手,以及我們說過影視製作者這個職種中,在製片人以下還有第三層的班子,主要操心的都是這兩項事。最怕任性的監督,製片人就被夾在中間,下被監督抱怨不懂藝術創作、只會催工和盯錢,上被出品人抱怨動作慢、花錢多、工作任務完成質量低下。

第七項是對最終成品版本的把關,或者說最終審核權吧。整個製作工程,都可以隨你們現場的職員和監督的任性胡來,但是最後用來放出去的那個版本,製片人一定要過目了,然後表態到底行還是不行。實在是有哪裡不行的,就拉出去給我……改了,甚至可能製片人親自來指揮和指示,哪哪哪再怎麼剪輯一下。因為這還是跟商業環節緊緊掛鉤的,要想出不受現實各種條件制約的版本,你就另外隨便去搞你的導演剪輯版吧。

所以這最後一項是最容易引起吵架的。在我們說的「特攝」這個具體環境下,特技監督更不容易了,本來圍繞剪輯權就容易跟本篇監督吵起來,完了還跟製片人爭。其實日本整體情況還好的,因為理論上說,製片人能決策最終向大眾公開的版本,實際執行下,監督全權掌握最終剪輯版的情況,還是壓倒性地多。

這就牽扯到兩種體制,製片人中心制和演出家中心制。要說影視產業的規範性和完備性,最早最強的的確還是美帝。而影視終究是商業行為,所以好萊塢建立的是成熟的製片人中心制。也就是說,上面列出的主要七項,製片人的基本職責和能力,在實際執行中也能基本落實。

但這是經過規範後產生的狀態,而在沒經過規範的狀態下,更容易自然而然產生的,就是演出家中心制。我朝典型的是這樣,導演核心制。明顯的最簡表象就是,完全外行人的一般觀眾,一旦提起影視作品的幕後,第一反應也就知道導演是老大,所謂印象中、感覺上,那當然是最大的領導。

日本處在美帝和我朝之間的狀態。日本人也明白,並且沒有放任,容易讓脫離實際的任性監督一手遮天的這個演出家中心制。但是製片人的地位和存在感,也沒能真的落實到像美帝那樣的規範。日本也一樣,本來自然而然製作現場產生的狀態,就是監督最大,天下第一了。這時最初把美帝規範的製片人中心制,導入到日本的影視製作現場的,是誰呢,老熟人,森岩雄。

森岩雄訪問美帝,見識了好萊塢成熟的影視產業體制後,帶回來並且第一次在日本應用的東西太多了。比如以前說過的立體草圖,也就是最早的繪畫分鏡(《圓谷百一十年史》第二十回)。一九五三年在本多豬四郎和圓谷英二監督的《太平洋之鷲》中,首次使用於日本電影,然後在動畫方面,一九五八年被東映動畫引入最初的日本長篇彩色動畫電影《白蛇傳》。

森帶回來的東西之中,核心就是製片人中心制。森意識到,要把影視產業規範化、效率化,製片人中心制是必要的。而就是因為演出家中心制讓監督的權力和存在感太強了,所以製作現場和經營層面才容易產生脫節。熟悉日本影視產業歷史的你就能發現,日本凡是出了點名的製片人,都是從森導入製片人中心制後的時代才出現的。在那之前,日本影視界出了名的人,都只有哪個哪個監督。

在森的帶領下,六十年代末為止的東寶黃金期,產生了名震日本影視界的三大代表性製片人。第一個是本木庄二郎,年齡最小,但是出名最早,因為本木是黑澤明監督作品的專用製片人。其實反過來說問題都不大,黑澤是本木作品的御用監督,然後黑澤才出名了成搶手貨了。什麼《野良犬》啊,《羅生門》啊,《七武士》啊,提起黑澤就數得出來的他的這些早期名作,製片人都是本木。

其實雖然我們的主題不是黑澤,之前都專門提到過本木(《圓谷百一十年史》第二十回)。本多豬四郎監督的出道作《藍珍珠》,就是本木擔任製片人。還有本多監督與圓谷英二的,戰後最初的特攝映畫大作《太平洋之鷲》,也是本木製片人的。然而五十年代中期後,本木就失勢了,一落千丈。他與黑澤的故事也不是什麼充滿正能量的好故事,我們這裡更是不多說,總之以後黑澤作品也由別的製片人接手了,再也沒有本木什麼事。

排第二的是藤本真澄,後來他是森的正式繼任者,接任了東寶製作本部長的職位。與藤本製片人合作的最主要監督是成瀨巳喜男,那更是巨匠中的巨匠,以前提過多次了的。我們這裡即使核心話題說是特攝片,以後要提要藤本製片人的頻率仍然會不小。對了還記不記得第三章結尾時說到過的,圓谷英二死後當時的東寶專務董事親自主持他的葬禮,這個人就是藤本。

藤本比圓谷英二小九歲,也比圓谷英二晚離世九年。藤本死後,為了表彰他過去在日本影視界巨大的存在感,專門提倡設立了一個獎項,就叫藤本獎。到現在,藤本獎已經成了在日本的,對於影視製作者這整個大職種來說,唯一的,於是也是最大的榮譽獎項了。說起來,去年春頒布的最新一屆藤本獎獲獎者中,東寶的電影企劃部部長山內章弘還剛獲得過特別獎,而讓他得獎的是《新·哥吉拉》的行政製片人這一掛名職務。

第三個是田中友幸,這個就是特攝迷的老熟人了。田中在四十二歲與本多豬四郎和圓谷英二開始合作,又長壽,活到八十七歲。田中逝世前的所有東寶特攝映畫,沒有哪個是沒有他參加的,哪怕是後期他已經成大佬了只掛上名的。田中與藤本同齡,其實還大一點。但是在職場生涯中,田中是給藤本做小弟的,有點像對門東映電視部的,渡邊亮德與平山亨的那感覺。藤本獎設立十年後,田中自己還得了回獎,讓他得獎的則正是哥吉拉。

在電視節目方面,日本的製片人中心制還是比較成熟的。因為能有這樣的土壤,電視節目能被電視台牢牢控制住,電影方面就是另一幅景象了。東寶在日本最初啟用製片人中心制,然而後來對這套辦法發展和貫徹最好的,卻不是東寶自己,而是東映。

你看看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日本電影行業崩潰這個劃時代現象之前,老牌的日本影視界六大巨頭企業,日活、松竹、東寶、大映、新東寶、東映。到現在還仍然具備足夠稱為巨頭的存在感的,只剩松竹、東寶、東映這三個了。這三個裡面,松竹當初就是實行演出家中心制的,跟東寶兩個對極叫板的,那自是不必說。

東寶的情況是,沒條件貫徹了。因為我們說過,東寶本體已經被迫放棄了影視製作機能,分裂並移管給子公司了。砧攝影所也從自己用變成出租給別人用了,再後來還大幅改造、縮建。總公司致力於電影發行業務,主要都是接的外部製作的片。哪怕自己的集團內部的子公司,都幾乎不動手製作業務,那貫徹製片人中心制當然無從談起了。就算有意想貫徹也難,你一個管發行、管宣傳、以及偶爾參加出錢的,即使確實有權派遣製片人參加,還剩多少立場對製作前線的執行體制插那麼多嘴。

其實東寶映射的,正是整個日本影視界最普遍的方向和現象。同時也跟我們在大約十章以前說過的內容是相通的,大家整體都變成了鬆散的,缺乏規範性和控制力的。好在電視節目這個東西,比電影更容易實行製片人中心制一些。因為一部電視劇比起一部電影長多了,單獨一個監督他管不過來,適合演出家中心制的土壤不足。

不過我朝好像是太厲害,電視劇都當是一個超長超巨型的電影來拍的,所以照樣也能自然而然地做到導演最大,而不像日本那邊的電視劇,是不得不有意識地把每集內容相對獨立、自成一體。再還有動畫,既然Anitama號稱主題好歹是動畫那還是提一下。動畫就處在電影和一般電視劇之間,還是比電視劇容易傾向演出家中心制。因為動畫除了跟電視劇一樣,各集分開有演出之外,還加個監督,管了總了。

再看東映這邊,東映同樣在那個時代經歷了日本電影行業的崩潰。但我們同樣說過了,雖然是在隔壁不是在這個連載專題里說的,東映自打出生起,最強大的手藝就是產量。所以行業崩潰時,其他各種正常巨頭企業都選擇的是,頂住,同時撤退求生,沒能頂住的就是潰退。但東映的對應策略就是,迂迴繞路進軍,但不是撤軍。於是達成的效果就是,因為營業渠道的下游能夠有保障,所以意味著產量也就能夠有保障,所以產能也就不必過於緊急地縮減。

因此到現在,東映才會成同業中的一隻奇葩,雖然他這個形態明明才是,從業企業原本最理所當然的形態。不但總公司本體仍然直接把控著大型攝影所,而且還是兩個,而且還在常規性地,高功率運轉。所以東映自家直接製作影視作品是最多的,容易直接通過派遣的製片人,對製作前線施加夠強的影響力,貫徹製片人中心制。

最後看我們這裡的核心話題關聯對象,圓谷製片廠。雖然也是東寶集團出身,其實實施製片人中心制最難。第一個原因,就像上面剛說過的,從早期剛開始,具備擔任一個合格完整製片人的才能的人,就沒有。

第二個原因,本來圓谷製片廠也就是個不規範的小作坊。剛開始時,就算這方面的管理型人才缺乏,也有東寶罩著,和電視台來操心。後來就不行了,原來不規範的地方只會更加不規範。長期習慣演出家中心制,建立不起製片人中心制,造成的結果就是現場層面與經營層面的脫離。大企業可能問題小點,可你只是小企業。一般正常的片子可能問題也小點,可你製作的片子貴成奧特曼,哦不,本來就是奧特曼。兩項撞一起了,只剩時間問題,吃棗藥丸,這些都是後話了。

第三個原因,本來圓谷英二自己,就是演出家。那個時代的整體氛圍,以前也已經描述過很多了。就算在沒有明確規定演出家中心制的環境下,監督本來在那個時代,也是具有神聖感的稱號,何況是圓谷英二這樣的監督。所以對於英二老爹以及他帶出來的這麼一大幫子人,演出家中心制不是一種體制,只是一種習慣。製片人中心制也太難了,不是他們不想,是根本就沒這概念。雖然老爹自己決定開公司的主要初始動機,其實可以描述為,想從一個演出家,轉變成當一個製片人。這些也都是後話了,總之從結論上來看,當初老爹想要的,開公司後是一樣也沒得到。

【次回預告】

群眾都等得不耐煩了。

精彩內容推薦(請點擊以下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nitama 的精彩文章:

Anitama的2017年終總結:一起看動畫吧!
Anitama新聲:Adult Tamashii
輕小說推介:《口吐寶石的少女》
Anitama新聲:詩成始欲吟將看,早是去年牽課中
對20世紀日本電視動畫史的回顧與拾遺:1973年一月 四月

TAG:Anit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