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年:亞洲船企擁抱創新

2018年:亞洲船企擁抱創新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新造船需求降至前所未有的低點。造船廠一直努力探索轉型之路。十年後的今天,各船廠正在採取重大舉措以開發適合未來的新一代造船模式。

據IHS Markit的新造船統計數據顯示,按船舶噸位計算,中國的新造船訂單佔比最高,達41%,是全球最大造船國。韓國和日本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的位置,所佔市場份額為26.4%和26.1%。

世紀之交,韓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最大造船國,但其世界第一的寶座僅保持了幾年便被中國超越。日本現在已經制定了重振造船業的計劃,計劃在2025年前將市場份額提高到30%。

2010年7月,隨著三菱重工(MHI)神戶分公司的倒閉,日本船廠的整合和關閉拉開帷幕。2013年,IHI Marine公司和Universal shipbuilding公司合併後創建了日本海運聯合公司(JMU),該公司擁有5個船廠。

JMU的技術研究中心想要開發先進機器人來幫助提高生產力,其計劃與今治造船(Imabari)合作,最近被提升為日本國土交通省(MLIT)造船和船舶機械部門主管的Hideaki Saito表示,今治造船正在開發一個利用人工智慧的焊接系統,將有多達6個機器人同時進行焊接。新技術是日本恢復市場份額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MLIT和業內專家制定了一項戰略計劃,以實現他們的市場份額目標,其中有四項需要加強:

首先,船廠必須開發先進的產品和服務,可使用大數據、自動化和物聯網(IoT),同時,利用精密的船舶設計方法去開發新的船舶類型。

第二,MLIT認為,通過培育新業務,即可發展員工的新技能,還能創造新的市場,包括在海工業務和液化氫的運輸。

第三,根據Saito的說法,造船廠和設計人員必須研究出「最高效的製造流程」,這將使船舶建造過程中的每個要素得以可視化,並與合作夥伴共享。

最後,MLIT認識到開發利用新技術的人力資源將是發展的關鍵。Saito在一次採訪中表示,估計「未來將需要有超過10000名的員工,包括油漆工、焊工、船舶設計師以及其他人員」,這相當於目前整個行業勞動力總數的5%。

Saito說:「我們希望在2025年之前建造或推出一艘自動駕駛船舶。」他還補充說,如果日本造船企業能夠開發出整合在船舶操作系統中的導航系統,那麼這「應該是一個還沒有任何船廠進入的大領域」。

日本明白,船廠之間的競爭強度肯定會有所增加,其對韓國造船廠通過韓國產業銀行(KDB)等國有銀行獲得國家補貼表示不贊同。而韓國反駁說,銀行貸款是在沒有政府干預的情況下做出的商業決定。

數據顯示,集裝箱船訂單方面,中國佔有51%,韓國和日本分別為25%和24%;散貨船訂單方面,中國佔有59%,日本和韓國僅為31%和10%;

而在油船和天然氣運輸船市場上,韓國摘得桂冠。油船方面,韓國佔比41%,而中國和日本分別為34%和25%;天然氣運輸船,韓國佔比56%,日本和中國分別為28%和16%。

然而,由於海工市場受到訂單銳減和石油價格下跌的影響,韓國船廠一直在努力維持他們的業務,這些船廠不僅包括規模較小的船廠,還有曾經強大的大宇造船海洋(DSME)和三星重工(SHI)。

據報道,直到2017年,韓國造船廠的產能利用率只有50%。因此,造船企業難以生存。中等規模的城東造船(Sungdong)無訂單,正等待債務重組,DSME則需要銀行的貸款才能繼續,其他船廠也已關閉。

韓國在維護市場份額方面的困難,因其海事集群的結構而加劇。其國內航線不像日本那般穩定,也不像日本那樣大範圍。隨著去年韓進海運的破產,韓國業界和政府所採取的「日式策略」用以支撐船廠的訂單能力是有限的。其結果是,其海事集群嚴重依賴向外國買家出口船舶。

相比之下,日本政府、業界和研究機構則制定了一項國家戰略,以造福於該國的造船業。支持該研究和戰略的是日本國內的航運公司,它們優先選擇在國內造船廠訂購船舶。

中國船檢獨家文章,歡迎轉載或報道,轉載請註明出處「中國船檢或國際船媒」,違者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船檢 的精彩文章:

關於無人艇你還有沒get到的知識點

TAG:中國船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