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代貴族英豪項羽為何輸於地痞流氓?

一代貴族英豪項羽為何輸於地痞流氓?

註:本論點基於王立群教授百家講壇《史記·項羽》

項羽身為貴族後裔,驍勇善戰,在反秦時期擁有極高的事業起始點,用他自己的話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曾敗北,遂霸有天下。」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為什麼會敗於一位出身亭長,沒有任何本領的地痞流氓——劉邦呢?這個就要從他幼年時期開始說起了。

楚霸王項羽畫像(圖片源自網路)

一、不喜讀書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小時候不愛讀書,也不喜歡擊劍(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他之所以不愛讀書,原因很簡單:「讀書識字只要用來記名字就夠了。」(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不學擊劍,原因也很簡單:「劍術只能單打獨鬥。」(劍一人敵,不足學)。他要學的是什麼呢?答曰:「兵書。」 可以萬人敵,橫掃疆土的兵書。

古簡(圖片源自網路)

按理說,這一番話是極有志向的豪言壯語,學習能橫掃疆土統御萬兵的兵書,那需要多大的志氣啊!可是為什麼說項羽不喜讀書是他失敗的第一大原因呢?

原因在於:他只學兵書。

在秦朝末年,各大地方反秦部隊都有著共同的目的:推翻秦朝。他們在擁有共同目的的同時,也有著同樣的目標,那就是統御四海。既然要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只具備橫掃天下的能力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如何固守天下。

陳勝吳廣起義(圖片源自網路)

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未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往往軍事上可以所向披靡的名將,未必具有靈敏的政治嗅覺,而項羽正是敗在了他的政治嗅覺上。從劉邦入關,一直到求封漢中,鴻門宴,彭城之戰,項羽一直沒有意識到劉邦是自己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政治對手。他的政治嗅覺相對於劉邦來說,簡直是不堪入目。

這也是為什麼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講壇《史記·項羽》中評點項羽「政治幼稚」的原因。而項羽政治幼稚的誘因正是因為從小隻讀兵書,而不去涉獵其他政治哲學等先賢智慧,在起步線上他就已經註定日後要與天下失之交臂了。

二、看不清局勢

項羽的不愛讀書,直接導致了他在政治上做出一系列的幼稚表現。而這種幼稚體現在項羽看不清局勢,認不清敵人,最終一次一次錯失剷除劉邦的良機。

楚霸王項羽所面對的政治對手,從反秦開始到烏江自刎,自始自終只有一個,那就是劉邦。

漢高祖劉邦畫像(圖片源自網路)

劉邦是什麼人啊?他是要奪天下的人,是要為人君主的人!劉邦雖然只是一不學無術的地痞流氓,但他對於政治的嗅覺是極其敏銳的。在這裡我們可以舉其中幾個例子:

(一)早在取關中時他就明白先入為主的利益,他知道取得關中能為日後橫掃天下提供最得力的後勤保障。

(二)在得知項伯透露項羽擺設鴻門宴的真實意圖給張良時,他馬上敏銳地察覺到張良與項伯交情匪淺,於是問道:「君安與項伯有故?」(你和項伯很熟?)。

(三)得知鴻門宴的真實意圖後,先用「籍吏民,封府庫......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這一番話忽悠了項伯。然後在鴻門宴見到項羽後更是利用心理戰術說出:「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這一番話成功消除了項羽驕傲和憤怒,成功滿足了項羽的自尊心和虛榮心。

且看這三點,第一點表明了劉邦對天下局勢的分析十分透徹。關中地區山脈眾多河流遍布,四周又有關塞可守,天下一旦發生變亂,上百萬的兵員民夫馬上就可以動員起來。因此,劉邦可以憑藉著秦朝的家底,依靠土肥水美、物產豐富的資源,得到黃金的後勤保障,為日後戰鬥輸出提供了平穩的後勤輸送,這就是為什麼當年劉邦選擇定都關中的原因。劉邦一旦入關佔領都城,就等於扼住了天下脖頸,自然而然可以穩坐都城無後顧之憂了。

第二點表明了劉邦對於政治危機的靈敏性。張良是自己手下的第一謀臣,而項伯是項羽集團的左尹(也就是左丞相)。兩個針鋒相對的集團中,各自的副首領私下會晤,作為君主的有點兒政治常識也不會不聞不問。但是,項羽作為項氏集團的首領,卻對項伯三番四次透露軍機的事情不聞不問,這實在是說不過去。

第三點表明了劉邦高超的外交手段。劉邦知道項羽之所以要殺他,是因為自尊心和虛榮心受到了巨大的傷害。因此他準確地扼住了項羽的軟肋,說出一番為項羽鋪平入關道路如何辛苦,將軍怎能聽信小人讒言的話成功消除了項羽因自尊心受傷而引起的滔天怒火,同時還讓項羽升起了愧疚之心。項羽愧疚之心一但升起,那就意味著劉邦能夠有驚無險地逃脫一次致命的死亡危機。

鴻門宴(圖片源自網路)

三、剛愎自用,失察失人

有才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個毛病,就是剛愎自用,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因此這樣的人往往不聽人言一意孤行。

從《史記》中,從來沒有記載任何項羽召開軍事會議的事情,也從來沒有記載他採納過什麼正確的建議。他只相信自己的絕對,他的自負,導致名將韓信英布投奔劉邦。也正由於他不接納任何謀士的提議,一錯再錯,最終兵敗自殺。

相反,劉邦這個人雖然沒什麼本事,但由於他善聽人言,因此他能做出做正確的判斷。我們看史記中的記載,劉邦很多影響歷史走向的決定,都不是張良、陳平等首席軍師的建議,而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提出的登基之後,劉邦說了一段揚名千古的話,這段話對項羽的失敗和自己的勝利做出了十分中肯的分析,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物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

項羽帳下首席謀士范增(圖片源自網路)

因此,項羽剛愎自用,不聽人言正是他敗亡的最大原因

由於項羽的失察,導致在分封諸王時犯下了最不應該犯的錯誤,就是將漢中之地分封給了劉邦。而在項羽用錯的人當中,其中以司馬欣、章邯、董翳為最。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來看司馬欣。司馬欣此人因早年對項羽的叔父項梁有著救命之恩。因此他受到了項羽絕對的重用,封塞王,鎮守三秦要地。然而就在漢王四年成皋之戰中,守城大司馬曹咎中了劉邦的激將法而出戰,司馬欣跟隨其後,在其半渡汜水時遭到漢軍襲擊而大敗,曹咎與司馬欣皆自刎於汜水。然司馬欣自刎未果,傷愈之後就投降了劉邦。

其次是章邯。 項羽當初封章邯為秦地之王的原因是採用了秦人治秦地的政治方針。章邯是秦地名將,對這裡一切事務十分熟悉。然而項羽不知道的是,當初他在新安坑殺二十萬秦朝降兵之後,百姓都將怨恨傾瀉在章邯身上,以至於章邯遭到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謀後孤立無援,最終兵敗自殺。

最後是董翳,董翳此人無才也無能,他唯一的貢獻就是勸說秦末名將章邯投靠了項羽,使得項羽得到了一名威震楚地的悍將,僅此而已。三秦王中除了章邯封錯地之外,其他二位都屬於不該封王的行列。而這三位封王中,除了章邯,另外兩位沒有經過任何抵抗就投降劉邦了。因此,命令這三位人士鎮守秦地要塞,實在是庸人之舉。

四、 失民心者失天下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項羽的殘暴嗜殺在中國歷史上誠然不算什麼,然而坑殺二十萬秦兵,斬殺秦降王子嬰等等一系列的舉動相比起劉邦的哭喪子嬰和安撫四民,簡直就是自毀長城。

首先先來看子嬰事件。

當年劉邦入關中之時,樊噲曾提議殺了子嬰,然而劉邦並沒有處死子嬰,而是把他交給隨行的吏員看管。一個多月後,子嬰被立為相。

與之成為對比的是項羽誅殺子嬰,並進行了大屠殺及縱火。如此對比,明眼人都知道跟著劉邦能保命吧?

秦王子嬰(圖片源自網路)

第二事件是誅殺義帝。義帝也就是後來的楚懷王熊心,楚懷王心是反秦武裝集團的首領,在推動秦末農民起義中做出了巨大的、不可忽視的貢獻,是中國歷史上的第3位皇帝。

項羽誅殺義帝的舉動,給了想坐擁天下的劉邦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他以為義帝報仇為由,對項羽進行了討伐,使得項羽在政治上陷入了被動。

楚懷王義帝熊心(圖片源自網路)

第三件事是新安坑殺二十萬秦兵。 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第四》記載:「十一月,羽詐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人於新安。」

秦兵投降是希望能夠保全性命,然而項羽卻欺騙他們,明面上接受了,實際上卻在一個風雨飄搖的夜晚進行坑殺,一個不留。這種殘暴的手段讓項羽在短時間內得到極大的威名,卻也埋伏下了失民心的禍根。沒有人會知道,投向項羽後是死是活,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項羽的兵力逐年減沙而劉邦不斷增長兵力的原因。

坑殺二十萬秦兵(圖片源自網路)

綜上所述,項羽從小就失去了敏銳的政治嗅覺,繼而因為剛愎自用而失去的王佐之才,最後因為殘暴嗜殺失去了民心,這就是一代霸王項羽最終敗於劉邦手下的原因。

(本篇文章為青年道學原創,作者:漵菱,編輯:漵菱、太初,轉載請註明出處)

婁江月譚

讓經典的故事,成為你生活的一段傳奇

青年是華夏的希望,是玄門的棟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道學 的精彩文章:

TAG:青年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