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隨侯珠因何而寶貴?

隨侯珠因何而寶貴?

隨和珠是先秦時代價值連城的珍寶,故《淮南子·覽冥》有「隨侯之珠,卞和之璧」的說法,並稱「春秋二寶」。以其珍貴,當然不可輕易示人。楚王曾與其大臣反覆討論要不要向秦王出示隨和珠。可以肯定,先秦時代真正見過隨和珠的人也是不多的。

隨和珠隋到底長什麼樣?古人記載也是語焉不詳。這個千古謎團直到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發掘才得以破解,此墓中發掘出布滿圓圈紋的玻璃珠共173顆,考古學家恍然大悟,此物就是隨和珠!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隨和珠

隨和珠細部照片

如此貴重的寶珠被曾侯乙帶進了墳墓中是不奇怪的,因為古人視死如生,相信靈魂不死,死後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生活而已。大墓中除了有173顆寶珠外,還殉葬了26個年輕女子,應是他的妻妾,先秦是奴隸制社會,禮制森嚴,她們皆屬於主人的財產,把財產帶進墓中享用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經科學儀器檢測,出土隨和珠的質地為鈉鈣玻璃,產自西方。這種玻璃珠在中原的出土還說明,東西方交流的歷史不是從「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開始的,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存在一條「寶珠之路」。西方考古學家十多年前還在伊朗北部發現了與曾侯乙墓寶珠一模一樣的玻璃珠,年代也被認定為公元前5世紀。

西方學者認為,是蘇美爾人首先發明了玻璃,時間約4500年前,首先出現的人造玻璃是單色的,千年以後才出現彩色玻璃。公元前10世紀,西方人在玻璃珠母體上鑲嵌彩色同心圓創造出了具有「眼睛」效果的鑲嵌玻璃珠,這被認為是在地中海沿岸完成的。

這種玻璃珠在古代西方作為首飾之一種而存在的,並沒有被極端珍視。可以想見,把西方玻璃珠販賣到東方的商人們不會如實告訴買家它是人造的東西,一定會編造寶珠從天而降、從大蛇口中吐出、從大魚腹中取來,諸如此類的傳奇故事,以求高價而沽,這應該是隨和珠神話傳說的由來。今天珠寶界的俗稱是「蜻蜓眼」,因外觀像蜻蜓頭上的凸眼睛。

考古已經發現,這種寶珠並不只存在於隨州曾侯大墓中,在春秋戰國時代許多侯王級大墓中都發現了這種玻璃珠,例如山西長治分山嶺270號墓,河北白狄中山王墓,古滇國王墓等,只是數量沒有曾侯乙墓中那麼多而已,說明當時王侯貴族皆以擁有此物為榮。

這種彩色玻璃珠為什麼一到中國就會價值連城呢?這不是「物以稀為貴」就能解釋的。筆者以為,這與華夏文明的底層色有關,因為此寶珠周身都長滿了眼睛,剛好能與原始苯教的猴祖觀念、眼睛崇拜習俗對應起來,被賦予了宗教含義,才成了頂級珍寶。

對這種古老的眼睛崇拜,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藏語辭彙來加以了解:在藏語中,表示眼睛的「zha」(對應雅言字「眨」)是有特殊含義的,就指天神的眼睛。詞根詞zha可以用作動詞、形容詞和名詞,因為阿爾泰語詞根詞都是沒有詞性的。藏人觀念中,被天神所「眨」是一切吉祥幸運的來源。

例如,西藏有苯教古寺叫「扎如」,本義是「大眨」。此外還有許多叫「扎加」的寺,叫「扎加」的神山,藏語是「眨王」的意思。創製藏文的聖人名叫「吞彌·桑布·扎」,這「扎」實是「眨」之異寫。

岡底斯神山下有「札達」(扎達縣),有村莊叫「扎嘎」,前者意為「大眨」(定語後綴),後者意為「眼睛豬」。岡底斯雪山下的河名叫「扎曲」,藏語意為「眼睛水」或「神之水」。此地還有一座神山叫「扎日」,是印度教徒的傳統轉山地,這個「扎日」也來自藏語,藏語山讀作「ri」。就是說以「zha」為號的都是神山、聖地。

明代《明太宗實錄》記載,青海南部的藏人自稱「果迷·卜咂」。這「果迷」藏語是「大獼、頭獼」的意思,「卜咂」就是「天眨」,天佑之族也。藏人有祝願語讀作「巴扎黑!」

蒙古人習慣用「zha」來指稱可汗的律令,如元代蒙古人把成吉思汗的法令叫作《大撒扎》,來自藏語,撒扎(賓謂結構)之「撒」(sha)在藏語是「地」的讀音,「扎」是「眨」的異寫,漢語就是「地眨」,即俯察大地、監督天下之律令。

這些辭彙都在反映一種思維方式和民族心理特徵,雖然漢語中表示眼睛的辭彙也很多,但都沒有這種含義。

一位河南網友對筆者留言說,他們河南話把龍對人的懲罰叫作「抓」,說被龍抓死的人屍體是軟的,龍隔著皮膚就把人的骨頭弄走了。但筆者以為,這個「抓」是「眨」的訛傳,是古羌藏語的遺留,因為龍是神靈,非家貓土雞,它用得著爪子嗎?龍要人死,看一眼人就一命嗚呼了!

因此,你必須首先知道華夏古文明是在原始苯教為底層色中形成的,源自猴祖觀念的眼睛崇拜早在史前時代就已在中原廣泛存在,不是在春秋戰國時代才出現的,這也是隨和珠價值連城的根源所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各諸侯國統治者還相當完整地延續著原始苯教的思維方式。

一個重大的歷史事實是,5000年前的馬家窯文化等史前彩陶中就已經大量出現眼睛圖案,如圖:

甘肅博物館中的馬家窯文化彩陶壺

青海博物館展出的史前彩陶壺

甘肅天水博物館史前中彩陶罐

國家博物館藏19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村出土的彩陶壺

注意上面的彩陶圖案,幾乎都是以眼睛為中心構畫出來的,古人不是在鬧著玩,不是在隨手塗鴉,而是在虔誠地表達信仰,這些眼睛代表著天祖神靈的威嚴注視。

今天人們把這種玻璃珠叫「蜻蜓眼」,其實它原本與蜻蜓毫無關係,華夏文化中也沒有蜻蜓崇拜。只有藏人今天仍然把這種彩珠叫作「天珠」,認為它能給佩戴的人帶來吉祥好運。藏人的天珠多是圓柱形的,用一種天然火山玻璃打磨而成。2015年考古學家在古格王朝墓葬中也發現了這樣一顆天珠。

隨和珠的傳說顯示,當時諸侯國的統治者還相當完整地保持著古老的眼睛崇拜習俗。它價值連城,皆因它長有神靈之眼。物以稀為貴是規律,但也無法讓一種稀有物變得價值連城,只有宗教觀念能把它的「貴」成百倍地放大。

在華夏文明起源發展的整個過程中,來自青藏高原的原始苯教觀念是在不斷消退著的,最後就完全隱藏起來了,隨和珠貴在何處就再也說不清楚了。博物館中的文物,一旦離開它得以產生的宗教觀念,後人就很難讀懂它原有的文化含義了。

這種彩色玻璃珠能帶來什麼?筆者在漢語中尋找了許久,仍找不到合適的辭彙用以表達,於是到藏語中去找尋,一找就找到了,就是「扎西德勒!」

藏語的「xi」是「王」的意思,「扎西」就是「眨王」,人一旦被天王眷顧,吉祥如意立至矣!

附圖:

2007年,俄羅斯考古學家在西伯利亞地區,在阿爾泰山以北一座已有2400年歷史的古墓里發現一條玻璃珠項鏈,用17顆彩色玻璃珠串成。

玻璃珠項鏈被俄國美女戴在脖子上展示

俄羅斯考古學家推測項鏈可能來自古埃及,為此他們還慎重地發布了一個公告,希望世界各地的專家來共同尋找這串玻璃珠的真正產地。

米蘭博物館展出的腓尼基時期(1300~1100 B.C)的玻璃珠

古滇國晴蜓眼玻璃珠,出土於雲南晉寧石寨山16號墓

山西博物館藏蜻蜓眼,出土于山西長治分山嶺270號墓

甘肅博物館展出的蜻蜓眼

河北博物館展出的白狄鮮虞中山王墓出土的蜻蜓眼

賀蘭山一塊巨大岩壁上滿是大圓眼,岩畫可能已有上萬年的歷史

西藏老料天珠,質地是火山噴發形成的玻璃

徐江偉史學著作網上有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明起源探索 的精彩文章:

西亞的眼睛崇拜源自東亞

TAG:文明起源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