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刀為筆,「刻」骨「銘」心:六安市級非遺-傳統刻字技術

以刀為筆,「刻」骨「銘」心:六安市級非遺-傳統刻字技術

刻字,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中已有六千多年之久,起源與古代文字的形成同步,但一直以來,它只是書法的附屬藝術,到了封建統治走向崩潰之時,也伴隨著走向衰落。

八十年代中期,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沉沒,刻字才在書法藝術復興道路上被一些書家重新進行研究,介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它大多隻局限於自娛,如今科技與社會的進步,現代都市文明衝擊下的文化生活,人們已經越來越遠離古老的傳統藝術,終於,我們才意識到把書法和刻字的結合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才能給我們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文化得到繼承與時代的創新。

傳統刻字主要表現為書法的翻刻、複製、和書法神韻的再現,也是書法的再度創作,使書法更具有立體美、材質的肌理美及高雅的色彩裝飾美;而現代刻字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刻字藝術特有的語言,表達作者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是一種"表現"藝術。

傳統刻字在於書法字體的設計、雕刻是否有神韻,是否生動,是否具有個性。手工刻字是人的修養和行為合一的體現,每個人有不同的性格、水平、習慣及他對書法字體內涵的理解程度,在每次刻琢時往往會留下刻者的喜怒哀樂,不管再優秀的作品總有自然的痕迹,如果用高倍放大鏡觀察,肯定存在刀痕、琢痕、等修飾的痕迹。手工刻字是運用工具『趟』出來的,工具根據製作要求,其深度和厚度,棱、角、邊、沿、底角都可以用很細的工具做成;

手工刻陰字是運用工具『寫』出來的,工具根據製作要求,或起或落,或轉或折,或深或淺,或虛或實,或有或無,刻寫出書法的神韻。

而如今,為了讓傳統刻字不落後於時代,刻字技術並不僅僅局限於傳統的書法作品,更是進行了形式創新,擁有了新發展。

六安傳統刻字代代相傳,與眾多流派構成了一部浩浩蕩蕩的中國刻字史。權希軍先生在《現代刻字導論》一文中闡述了中國傳統刻字的價值,文中寫道:「清阮元在《北碑南帖論》中說道:『古為刻記帝王功德或為卿士銘德位,以佐史學,是以古人書法未有不託金石以傳者。』石刻是古代刻字藝術的主流。石刻文字內容記載有文史、人物、武功、譜系、醫方、水利、交通、民俗、宗教等,是一部浩瀚的史書,是古代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璀璨的書法藝術也是依賴於刻字而流傳至今的。」

--END--

責編:牛國雲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渡人 的精彩文章:

雨巷幽夢:紅油紙傘傳承人徐修生—匠心獨運,巧思運籌
民歌唱響:六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別山民歌
《尋夢環遊記》當夢想和親情碰撞……

TAG:拾文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