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故宮藏清代梅花紋陶瓷

北京故宮藏清代梅花紋陶瓷

備受我國人民喜愛的梅花紋,是華夏傳統的陶瓷裝飾紋樣之一,亦為中國歷代陶瓷藝人慣用的裝飾題材。梅花頂風凌雪、歲末吐芳的高貴品質,一直是中華民族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徵。而借梅花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也是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傳達自身思想的方式之一。因此裝飾在陶瓷上的梅花紋,充分彰顯了時下人們的時代精神之需求。

中國歷代陶瓷上的梅花紋裝飾,不僅受「陽春白雪」的喜愛,亦受「下里巴人」的廣傳,是當時極具吉祥寓意的「幸福生活指數」紋飾。尤其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清代吉祥紋飾成熟期和高峰期,還大量湧現了梅花紋或其與他種紋飾的組合形式,使得梅花紋飾作為吉祥的象徵含義更加明顯。此時梅花紋陶瓷不但綜合了前期的青花、鬥彩、五彩等多種工藝,而且還不惜工本創燒出粉彩、琺琅彩、素三彩及單色釉等更多品種。

我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陶瓷器約三十五萬件,其中就包含有不少用梅花紋裝飾的清代陶瓷精品。這類陶瓷在選料、設計、制胎及描繪、工藝等方方面面,比前朝的製作更加地嚴格精細,令陶瓷上的梅花紋飾更加地繽紛燦爛、豐富多彩。

全梅花紋陶瓷類

這類陶瓷採用了粉彩、琺琅彩、紫砂等多種工藝,裝飾手法全部為梅花紋圖案。不僅體現了梅花傲雪的精神、不與百花爭春的高潔之美,還說明了人們愛梅、詠梅、繪梅,其受到了古往今來各階層人士的鐘愛。

清雍正年制粉彩梅花紋碗(圖1),碗高5、口徑9.2、足徑3.8厘米。其通體採用粉彩工藝,造型厚重端莊。敞口、深腹、圈足。三朵散落的梅花繪於里心,枝頭上盛開梅花;兩株梅樹繪於外壁,屈曲遒勁的樹榦,兩枝靈芝繪於樹下。此碗互為呼應、渾然一體的內外畫面,為襯托粉色的花朵還在用色上非常講究,使用了黑赭色繪樹榦,令梅樹的勃勃生機愈加明顯。外底署有「大清雍正年制」青花雙行六字楷書款。

清雍正年制黃地琺琅彩梅花紋碗(圖2),碗高6.2、口徑12、足徑4.6厘米。其與繪畫相結合,繪畫精細,設色艷麗,色地裝飾仍沿用了康熙琺琅彩的手法。碗口微外撇、弧壁、圈足。施以黃彩地的外壁,一側繪虯枝橫斜的一株紅、白兩色梅花,嬌美艷麗;另一側題「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的五言詩,詩句上首署「先春」一方篆印,下首署「壽古」「香清」兩印,文韻十足。白釉無紋飾的內壁,純凈無瑕。底足內署有「雍正年制」藍料彩四字楷書款。

清雍正年制紫紅地白梅琺琅彩小盅(圖3),盅高3.5、口徑7.3、足徑2.9厘米。此故宮僅有1對的小盅,小巧精緻。其盅口微撇、深腹、淺圈足。白色梅花、黑色樹榦用琺琅彩在通體紫紅色地上繪製,繪畫技藝高超,色彩對比鮮明,是雍正琺琅彩中的精品佳作。底足內署有「雍正年制」青花雙方欄四字楷書款。

清初制項聖思款紫砂梅花詩句杯(圖4),杯高3.8、口徑6.5厘米。此採用紫紅色砂泥制詩句杯,出自江蘇宜興窯。器物以梅花的花瓣為杯口,以梅根為杯柄,以梅花的枝幹為杯托,獨具匠心。行書「遠聲霜後樹」刻寫於外口沿,字體剛勁古拙。製作者為清代著名的紫砂藝匠項聖思,其技藝獨絕,以玲瓏精巧的梅花杯、桃實杯等文玩用品製作為長,後世仿品極多。而此杯以梅為形、借梅之寓意來體現文人的品質,構思巧妙,不可多得。

清乾隆年制紫砂御題詩梅花紋茶葉罐(圖5),罐高15.5、口徑4、足徑4.8厘米。其淺黃色砂泥制罐,圓口、短頸、長圓腹、圈足。圓形帶有珠鈕的蓋。罐腹一側以細泥堆繪「梅花圖」,畫面為老梅從湖石縫隙間斜出,或含苞、或盛開的梅花花滿枝頭。罐腹的另一側刻七言詩《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原詩見《清高宗御制詩初集》卷九。此乾隆七年(1742)所作御題詩,曾在乾隆御制茶具的裝飾上廣泛應用,不只是紫砂器,甚至官窯瓷上亦應用良多。

清代制紫砂樹根式梅花花盆(圖6),盆高13.7、口徑35.8×29.5、足徑31.5×26厘米。此清宮用於栽種中型盆景的器物為樹樁式,採用的砂泥為紫紅色,通體細膩光潤。而宜興窯燒制的此花盆,雖體形較大,但胎體較薄。凸雕梅枝的外壁,造型生動,活潑自然,特別是裝飾的梅枝更添情趣。早在清初,當時的工匠就利用宜興紫砂泥極強的可塑性,開始仿照自然界的樹根製作花盆,並在乾隆朝之後將此法更加發揚光大。

清道光年制珊瑚紅地白梅花紋蓋碗(圖7),碗通高8.1、口徑10.7、足徑4.2厘米。不僅呈珊瑚紅色的紅彩勻凈,造型規整;而且在珊瑚紅地的襯托下,白色的梅樹、蘭草圖案更加醒目。其環形抓鈕置於碗蓋蓋頂,碗蓋呈傘形。外壁及蓋面皆飾有梅花和珊瑚紅地拔白蘭草。內施白釉,素麵光潔。抓鈕內、圈足亦施白釉,並署有「慎德堂制」礬紅彩四字雙行楷書款。道光帝在圓明園內的行宮有「慎德堂」,故署此款之器應為道光帝的御用瓷。

清道光年制「慎德堂制」款粉彩梅花紋蓋碗(圖8),碗通高10、口徑11.5、足徑4.7厘米。其覆盤式蓋、直口、圈足。外壁以粉彩為飾,內壁施以白釉。折枝梅花為碗、蓋的主題紋樣,邊飾以如意雲頭紋相輔之。圈足內施白釉。「慎德堂制」 紅彩雙行四字楷書款,署於蓋頂抓鈕內與外底。

梅鵲紋瓷器類

這類瓷器採用了青花、粉彩、三彩等多種工藝,並以梅花紋裝飾為主體手法;同時輔以或喜鵲、或雀鳥、或春燕的圖案,飛舞於紋飾畫面之中,極具中國傳統的「喜上梅(眉)梢」之吉祥寓意。此紋飾尤在清同治年間大行其道,非常受當時宮廷皇族的歡迎。

清乾隆年制青花梅雀紋瓶(圖9),瓶高36.3、口徑12、足徑13.5厘米。其「橄欖瓶」之名源自外觀略似橄欖狀,是乾隆青花瓷中的精品瓶,且紋飾宛如一幅精美的寫意花鳥畫。微撇的瓶口、溜肩、鼓腹、腹下收斂、圈足。莊重大方的瓶體,優美流暢的線條,施青白釉的器內外及底部釉面肥厚、白中閃青。青花「月影梅雀竹石圖」繪於外壁,圖中明月高懸,梅花嫵媚清麗,梅樹枝繁葉茂,在梅樹枝頭有幾隻雀鳥棲息;其下的山石旁翠竹簇簇,綠草茵茵,生機盎然。此瓶紋飾生動自然,畫面構圖飽滿,青花色澤濃淡相間,且潔白的釉色與濃艷的青花對比強烈。瓶底署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橫行六字篆書款。

清乾隆年制青花梅雀紋爐(圖10),爐高9.2、口徑16.4、足徑13.5厘米。此爐為研究乾隆時期民窯青花器的寶貴資料,其銘文帶有確切的紀年。筒形的爐內與底胎體細膩,胎澀無釉。外壁一側以梅雀紋裝飾,鳥語花香;另一側以牡丹、秀石為飾,還有青花書「先祖俊若府君、先曾祖茂遠府君、先考明五府君,奉化孫安魁、秀、元、賢率玄孫存忠、恕、仁、義敬立。」「乾隆三十八年(1773)歲次癸巳置」題款分布在紋飾之間。爐底下承三足。

清乾隆年制黃地三彩梅鵲紋瓶(圖11),瓶高20.7、口徑7.7、足徑7厘米。始於明成化年間的素三彩,清康熙年發展至巔峰,並伴有大量的色地三彩出現。此瓶紋飾生動活潑,色調素雅莊重,是北京故宮僅存的一件乾隆年制黃地三彩器傳世之作。其撇口、短頸、溜肩、腹部下收斂。通體以黃釉為地,釉面勻凈,色澤較深。且以白、綠、紫等彩繪「喜鵲登梅」圖,作為腹部的主題圖案,寓意吉祥。外撇的圈足,足內黃釉,無款。

清同治年制黃地粉彩梅鵲紋碗(圖12),碗高6、口徑12.2、足徑5厘米。其敞口、深腹、圈足。外壁通體施黃釉,內壁施白釉。在黃釉上朵朵盛開的梅花,以粉彩繪出;而成雙成對的喜鵲飛舞其間,「喜上梅(眉)梢」之寓意明顯。口沿、圈足處飾有金彩,極富皇家大氣。底書「同治年制」白釉紅彩四字楷書款。

清同治年制黃地粉彩梅鵲紋碗(圖13),碗高9.3、口徑17.9、足徑7.8厘米。其敞口、深腹、圈足。通體施黃釉的外壁,明黃色色澤凝厚鮮亮,令此碗具有富麗華貴的皇家氣派;同時黃釉上以粉彩裝飾了梅鵲紋,喜氣洋洋。內壁施以白釉。口沿、圈足處飾有金彩。底書「同治年制」白釉紅彩四字楷書款。

清同治年制黃地粉彩梅花春燕紋碗(圖14),碗高6.5、口徑10.3、足徑4.2厘米。其敞口、深腹、圈足。黃釉通體施於外壁,釉上以粉彩繪競相開放的梅花點點,間繪春燕十四隻,寓意喜慶吉祥春來到。「同治年制」白釉紅彩四字楷書款,署於碗底。

清同治年制黃地粉彩梅鵲紋盤(圖15),盤高5、口徑22、足徑13.4厘米。其微外撇的敞口,弧腹、圈足。黃地粉彩裝飾的盤內繪四組梅鵲紋,其中三組構圖布局一致,各繪十隻喜鵲於折枝梅上;而另外一組則繪兩隻喜鵲於盤心。以墨彩繪製的四組喜鵲,或枝頭憩息,或回首展望,或空中飛舞,可謂千姿百態。用粉色繪製的梅花,以褐彩繪製的枝幹,色彩對比鮮明。同時各有一白地粉彩折枝蓮花、西蕃蓮和牡丹,繪於盤外壁。金彩裝飾口沿。足內署有「同治年制」紅彩四字楷書款。

清同治年制黃地粉彩梅花春燕紋碟(圖16),碟高3、口徑10.3、足徑6.8厘米。其敞口、淺弧壁、圈足。白釉粉彩勾蓮紋繪於外壁,黃地粉彩梅鵲紋繪於內壁。碟底署「同治年制」白釉紅彩書四字楷書款。

清同治年制黃地粉彩梅鵲紋羹匙(圖17),羹匙長17厘米。金彩描於口沿處一周。其施黃釉的內壁上繪粉紅色的梅花朵朵,還有飛舞其間的黑色喜鵲四隻,形象生動。用白釉粉彩作裝飾的外壁上,相互對稱繪有三組折枝寶相花和牡丹花卉紋;而「同治年制」紅彩書四字楷書款,署於圖案之間。

清同治年制黃地粉彩梅鵲紋渣斗(圖18),斗高8.2、口徑8.5、足徑5.9厘米。其造型小巧秀麗,敞口、圓腹、圈足。外通體施黃釉,朵朵盛開的梅花在黃釉上以粉彩繪出,且飛舞其間的喜鵲成雙成對;同時上下以描金弦紋為飾。內施白釉。奓斗底書「同治年制」白釉紅彩四字楷書款。

清同治年制黃地粉彩梅鵲紋盒(圖19),盒高4、口徑7.3、足徑5.2厘米。其圓形、子母口、圈足。所繪的黃地粉彩梅鵲紋通飾於外壁,內壁施白釉。盒底有「同治年制」白釉紅彩書四字楷書款。

清同治年制黃地粉彩梅鵲紋圓瓷片桌心(圖20),桌心直徑51厘米。其圓形桌面正面坦平,背面素胎無釉,而瓷片作圓桌鑲面所用。瓷片中心畫意生動,繪有黃地粉彩梅鵲紋為飾,紋飾色彩明艷;且淡粉色梅花枝頭綻放,棕褐色的梅樹枝幹曲折,另有棲於枝上的兩隻喜鵲,嫩綠的叢竹還相配在樹邊。同時一周淺綠釉外施在中心紋飾上,有兩道描金弦紋作為邊飾,且內繪有一周藍地粉彩朵花紋,紋飾豐富多彩。

梅花與松竹或牡丹搭配紋陶瓷

這類瓷器採用了青花、粉彩、琺琅彩等多種工藝,裝飾手法除了梅花紋以外,還配有「歲寒三友」中的松、竹,或相配傾國傾城、國色天香的牡丹。它們構思巧妙,製作精細,畫面生動,不失為我國清代陶瓷藝術中的典範之作。

清雍正年制琺琅彩松竹梅紋瓶(圖21),瓶高16.9、口徑3.9、足徑4.9厘米。此橄欖瓶不失為雍正時期官窯的絕美佳器,其直口、垂肩、圓腹、腹下漸斂、圈足。瓶以琺琅彩繪松竹梅圖案於外壁白釉上,所繪蒼勁的松樹、挺拔的翠竹、秀麗的梅花,畫筆委婉細膩。有「上林苑裡春常在」七字墨書,位於畫面上方,筆法自然流暢;另有「翔采」「多古」「香清」三組印章式款,於詩句的上、下方分別用胭脂彩畫之。內外皆施白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書於底足的青花雙圈內。此瓶工藝精細,造型秀美,紋飾精湛,胎體輕薄,釉質無瑕,不失為清代雍正瓷器中的傑出佳作。

清雍正年制琺琅彩梅花牡丹紋碗(圖22),碗高6.9、口徑14.6、足徑6厘米。其細緻入微的描繪,清雅的設色,精美的圖案,令人賞心悅目。撇口、弧壁、圈足。其中一側有兩株梅花以琺琅彩繪於外壁,梅樹枝幹蒼老虯勁;梅樹下牡丹花朵怒放,設色嬌艷。另一側則有「百囀千聲隨意好,琪花瓊草逐時新」的墨彩七言詩句題識;句首帶「先春」閑章,句尾帶「壽古」「香清」兩閑章。內壁、圈足內施有白釉。「雍正年制」藍料彩雙行四字楷書款,署於外底,且款識外圍有藍料彩雙方欄。

清乾隆年制仿宣德青花松竹梅紋盤(圖23),盤高4、口徑18、足徑12.2厘米。其通體以青花為飾,敞口、淺弧壁、圈足。雙線通繪於內、外口沿之下。松竹梅和山石圖繪於青花盤心的雙圈內,靈芝、小草還相襯周圍。而庭院人物則繪在盤外壁,其中一仕女坐於庭院中,二小童在院內嬉戲玩耍,同時相襯有洞石、盆景、欄杆、椿樹等畫面。盤底署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書款。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宣德盤的青花顏色深邃寧靜,其畫面效果猶如水墨畫一般,具有洒脫飄逸的韻味。而此仿品與宣德盤相比,青花色澤鮮艷,山石的立體感採用了繪畫中的皴法來表現,顯得山石處理較為堅硬、呆板,且仕女和小童的畫法又過於小心,乾隆官窯青花的時代特徵尤為明顯。

清光緒年制粉彩牡丹梅花花鳥紋圓盆、奩(圖24),圓盆高12.1、口徑18.2、足徑9.5厘米。奩高3.7、口徑16.7、足徑11厘米。其中圓口的盆深腹、圈足,口沿處署有紅彩書「大雅齋」三字楷書款及「天地一家春」五字篆書款。還有粉彩繪梅花、喜鵲、牡丹飾外壁。內口沿青花捲草紋一周。而圓形、圈足的奩,同樣有黃色梅花繪外壁,其色彩艷麗,與圓盆紋飾和諧統一。

清宣統年制青花松竹梅紋碗(圖25),碗高7、口徑13、足徑5厘米。因為松、竹、梅這三種植物不畏嚴冬,並分別有常青不老、君子之道、冰肌玉骨之象徵,故名「歲寒三友」。其微撇的碗口、弧腹、圈足。白釉上的青花發色濃艷,青花雙環線通飾在碗口沿內外和足牆。團雲紋繪於碗心。而作為瓷器裝飾典型紋樣之一的松竹梅紋,滿繪於外壁。碗外底署有「大清宣統年制」青花雙行六字楷書款。

由此可見,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清代梅花紋陶瓷,充分體現了我國陶瓷的發展和工藝的進步。這類極受人們喜愛和藝匠推崇的梅花紋飾,隨著清代陶瓷的發展,其裝飾技法由簡單趨向豐富,其裝飾形式也由單一走向了多元化,在中國傳統陶瓷裝飾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承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且對繼承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有著十分積極的重要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快報 的精彩文章:

《壬戌年》生肖狗票的版別真偽鑒別
獨家!「商旅與朝聖:絲路的貿易與藝術傳播」特展
宋金瓷器上的吉祥寓意

TAG:收藏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