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贛鐵路的前世今生
原標題:皖贛鐵路的前世今生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51期)
導讀關鍵詞:
皖南鐵路 蕪屯鐵路 寧湘鐵路 蕪乍鐵路 江南鐵路 京粵鐵路 京衢鐵路 京贛鐵路 皖贛鐵路
皖贛鐵路自其動議修建到完全建成投入運營,經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漫長時光,其間經歷了無數的艱難曲折,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皖贛鐵路建築史,就是一部近代中國的發展史,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近代中國經濟緩慢發展的艱難歷程。
1、艱難的啟航
清朝末年,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洋務運動,各省紛紛修建鐵路,以圖富民強國。而外國資本也乘機而入,意圖通過控制中國鐵路並進而掌控中國的經濟命脈。因此,各地紛紛開展了保路運動。
安徽省亦早有修建鐵路之議。光緒二十五年(1899),王之春任安徽巡撫時,皖人就擬修建蕪屯鐵路,但王之春主張以路權為擔保,向法國人貸款,遭到皖人的強烈反對,此議遂不了了之。
光緒三十一年(1905)初,皖籍官員呂佩芬、鄭恭、蔣家駿等在京倡議保全安徽路權,皖籍留日學生程家檉也從日本發回《為全皖鐵路敬告父老書》,呼籲力保安徽鐵路路權。七月二十八日,安徽巡撫誠勛與兩江總督周馥正式向清廷奏請籌款築路,八月,商部(後改農工商部)頒發安徽全省鐵路關防。九月十五日,呈報擬建鐵路路線,當時擬先建蕪湖至宣城再到廣德的皖南鐵路,約三百餘里,招募股銀四百萬兩。為此,在京皖人經共同商議,決定成立「商辦安徽全省鐵路有限公司」,推舉李經方為安徽鐵路督辦。
公司於十一月一日在蕪湖正式宣告成立,並發布《安徽全省鐵路招股章程》十條。當年公司即籌款110餘萬元,聘請挪威、日本工程師進行鐵路設計,次年即動工建設。然由於主管者頻繁更迭(李經芳—李經羲—周學熙—周學銘—洪恩亮),管理不善,工程進展極其緩慢,到宣統三年(1911),僅築成蕪湖至灣沚路基十餘里,鐵軌也僅鋪數里,而所籌資金被消耗殆盡,購物貨款無力償還,築路計劃被迫中止。
恰好此前清政府決定修築從江蘇江寧至湖南萍鄉的寧湘鐵路,其路線與皖南鐵路基本重合,因此皖南鐵路併入寧湘鐵路計劃。民國成立後,皖督柏文蔚聘請歙人許承堯為安徽鐵路總辦,籌劃蕪(湖)屯(溪)鐵路的修築,但不久柏文蔚因「二次革命」下野,吳承堯也被迫離職,蕪屯鐵路自然胎死腹中。民國二年(1913),北洋政府交通部與安徽鐵路公司達成協議,由交通部負責償還股債各款,公司將已築成路基等完全讓與中央政府。
同年十月二十日,寧湘鐵路局在南京成立,向英國借款800萬英鎊,聘請英國人格魯為總工程師,實際上寧湘鐵路已淪入英國人之手。民國五年(1916),歐戰爆發,英國無款可借,寧湘鐵路自然也隨即下馬。
其後國民政府與安徽地方政府雖曾一再動議繼續修建該路,但終因經費不足,未能興工。(參見程士范《建築皖南鐵路之計畫》,《津浦之聲》1928年第6期。王恆升《京粵鐵路線地質礦產報告》,《地質彙報》第十四號,1930年)
2、江南鐵路的修建與運營
1932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長張人傑(靜江)提議修建從蕪湖至浙江乍浦的蕪乍鐵路,以完成孫中山先生當年把乍浦港建設成為東方大港的心愿。是年7月30日,張靜江、杜月笙、張嘯林等三十餘人在浙江莫干山菜根香旅館召開發起人大會,開始具體籌備工作,李煜瀛(石曾)在北平也積極響應。
1932年7月30日江南鐵路公司籌備會議
(《東方雜誌》 1933年 第30卷第10期)
1933年4月19日,江南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由張靜江任總經理,李石曾等任董事,諸民誼等任監察。4月25日在蕪湖舉行奠基儀式,7月10正式開工建設。但工程開工後不久,國民政府將乍浦規劃為軍事要塞區,蕪乍鐵路不能直達乍浦。1934年2月23日,經鐵道部批准,將線路改為京粵鐵路,即由南京經蕪湖、宣城、徽州,沿原京詔線到達廣東境內。
1934年2月,蕪湖至竹絲港段22公里首先建成,開始試運營。7月29日,蕪宣段建成通車,11月20日,宣城至孫家埠段也竣工通車。12月1日,上海北站等站與宣城站實行旅客行李聯運。1935年5月,蕪湖至南京中華門、中華門至堯光門段均建成通車。1937年10月1日,京滬路將堯光門段移交江南鐵路公司管理。至此,自南京堯光門至宣城孫家埠、全長197.05公里的江南鐵路全線貫通。
1935年12月,張嘉璈任鐵道部長,蔣介石召見他時指出,一旦中日戰爭爆發,京滬鐵路必失,「必須有一自南京往後撤退之運輸路線」。因此,張嘉璈擬利用江南鐵路,自宣城南經寧國、績溪、徽州,然後東行經威坪、淳安、龍游到達衢縣,與浙贛路相連接,全線長四百七十餘公里。
1936年3月,京衢鐵路宣衢段工程局在宣城設立,於七月底正式開工建設。但由於該線離海岸線較近,戰時仍未必安全,且沿線資源缺乏,經濟價值較低,旋即改京衢鐵路為京贛鐵路,由歙縣、休寧、祁門南下入江西境,在貴溪與浙贛線接軌。宣衢段工程局遂改名為宣貴段工程局。9月安徽境開工,1937年2月江西境開工,7月和10月,安徽段和江西段先後開始鋪軌,宣城至歙縣段開始營運。但終因抗日戰爭爆發,京贛鐵路建設功敗垂成。
1936年1月江南鐵路通車情形
江南鐵路的建成,對改變皖南落後的交通狀況、繁榮沿線經濟,起到了巨大作用。可惜不久抗戰爆發,為抗戰需要,沿線許多大橋被炸毀,鐵路設施被破壞。除南京至蕪湖段能勉強通車外,蕪湖至宣城段實際處於癱瘓狀態。
抗戰勝利後,江南鐵路得到迅速恢復,1945年11月1日,江南鐵路公司在中華門成立辦事處開始辦公,周賢頌任代總經理,交通部委派周有庵為副總經理協辦。然而蔣介石此時積極準備內戰,為了修復津浦、隴海兩大鐵路幹線,1946年1月,下令將京蕪路鐵軌、枕木全部拆除,運往南京下關,恢復營運不到三個月的江南鐵路再次被迫中斷。
1948年1月,江南鐵路公司貸款80萬美元,在美國購買相關鐵路器材,8月27日,江南鐵路完成復軌,9月1日重新恢復運營。然而此時國民政府已是風雨飄搖,1949年4月,隨著南京的解放,江南鐵路公司終於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
(《世界交通月刊》1947年第1卷第1期)
綜觀江南鐵路公司前後成立十六年,實際運行時間不足三年半。這段步履維艱的歷程,再次向世人說明,沒有國家主權的完整,沒有社會的長期和平穩定,任何實業都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3、建國後皖贛鐵路的建設
新中國成立後,國務院即把重新修建皖贛鐵路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1950年至1956年,先後多次對皖贛鐵路進行勘察。1958年9月對寧蕪段和景貴段分別復建,1959年底停工。1960年5月復工,1961年7月因國家經濟困難停建。1971年,安徽省組建皖贛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各地縣成立指揮部,組織民兵和部分專業隊伍施工。不久,由於國家壓縮基建投資規模,省指撤銷,民兵返鄉,皖贛線再次停建。
1974年7月1日,皖贛線再次開工。但由於建路所需鋼鐵、水泥、木材等供應不足,只好削減施工隊伍,停止隧道、橋樑等重大工程項目,放慢施工速度。這是鐵四局進駐皖贛線後遇到的第一次挫折。
1974年10月,蕪湖至寧國段建成通車,1975年1月,宣城火車站開始正式運營。全線境內長50公里,設有巷口橋、宣城、孫埠、水東四個車站。1981年12月,皖贛鐵路全線接軌通車,1984年6月1日,正式交付上海鐵路局管理運營。
從此,這段經歷了八十年坎坷歷程的鐵路終於再次煥發了生機。
即將投付使用的宣城高鐵站
2013年11月30日,皖贛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啟動。2015年1月,中國鐵路總公司在北京召開皖贛鐵路電氣化改造方案研討會,研究對皖贛鐵路進行電氣化改造,目前已付諸實施。我們相信,皖贛鐵路電氣化改造完成後,這一華東第二大動脈,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將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系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本文原載2016年12月宣城市政協編《宣城記憶》一書)
童達清製作
※明代中後期心學在宣城的傳播、特點及其影響
※唐代名相裴耀卿供職宣州的貢獻
※宣州自古「詩酒」地—— 「片面之瓷」話宣城之三(下)
※傅抱石與《敬亭秋》
※文德意象的寄寓之地 ——以旌德文廟為例(二)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