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有一英雄,救國家於危難之際名動天下,可惜結局很慘

明朝有一英雄,救國家於危難之際名動天下,可惜結局很慘

明朝是一個能人輩出的朝代,很多輔臣、將領各領風騷數十年。今天我要講的一個人,《明朝那些事兒》中把他排在在明朝的第二號人物,原本是一個文官,按照國家的升遷規則,他會慢慢的往上爬,最後成為朝中大臣。可惜命運最終還是讓他站出來,做出了更大的貢獻,在一次國家瀕危之際,拿出自己的軍事能力,站出來帶領國家,解救國家於危難之間。可惜,結局不好,最終還是慘遭殺害。

他就是我國古代著名大臣、民族英雄于謙。

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首次在歷史上露臉是在明宣宗打敗朱高熙時候,當時作為御史的他,宣宗讓于謙數落他的罪行。于謙正詞嶄嶄,聲色震厲,朱高煦在這位御史的凌厲攻勢下,被罵得抬不起頭,趴在地上不停地發抖(伏地戰慄),自稱罪該萬死。

宣宗大悅,當即下令派于謙巡按江西,平反數百起冤獄。此後因為政績斐然,宣宗讓于謙升任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當時執政的是明朝著名的最強內閣「三楊」當政,對於謙關照有加,基本上早上發來的奏摺,下午就能批示。按照這樣的升遷規律和重視程度,後期接替「三楊」,接管內閣估計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可是,一場考驗明朝的大災難來臨了,一下子把明朝推進了火坑。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大舉進犯,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于謙和兵部尚書鄺埜極力勸諫,但明英宗不聽。鄺埜跟隨明英宗管理軍隊,留于謙主持兵部的工作。無能的王振,拖著明英宗,在準備了不到5天之後,就帶領明朝著名的三大營22萬軍隊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然而,王振的指揮不當,恣意妄為,最終這22萬軍隊基本上沒有活著回來,史書記載:「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所得」。當時所帶的都是明朝各個部門最重要的官員,全部被殺,三大營槍估計都沒有怎麼發射就被也先像切菜一切切死了。二十萬大軍崩潰,五十餘位大臣戰死,他們本不該死,這就是最後的結局。

消息傳到了京城,京城徹底震驚了,數十年之積累,數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掃而光。此時的京城,很脆弱,明朝的精銳沒了,也就失去了和也先一杠的資本,剩下的二線大臣,主和派和棄城派佔了上風。此時于謙佔了出來,安撫群臣,最後和當時還是監國的朱祁鈺共同力挽狂瀾,用自己的智慧,堅守京城,用了22萬二線部隊,分到9個大門去防守,最終打敗了也先,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

可惜,後面的結局實在非常的凄慘,後面明英宗復辟,一直記恨著于謙,直接用了「意欲謀反」的罪名殺害,行刑那天,悲憤滿腔的北京百姓,佇立街頭,含著眼淚,默默地為忠良送別。于謙被殺,抄家時發現「家無餘資,蕭然僅書籍耳」,只有正屋鎖得嚴實,打開來看,都是皇上賜給的蟒袍、劍器。明萬曆年間,于謙終於得到昭雪,被追謚為「忠肅」。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石灰吟》,是于謙一生的堅持,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在古代,有很多的大人物,能冠上民族英雄的,沒有幾個。于謙能被歷史稱為民族英雄,是有一定的歷史原由的。還好後面的皇帝給於謙一個公正的評價,讓他得以在天國有慰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十史 的精彩文章:

關羽的後人今何在?千年後在中國一個山村被發現
歷史上有一職業工資很高,媳婦非常難找,到如今還存在
中國最難的時候美國總統說,只要這個省還在,中國就不會滅亡
清軍為何征服明朝軍隊易如反掌,答案就二個字,你猜不到
秦始皇陵墓為什麼到現在都不能動?

TAG:二十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