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經有這麼一幫山西人,在京杭大運河旁執牛耳

曾經有這麼一幫山西人,在京杭大運河旁執牛耳

聊城西商十居七八 忠義誠信惠及天下

晉商執聊城商業牛耳

山陝會館坐落於京杭大運河西岸、聊城東關雙街南首,是至今保存完好的數代山西和陝西商人聯絡感情、交流誠信經營之道的場所。

聊城,明清兩代是東昌府治,也是政治軍事重鎮;明永樂年以後,隨著會通河的暢通,聊城因地近漕運而商業逐漸繁榮。到清乾隆、道光年間,聊城商業達到極盛,不僅成為運河沿岸9大商埠之一,而且享有「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的美譽。全國各地的商人絡繹不絕地湧向這裡搶佔商機,分攫市利。其中,執北方商業牛耳的山西商人自然不會忽略聊城,紛紛湧入運河區域聊城段,並且以其雄厚的財力和卓越的商業才幹,迅速佔領這片市場,甚至壟斷某些行業。清代聊城的主要商業區活躍著眾多商號,到清咸豐八年,在聊城經商的陝西、山西商人的店鋪多達953家,而當時整個聊城的商業店鋪僅有1500餘家。聊城百姓曾以「西商十居七八」來形容山西商人之多並不為過。以至於形成聊城城東關外的運河中帆檣林立,舳艫相連;岸邊車馬奔忙,貨積如山的景象。

據眾多文獻記載,明清時期山東運河中段城鎮是山西商人分布較為密集的區域,其中,聊城、臨清最多,另外茌平、東阿、冠縣、南館陶、高唐、張秋等聊城的縣、鎮也有不少山西商人。大運河綿延1800餘公里,山西商人為何獨鍾情於聊城?據聊城大學圖書館王雲老師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之所以山東運河中段的聊城、臨清山西商人最多,根本原因是這一帶距山西較近,且與河南、河北接壤。山西人走南路可由晉南經河南開封、濮陽等地進入聊城至魯西;走北路可由衛河、大清河入運河進入魯西。加上山西商人在河南、河北經商者較多,更容易向聊城區域擴展。

其二,京杭運河是明清時期的南北商業通道,而臨清、聊城、張秋是山東商業繁榮的城市,也是南北商品的集散地,對於設店經營的山陝商人,這裡是難得的風水寶地;對於從事長途販運的山陝商人,這些城市則是他們販運貨物的起點或終點。

其三,山西商人與聊城人有著同根同祖的血脈關係,且互有信任感。明洪武年間,魯西的東昌府和魯西南的兗州府共接受來自山西的移民近60萬人,其中,東昌府的山西移民人口將近占當地總人口的90%,在這些遷移人口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占多數,也有人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活動。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移民與原遷移地保持著密切聯繫,同時,原遷移地的商人來到移民區經商,他們在商貿往來中相互信任,在觀念上相互認同,在生活上相互依靠。基於上述3方面原因,山西商人青睞聊城。

聊城刻書印書業發達靈石商人創辦最大書庄

年屆80多歲的聊城老市民葉簪傳老人說,曾聽自己的父輩提過,清代聊城的刻書印書業非常發達,當時山陝商人開辦的書業德、善成堂、寶興堂和有益堂,號稱聊城「四大書庄」。

居「四大書庄」之首的書業德,創始於康熙年間,主人姓郭,山西靈石人。他經營的書庄有房舍上百間,書版千餘種,最興盛時僱工百餘人,除聊城設總號外,還在太原、忻縣、介休、平遙、濟南等地設有10餘個分號和代銷處,書籍行銷北方各省及江蘇、上海等地。

老人還說,清代的山西劉姓商人曾壟斷茌平縣鹽業。清末尚有山西商人鄭仲明一千三百引票權,另一山西商人劉維楫有二百引票權,合起來佔了茌平全縣引票的近三分之一。

據山陝會館碑刻記載,嘉慶十六年至二十年,公信風、元正吉、福星和、大魁和、隆義和等商號影響較大,年經營額均在4萬兩以上。特別是公信風商號年經營額達到8.6萬兩,元正吉也有5.86萬兩。嘉慶21年至25年時,福星和商號扶搖直上,年經營額達到11.3萬兩,元正吉商號緊隨其後達到6.53萬兩。

山陝會館碑刻還記載,當時僅有名號可考的山陝商號就有三四百家。其中,晉商曾經在這裡主要經營食鹽、糧食、絲綢、木材、藥材及典當。除了優勢傳統項目外,還經營煤炭、鐵器、布匹、紙業、茶葉、生漆、皮貨、煙草、錢莊、紙張、海味、日用雜貨等。

山陝會館是山東現存最完好最大的一所會館

商業繁榮的江北一都會吸引了南來北往的各地客商,為了能在聊城站穩腳跟、佔領市場,他們紛紛置房買地,修建會館,山西商人也不例外,他們在地緣性商人集團―――「晉幫」的基礎上,在運河沿線建立了眾多地緣性商人會館。文字記載的有但已不復存在的聊城東關米市街路東的太汾公所(會館),就是康熙年間由山西太原府、汾陽府商人集資興建的。山西商人在東阿縣城、冠縣南館陶、陽谷阿城海會寺附近、陽谷張秋等地建有山西會館。其中,明崇禎年間,西商朱之運、梁儒英等聯絡眾商,捐資修建了「金龍大王廟」(會館),規模壯觀;清代山西商人在張秋傍河建的山西會館,建國後仍存山門及殿廡數間,山門上書「乾坤正氣」四個大字。

與此同時,山西商人還聯合與自己地緣關係密切的省份商人組成更廣泛的地緣商會會館,如聊城至今保存完好的山陝會館。

山陝會館是一座廟宇和會館相結合的建築群體,始建於清乾隆八年(1753年)。遠看,瓊樓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山陝會館坐西面東,南北闊43米,東西深77米,佔地總面積為3311平方米。整個建築群由山門、過樓、戲樓、夾樓、鐘鼓二樓、南北兩看樓、南北兩碑亭、關聖帝君大殿、財神大王北殿、文昌火神南殿、春秋閣、望樓、游廊、南北兩跨院等組成,共計160餘間。山陝會館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山陝會館建築別具特色,殿閣樓廊賦予唐宋遺韻,層檐飛動,線條流暢精美,彩繪綺麗,是山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所會館,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爭鳴介紹說,山陝會館歷經了多次維修。最近的一次是1994年開始的,市裡投資200餘萬元,用了七八年時間,對整個建築群進行了細緻修繕。

晉商的大方與義氣勝其他商人一籌

2006年,北大教授喬然在「文化產業與聊城經濟發展報告會」上這樣說,山陝會館最大的特點是有關帝廟,且是關帝廟與商會合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僅此一家。關公之所以被人尊稱為「帝」,就是因為關公是忠義和誠信的象徵,是道德誠信文化的傑出代表。

郭爭鳴說,山陝會館又俗稱「關帝廟」,原是山西、陝西兩省商賈「聯鄉誼、祀神明」的處所,是一處神廟與會館相結合的古建築群。在會館山門正樓頂下的木質浮雕垂花門罩的上方,懸掛著上書「協天大帝」四字的巨幅豎匾。這裡不僅把關羽說成是德合天地者,而且也是協助上天統御萬眾的神。大門兩側的對聯更充溢著對關羽的讚美,「本是豪傑作為,只此心無愧聖賢,洵足配東國夫子;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氣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聖人。」

據說,山西商人在經濟上的大方與義氣是一般商人難以做到的。如一個店欠了另一個店千元現洋,還不起了。借出店為了照顧借入店的自尊心,就讓他們象徵性地還一把斧頭一個籮筐,哈哈一笑,便算了事。因此,郭爭鳴認為,山西商人不願為眼前小利而背信棄義的行為,不僅至今仍值得商人們學習,而且也為中國思想史上歷時千年的「義利之辯」增加了新的思考。

晉商助推聊城今日經濟

來自聊城市招商局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在聊城各縣市經商的山西商人僅有41戶,這緣於聊城運河交通優勢衰落後,商業環境逐漸蕭條的結果。不過,隨著聊城京九鐵路、濟邯鐵路以及多條高速公路的建成,四通八達的區位優勢逐漸顯現出來,越來越多的山西商人會看好聊城。

目前,在聊城經商的山西商人主要經營傢具、燃料、建材、機械、軸承、紡織、塑料、醋類,大部分分布在聊城市區、臨清、莘縣、冠縣、東阿、高唐、陽谷、茌平等縣市。他們仍然秉承誠信忠義的經營理念,依舊對聊城經濟的發展起著積極的助推作用。

在5月16日舉行的「山東、山西和陝西企業家運河文化(聊城)座談會」上,山西省工商聯合會副會長朗寶山說,山東是文聖孔子的故鄉,山西是武聖關公的老家。自古以來,儒家文化和關公誠信文化通過大運河在聊城交相輝映,這種文化淵源,使得聊城與山西商人倍感親近。加上聊城大多數人的祖先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來,這樣的血脈情緣讓人難以割捨。為此,他會牽針引線介紹山西的企業家來聊城投資,同時,他也建議聊城的企業家到山西考察合適項目。這標誌著山西和聊城商貿的交流互動和商貿往來或許由此將掀開新的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山西 的精彩文章:

晉商故里是不是太原?
很多人不知道進廟燒香的道理,現在就告訴你!

TAG:行走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