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志樂《打年糕》
元旦一過,農曆新年的腳步也彷彿突然間加快了。
開始關注回家的車票;購物時開始想著給家裡的老人小孩買點什麼呢?回憶起往昔歲月中過年的味道,對家的嚮往與想念,與日俱增... ...
很多人說現在過年沒有了年味兒,或者,這樣一種期待回家的心情,也是年味的一種。
家鄉的農曆新年,有很多傳統的風俗和活動,期待這一篇《打年糕》能喚醒你的記憶,也來寫一些你心中的年味兒吧!
——by 編者
《打年糕》
老家裡每年冬天,過年前,家家戶戶都要打年糕,自家種的稻香秈糯米,蒸出來熱氣騰騰,打之前粉狀的和剛打完還是熱乎的,先吃兩道再說,用白糖蘸著,那是秈米和糯米融合之後獨特的原味。冷個幾天用水泡著,隨吃隨切隨煮,水開一遍下鍋,想下什麼佐料都成,最主要是青菜包菜之類的,放點豬油更香,水開二遍即熟。
於是,這次終於還是忍不住了,火急火燎地開啟了做年糕(老家稱為「打糕粿里」)的活計。買的機制年糕就是少了家裡年糕那種味道,就是想吃那樣的家鄉味道。
01
準備:
灣里這地方實在太小,跑了兩家超市才湊齊了糯米粉和秈米粉。
然後是買蒸籠,也跑了兩次,第一次買大了鍋都承不下,第二次才買到小點兒的勉強合適。
找了兩片媳婦兒業餘裁縫衣服用的淡色布料,鹽水泡了許久反覆洗乾淨,做蒸籠墊底和蓋頂。
準備了一個盆子,一根木製鍋勺子,做起鍋打年糕用。(本來應該是個鎚子」的)
兒時只顧吃,不管做,約摸只記得大概的做法。為了確保能做成真正的年糕,跟五叔打了個電話,問怎麼和粉,怎麼蒸,等等。電話那頭,五叔直被我問得一愣又一愣的。
02
和粉:
把餐桌當案板,鋪開一張大塑料紙,把糯米粉和秈米粉一比一加入勾兌,調拌,加水,別的啥也不用放。想要年糕軟一點,就適當多放些糯米粉,想要硬一點就少放點糯米粉。
像拌干砂漿一樣加水,只需拌勻,不需揉搓拍打,水的多少以剛剛好能把小結塊搓散揉碎為限,加多了就濕滑了,上不了籠,上得去也不透氣。
03
蒸粉上籠:
鍋里放水剛好浸住蒸籠邊腳(這樣蒸汽主要從蒸籠里上),空籠墊布,蓋好上汽,水開了就可以上蒸粉。
上蒸粉可不是一股腦地倒進去,那樣會把汽眼堵住,半天不得上汽不得熟。
得一碗一碗地添加,一手端碗,一首抓粉,揉散搓碎了均勻地撒在蒸籠里。
如此一層一層地撒。每上完一層,用蓋頂布蓋著,再加鍋蓋,這樣盡量減少蒸汽外跑。
待第一層差不多濕汽上來了,繼續撒第二層。年糕也就從下面往上一層一層熟上來,熱汽也跟著上來。整個上籠最費時間了。
上完最後一層,把蓋頂和鍋蓋蓋上蒸久一點,就等著起鍋了。這期間,要注意加水,防止燒乾。
04
打年糕:
剛蒸熟的嚴格來說還不算年糕,只能算是糕粉,非得反覆用力敲打,使其相互黏連,才能糅合融為一體,才是真正的「粘糕」。
把蒸熟的糕粉倒進盆子里,因為量少,我就拿炒菜的鍋勺子把權當是「鎚子」,在盆子里用力反覆擠壓。著實還在妻兒面前賣弄了一番。
年糕本就是粘糕,見什麼粘什麼,自然也粘盆子,粘勺子把,粘手。打的時候要打勻,要翻轉,怎麼剝開呢?用水濕手,手每接觸一次就要提前濕一次。
這一道工序,由於年糕粘性十足,光看著有勁兒還偏不好使,所以很費力氣,是整個過程中最賣力辛苦的,傳統都是用鎚子 用力打的,所以才叫「打年糕」。
此時,若在老家,通常都是全家圍著看,挨個出力。有圍觀的左鄰右舍在場的話,也一齊出力,邊嘮家常,邊分享喜悅。
05
起圓餅:
打完了,光扔盆子里不管那不行,粘上面冷硬了以後只能看著吃不著,況且大多數人家不止做一鍋,還得打第二鍋、第三鍋……
所以得弄起來,做成大大的圓糕餅,過幾天冷硬下來了再切成一段一段。
起餅之前,需用乾淨的塑料紙墊著檯面,我用的是保鮮膜,不曉得過兩天撕得下來不。
把打好的年糕放墊紙上,拍平,平邊,揉圓,看著還算舒坦。
由於鍋小量少,最後只得了這麼兩小塊年糕,心裡卻早已經吃得飽飽的了。
忙活了近一天,所謂鄉愁,味道,歲月,懷念,希望,都糅合凝聚在這一天的熱烈勞動里,凝聚在這兩小塊打年糕里了。
世事變遷,聚少離多,人在哪,團聚在哪,家就在哪兒。
咱老百姓一年一度打年糕,打出的是正這一團和和氣氣、熱氣騰騰,拼出的是這年復一年的豐收喜悅、團團圓圓,寄載的也是那年復一年的時光與希望......
(2017年12月31日,農曆十一月十四)
作者簡介
彭志樂,80後。
江西余干楊埠鎮外彭村人,
現供職江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日常從事行政管理兼教學與學生工作,業餘喜好寫些隨筆之類。
本期編輯:江曉暉 圖片來源:彭志樂
※江曉暉《我的天鵝之約》
※《巷子里的土郎中》
※遇見梵高(1):在梵高走過的路上
※蔣進保 詩歌札記
※《那些年,那些人》
TAG:余幹人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