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趣的靈魂——撫琴聽者知音

有趣的靈魂——撫琴聽者知音

《琅琊榜2》終於來了,這種滿心憧憬自然是來自於首部的成功。原劇作中精緻的構圖,古樸典雅的色彩,讓我們看到了古裝劇中難得的莊重婉約。對於續作能夠延續一貫的製作精良,是毋庸置疑的——其實對於大眾來說,他們對於巨作的審美其實不是在於畫面,而是在於劇中的那個人:

詩里所云——「遙映人間冰雪樣,暗香幽浮曲臨江。遍識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這樣的麒麟才子,讓對人生經歷有著獨特理解的胡歌演繹得極到位,有著「鳥棲魚不動」「七弦為益友」的高雅,獨一無二。這樣我們也能理解當初為何《紅樓夢》在拍攝前對演員們進行培訓,最後一群女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因為具備了人物的「魂」才能把劇作演好。看了原劇作多遍後,哪怕續作中的演員再如何美麗、帥氣甚至不乏「小鮮肉」,我們依舊相信,世間有很多人,他們的身體里住著一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縱然時間流轉,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人生得一有趣知己是一幸,生而修一有趣靈魂是最好,也最為難得。畢竟,清純的面容可以妝點,溫潤的氣質需要一段時光和一段文化的浸透。那麼如何才能修得?

《琴操》中有:「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的說法,所以歷代人們都延續這種觀點,認為琴的創製,就是為修身「正心」的。漢代時文人明確提出:「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唐代司馬承楨《素琴傳》:「琴者,以禁邪僻之情而存雅正之志,修身理性,返其天真。」彈琴的目的就是要求在撫琴過程中達到扶正祛邪、陶冶性情的效果,使人在彈琴的過程中得到趨於完美的人格修養。

宋朝文人蘇東坡曾寫過人生最雅十六事:

清溪淺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話;暑至臨溪濯足;雨後登樓看山;柳蔭堤畔閑行;花塢樽前微笑;隔江山寺聞鍾;月下東鄰吹簫;晨興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開瓮勿逢陶謝;接客不著衣冠;乞得名花盛開;飛來家禽自語;客至汲泉烹茶;撫琴聽者知音。

古人很有智慧,雅趣之人會發現人間處處是趣:享受自然是趣,有客相伴是趣,放任隨心是趣,而最後蘇軾提到撫一張琴,許是素琴亦可;有知音在側,許是偶然相逢,遙聽亦可,便又有了「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的佳話。

琴人最能懂趣,趣人最能知琴。心到忘機便是仙。琴能得趣任無弦。

《晉書·列傳第五十》記載了東晉王徽之的故事:好琴的王子猷大雪之夜看到茫茫雪景忽然覺得,要是有人和自己一塊彈彈琴不就更妙了嗎?於是馬上叫人備船,去找會彈琴的朋友:戴逵。王駕舟前往陰山拜訪同樣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門前,卻又折身返回,人問何故,曰: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結果如何並不重要,享受快樂的過程就好,不為彈琴的「彈琴」,然而趣已然得於心中——這才是真正的琴人吧。

都說酒逢知己,棋逢對手,是人生樂事。琴逢對手,才是人生一大樂。戰國時的齊威王繼位之初是一個狂縱無度,對於朝政大事不聞不問的昏君。只一愛好,經常獨自關在後宮內撫琴自娛。有位高明的琴師鄒忌走進皇宮拜見齊威王,要求為齊威王撫琴。

「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連而徑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調而天下治。」鄒忌用彈琴之理說服了齊王勵精圖治,他自己也成為了一代名相。這樣的「雅說」遠勝於那些或逆耳或順耳的「忠言」勸諫,若非琴師鄒忌的「善鼓」,若非齊王作為聽者的「善悟」之心,又怎會成就君臣之間這段千古佳話呢?一張琴成就了一位賢臣、一代明君、一個強國、兩位琴人共同的理想。

琴者,實則仁者也;琴德,也便是仁德。嵇康《琴賦》有:「愔愔琴德,不可測兮,體清心遠,邈難極兮。」他在讚頌古琴琴德之高深難及的時候,何嘗不是在說做人要達到至高的德之境界之艱難。《素琴傳》中舉古代聖賢孔子之例,說明琴德與君子之德相契合:「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而弦歌不輟。原憲居環堵之室,蓬戶瓮牖褐塞匡坐而弦歌,此君子以琴德而安命也。是知琴之為器也,德在其中矣。」一方面,習琴有助於人之德性的滋養提升;另一方面,倘若是無德之人,即使其有較高的操琴技巧,也難以達到至上的琴境,因為他有違琴德。也就是說,琴雖然為養德之器,但本身也凝聚了德性之士的涵養。

琴自古至今早已不再是一種音樂載體,它還代表著文化傾向,文人精神。就連音樂發展達到巔峰的唐朝也對古琴有著獨特的推崇與信仰。例如白居易,這位嗜酒、吟詩的香山居士曾寫過數十篇與古琴有關的詩詞。其中無不體現他生活中的情趣,寄情於琴,超凡脫俗,得意忘形,自我陶醉,追求意趣。《琴史》中記載他「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過,必先拂酒罍,次開篋詩。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宮聲,弄《秋思》一遍。」一曲作罷,興緻盎然,又「命家僮調法部絲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放杯自娛,酩酊而後已。」從這些描述中,看的出白居易對琴一往情深,他也曾自言與琴「窮通行止長相伴」。高山峻岭之上,茂林修竹之間,中國古代文人的那種以彈琴撫弦為自娛,於安逸閑適中尋找清靜高遠心境的情態,在歷史畫卷中得以盡情展現。

在古人眼中,士大夫當「左琴右書」、「無故不撤琴瑟」。琴是歷代文人們思想學識與人格情操的最佳體現方式,因它能夠「感人善心」;在人們心目中,中國古代文人的形象總是有琴相伴。現世浮華中的我們,何不奏一曲古琴,烹上一盞清茶,邀上三、五好友欣賞交流?人生能得雅趣如此,吾願足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七弦古琴 的精彩文章:

小寒雪至,梅花幽香
下元節——一個被遺忘的節日

TAG:七弦古琴 |